该如何清晰地看待自己所达成的成就?
暑假前期回家我爸又一次地“通知"我参加他朋友们的聚会,为朋友们孩子的考学之路“指点迷津”。用我爸的话来说这叫:做善事。我已经对我爸的“热心肠”从厌烦到麻木了。席间我好像打开了开关似的滔滔不绝,无非给孩子判断一下方向、给家长吃颗定心丸。谈着谈着各位家长就开始表态了,主场转移到他们的嘴上: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考学、花多少钱无所谓只求一个好前程、实在没考上就卖套房就给送出国、一定要见见世面…之前我对家长们这套说法有点嗤之以鼻,因为我一直浸泡在这种环境当中,并且我的父母也常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但是在这个时刻,因为新经历的一些人和事,我突然产生了一些新的感悟。
抛开专业学习,读研的确给我涨了许多见识。我高中同学、大学同学几乎是同一个群体。大家基本上吃喝不愁,热衷于追寻自己的理想、热爱。现在看来仿佛所有人都活在真空里。产生这样的感想主要也是因为目前同学的经历着实震惊到我。w考上大学后家里就不提供经济支持,一路靠自己赚外快考上研究生,别提学费了每个月家里还管她要钱;z从考研的时候家里就反对,至少情况好一点学费不用担心,但是每个月的生活费要靠自己赚。在我以往的生活经验中,这些人物都是存在于电视剧中的,从未出现在我的生活半径中。仿佛在学习之外,她们所背负的重担更多更重。而在我所代表的群体里:学习好就够了,表现好家长还会给奖励。
再回到席间,我爸和他的朋友们好像都是同一类人。对于孩子的投资,金钱是从不计较的,乐于给孩子以所能提供的最好资源。孩子只要成绩好,一切愿望满足。在那个时刻我产生了一种庆幸与后怕:我的成就可能不仅仅是因为我的努力,甚至我只有努力脱离家庭结果会一无所获。无论是高中同学还是大学同学,并不仅是成绩让我们走到一起,更多是家庭对我们同样的支持,才让我们一群人走到一起。但是回到源头是因为,我们的家长在对待教育的做法上就是一类人。所以狭义上来看,家庭和父母,基本上决定了孩子80%的人生格局和基调。
于是要反省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上大学的时候去代课自己每天都会很生气。因为我是对自己要求蛮严格的,所以看到马上要艺考的学生每天懒懒散散就会让我气不打一出来。作为过来人,我很清楚地明白高考对一个人有多么重要,的确一所好大学能让一个人有大量的见识与成长,可能是人生中最重要、最简单的一步--因为只要你去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但是学生不明白,我只有一遍遍地跟他们重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甚至放学后会把自己气哭,导致我很长一段时间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了抵抗与排斥。
但是在读《优秀的绵羊》的过程中,我再一次被这个问题所折磨。只不过这一次不是因为对学生生气,而是要面对自己所犯下的过错。首先从家庭环境来说,每个家庭的首要原则是不同的。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以孩子为主和以父母为主。以孩子为主又分为以孩子学习为主、以孩子赚钱养家为主、以孩子照顾家庭为主…以父母为主的家庭,孩子基本就没什么话语权了。所以在不同的家庭氛围下,孩子的主观意识是时刻受到影响的。而我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学生所有的"错误“归结到他们不努力头上。现在看来我简直大错特错,而且有可能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我把自己的成就完全地归结到自己的努力,并且以自己的经历为单一的衡量标准,这就是我对全体学生的偏见与轻视。
就好像那位哈佛学生所说的那样,他们会告诉自己,我之所以拥有今天的地位,完全是因为我工作够努力(显然,他认为其他人都是在混日子),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本身就低我一等。有钱人之所以有钱又有权,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精英”。
当时眼界的狭窄导致自己没有看到每个人生活中的局限性,把任何人的不优秀归结于不努力,让自己陷入了无知又自大的漩涡。即使到现在,我仍然用自己狭窄的看法去衡量身边的每个人。
我们不是理所应得,我们只是足够努力——我们经常会听到这种说法。没错,你可能确实比你身边的孩子学习更努力,但那些你没看到的孩子呢?你真的以为他们没有一个人在努力吗?还有那些在临近小镇上公立学校的孩子们,他们每个星期都花跟你一样的时间学习,但最终却只有少部人上了好大学,这是怎么回事呢?在很多时候,能够得到公平对待本身就是一种特权。大多数很努力的美国人最终都没能得到自己应有的回报。事实上,这就是今天的社会不平等。
自己所得的成就并不能说明一切,我的见识、我的能力,都是以家庭经济水平以及父母教育态度为基础的。家庭经济水平决定了一个孩子可以享受怎样的教育成本,继而可以遇到怎样层次的同学及环境。父母教育态度决定了他们将会拿出百分之多少的家庭收入用于投入到孩子身上。中国的教育就是财力的碰撞,艺术院校的贫困生的确寥寥无几。
如果一所精英大学邀请我去发表新生入学演讲,我会告诉这些年轻人:你们或许确实很聪明,也很努力,但你们能来到这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你们很走运。你们或许的确通过竞争打败了自己的同龄对手,但事实上,你们的对手中,有90%在比赛开始之前就已经出局了。
即使我和w、z成为了同一所学校的学生,但是之前的教育经历已经将我们塑造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与思想力的人。这背后并不仅仅是因为谁读的书更多、谁更善于思考,或者换句话说,在不同投资下的教育成本中,思维的训练自然价值成本不同。由此看来假使我成为了老师,我所接触的学生群体基本也已注定。可能这就是发展规律,美国的教育现状可能就是中国的未来。
读书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本质,用更多的视角去看待生活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