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男孩被暴打:为人父母,我劝你善良
前几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昏昏欲睡,忽然听见了一声惨叫。仔细一听,似乎是小孩子的哭声。
后来,男子大声吼叫的声音,夹杂着皮鞭刷刷的声音从楼上传来。
隐约间我听见男子大喊:“不写作业就出去玩,还敢不敢了!”小孩子激烈地回应道:“不~不~我再也不敢了……”
哭喊声渐渐变弱,男子最后嚷了一句:“再不听话,我还打你!”之后,便没了声音。
几分钟的叫嚷过后,我的睡意被吓走了一大半,一夜无眠。第二天,我顶着黑眼圈参加同学会,和老同学们聊起此事。
没想到同学小花说:“打孩子很正常吧。我家大宝有时不好好写作业,我就会‘修理’他一顿。”

旁边许多做宝妈的同学也应声附和,还“分享”了自己打孩子的理由。
有因为上课开小差被老师点名的,有因为孩子想要玩具被拒绝当街哭闹的,还有因为顶撞家长屡教不改的……总之,都是被气得“忍无可忍”,觉得无需再忍,挥起拳头打下去的。
大家聊得兴起之时,班长突然开口:“等你们打不动了,打不过了,就不打了。”
一阵沉默,我心想,什么方法解决不了,为什么一定要打孩子呢?
“棍棒底下出孝子”
小时候,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真的是这样吗?
记得曾经轰动一时的“8岁女孩被家长暴打”的事件。
视频中,一个小女孩伏在桌子上写作业,被母亲抡圆了扇耳光打。随后,她的妈妈扯住小女孩的头发,把她拽到地上转圈……

在3分多钟的视频中,女孩遭受了不同方式的暴打:被笤帚、椅子打,被丢在地上还要被脚踹。
最让人心疼的是,女孩不哭不闹也不反抗,被打完之后默默爬起来,继续忍受父母随意发泄的怒气。
很多父母都用“爱”来解释自己对孩子的暴力。在韩国电影《4等》中,11岁的金俊浩热爱游泳。妈妈就把游泳当做他的特长,尽心培养。
每次,金俊浩的比赛成绩都是第4名。但他不在乎名次,享受这样的过程。
而金俊浩的妈妈却一直处在崩溃边缘。在回去的路上,妈妈一连串咆哮质问他:“第四名,真的要被你气死了。你以后打算怎么活啊?你就打算这么混人生吗?”
妈妈托关系花重金请来了一位退役的游泳教练金光洙。在教练严格的训练下,金俊浩经常挨打,背上老是青一块紫一块。

后来,金俊浩跑去父亲身边哭诉不想学游泳了。妈妈疯狂打骂他:“谁给你资格不游泳了?为什么随便就说不想游泳了?”
后来妈妈放弃了对金俊浩的教育,开始对弟弟基浩严加看管。
没有了教练的棍棒逼迫和妈妈强烈要求第一的盼望,金俊浩一人去参加比赛,他第一次获得了冠军。
很多父母至今都不明白,孩子最终要活出自己,而不是家长的傀儡。
父母总想让孩子符合自己的期待,却很少能符合孩子的期待。
被家暴,是一个孩子人生噩梦的开始
中国有句老话,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可时至今天,依然有很多父母抱着这样的想法去惩罚孩子。
今年6月,端午节当天,山东一个16岁的女孩杨瑞立因为“回家”,被惨痛杀害。杀害她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原来父亲长期有家庭暴力倾向。不仅对女儿,对妻子也是拳打脚踢。
小时候,杨瑞立看见父亲打妈妈,她跪着求父亲别打妈妈。长大后,她知道父亲本性难移,就自己写求助信,想要脱离这个家庭。她更鼓励妈妈离婚,离开暴力的爸爸。
父亲听说后,对女儿很是痛恨。杨瑞立带着妈妈、弟弟一起躲避到外婆家居住。端午前夕,听说父亲不在家,杨瑞立偷偷回家拿课本,和父亲撞个正着。
父亲命令女儿把妈妈叫回来,最后用刀残忍的将女儿杀害。

今年7月,一位男子用棍子暴力的殴打两个孩子,还让子女互拍视频发给妻子,以胁迫妻子回家。最后视频被转发传播,男子被拘留,子女由母亲监护抚养。
统计报告显示:在我国,10~17岁儿童遭到父亲和母亲家暴的比例分别为43.3%和43.1%。除了身体伤害,在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中,父母对子女采取精神暴力(主要是威胁、言语伤害等)的比例达55.6%。
出生在这样充满暴力的原生家庭,孩子会留下成长阴影,即使长大也可能一直缺乏安全感。

曾经看到一位网友留言,他从小经常遭遇父亲的家暴,长大后一直活在恐惧里,半夜里经常被轻微的声音惊吓醒来。
不仅如此,很多孩子在父母家暴的影响下,自己也会成为充满暴力的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从幼儿园里挑选36个小孩,把他们分成三组。其中一组的小孩观察大人殴打芭比娃娃的场面。
接着,这些孩子会和另外两组孩子一起,被带到另一个房间里。经过观察,那些观看过大人暴力行为的孩子,他们的攻击性远远高于另外两组学员。

通过这个实验,班杜拉得出一个结论:
当成人在孩子面前施暴时,会让孩子觉得暴力是被允许的,他们甚至会由一个“受害者”,变成一个“施暴者”。
写在最后
作家林清玄在《好孩子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一文中写道:
我发现家长很在意成绩,都想让孩子考第一名。其实,现在世界精英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他们在班级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7名。
原因就是这些孩子人际关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压力小,生活更轻松,创意最好。

作为父母,我们“望子成龙”、“生活压力大”都可以理解,但是不应该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身上。
没有任何一种打骂孩子的方式叫做教育,那只是父母在发泄情绪。
家暴,残害的不只是孩子一时,更是他的一生,甚至是他的下一代。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生而为父母,愿你善良,还孩子一个温暖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