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做计划都不晚
到现在为止,最有意义的一句话应该是An unexamined life isn't worth living.
我一直跟别人聊起我的室友——比我小两岁,top2学校毕业,管理专业。从大学开始就一直非常有规划地做每件事,毕业前非常用心努力地为进咨询公司做准备。优异的成绩毕业,随后一路可以说是顺风顺水地进top公司,换另一家top公司,然后现在准备换到甲方的top公司,昨天跟我说offer已经到手,只是在考虑要不要接受。
有时候我开玩笑说他的人生只有学习和一直不停地学习这一件事。但我清楚自己是佩服他的:规划清楚,并且为着计划的目标而一直奋斗着。
另外还有是公司新进的一个小姑娘。比我小几岁,top外国语学校毕业,脑子清楚,性格讨喜,做事也非常有规划有执行力。进来的时候只是当我们的项目助理,但时间推移,我反而觉得她做事比我要爽利得多,值得我学习。
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优势、特长、喜好、经验阅历,以及最重要是,我的短板。而我越来越意识到,成为社会人以后,优势特长喜好经验阅历这些长项的边际效益递减,短板会越来越成为真正制约我的东西。
尤其执行力和规划,这两者才是真真正正最最宝贵的东西。
我的规划非常弱。尽管我研读了稻盛和夫的语录,他说“不要给自己设限”,但不设限的前提应该也是要先认清自己的局限性吧。
考过PMP后,我拿到的考试成绩也是5大控制过程,3个“高于标准”,一个(将将)满足标准,另一个“规划”,则是“低于标准”,换言之,不及格。
我想起读大学时,一个寝室每个月人生活费平均在400-600左右,而我有1000。周末常常回家,家里亲戚老人还会时不时给点零花钱接济,然而我爸妈听我说的最多的却总是“没钱了。”
我也许算是大手大脚,但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还是我爸说的“你这个人怎么老是没一点规划。”
以至于到了工作以后,不管挣多少钱,最后也总是月光。这样的情况直到做了上一份工作,后来业绩慢慢稳定,足够支撑我大手大脚,并且开始产生了些微的危机意识以后,才开始略有结余。
然而现在在我职业发展的第7年,不知道是倦怠期、瓶颈期还是别的什么,我换了一个岗位,base工资锐减,然后突然又回到了一个毫无规划、入不敷出的拘谨境地。
抛开收入不提,职业倦怠其实已经早早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四年前。然而那种倦怠、焦虑从而产生应该改变的动力,被尚可的收入冲散,导致这些年间一直只“迷茫”,却没有做出什么改变。
换城市时太过草率、调整后的岗位模糊不清使我精力分散、市场和岗位变化让我没有做一个清晰的规划,使得我的职业生涯越来越下跌。每次当我想“做出什么改变”时,都只是鸡血一时,第二天斗志就又消沉了。
如果读过”自控力“这本书,就应该理解,意志力这个东西和肌肉一样,是要训练的。控制加强,它就愈强;放任自流,它就愈弱。
除了职业,大到感情金钱,小到是否吃一口冰激凌,都强烈依赖意志力。而我这些年,实在是太放任自流了。
一直到上个月的时候,聊起一个睡眠不好的话题,对方说“你这睡眠靠酒精,清醒靠咖啡,或许该改变一下了”的说辞让我有了一些醒悟。
我和小助理原本打算整个8月都戒咖啡。进行一个星期以后,觉得似乎目的已经达到了——体验过了。于是这个计划宣告提前结束。
任务只完成1/4,但我因此有了新的领悟:
改变,本来就是从小处着手。
计划,也要做到可执行。
后来一个礼拜,我们打算尝试“一周自己做饭计划”,除了有一天中午被别人带出去吃饭,剩下6天我们都做到了。计划完成85%。我认为已经是不错的战绩。
后来原本我们打算尝试“一周早起计划”,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流产。
再后来我打算尝试“一周健身房计划”,从周六到周四,我非常顽强地执行了下去。到了周五,工作压力和焦虑感袭来,我觉得计划又已经完成85%,于是走进酒吧喝掉了接近600块的酒。
没有关系。我现在坐下来写这篇东西,是因为意识到,examination随时都来得及,如果不对、如果偏离计划,就应该及时反思和调整。
比如职业,既然暂时找不到出口,就定一个稍微宽泛一点的吧:在30岁前,我希望能找到一个真正喜欢、擅长且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工作。
感情这个东西随缘,并且在真正了解自己、对自己有自信、对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处在什么样的状态感到舒服之前,本来就是没有办法强求的。职业第一,感情放到后面一点。
每周开始一个新的挑战,每周复盘。
这周的计划是,每天写一篇东西。流水也好,日记也好……因为我记得写作也依赖练习。写的越多越舒适,越容易下笔如有神。
并且写的时候就如同在倾诉,像程序员的小黄鸭调试法,写着写着就厘清了脑子里很多不成体系的东西。
Day1明天开始,希望自己能好好坚持。同时其他“宽泛”的目标,也应当慢慢有计划地去做,或者说,有计划地去做计划。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