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批评
记得某位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说过,阅读可以培养一个人进入他者语境的能力。从最近的阅读体验来看,即使单就这一能力的获取而言,我还不得不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
昨天读Mary Beard笔下的喀提林阴谋时,我便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即:虽然我能在理智上吸收与该事件相关的知识,但却无法在感性层面充分体会这起事件对于西塞罗以及罗马公民的意义。因此,我不得不以较为吃力,乃至于借用中国史学资源/经验的方式,来辅助我理解这一事件的magnus之处。平心而论,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正如某位元朝皇帝的感叹“李先生(其师傅)教我儒书许多年,我不省书中何义;西番僧教我佛经,我一夕便晓。”一般,我发现自己虽然可以较为容易地代入到中国古代士大夫中去,但离罗马公民依然有不小的距离。这种代入能力的缺位,再加上自身有限的阅读量+不通语言+缺乏正规学术训练等因素,可以说注定了我求学道路的艰辛。
那为什么我还不愿意选择看似较为容易的选项,即本专业方向的研究呢?颇为讽刺的是,我对于阿拉伯文明的代入能力,可能还大大逊色于我对希腊-罗马-拜占庭的粗浅理解。进入阿语系两年以来,(目前)我最大的困惑,莫过于此:我始终无法在感情上与阿拉伯人产生较大面积的共情,他们的书写风格、写作修辞、历史书写都让我感到十分陌生而难以接近。
当然,最应该清楚坦白的还是我那有限的语言学习能力以及因此带来的诸多不太愉快的回忆。这些不快的回忆使得一个大命题不断地被摆在我的眼前,即:对于阿拉伯/伊斯兰领域,我真的能做到哪怕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客观与公正吗?我的答案是倾向于否定的。因此,我选择默默离开,选择逃避,日后也许还会选择通过其他文明的眼睛来审视中东大地。而至于我个人何时方能以中东视角观察这片土地,我想在我已然挥霍许久的前半生中,想做到这一点应该是并没有多大希望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