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學系譜研究
課程大綱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課程概述
本課程主要探究建構「先秦儒學系譜」的視野與方法,省思目前居於主流的「先秦儒學系譜」書寫模式的問題與侷限。大致言之,既有的先秦儒學系譜書寫模式,往往將先秦儒學的發展歷程描述為孔子開創、「孟、荀」分立、戰國晚期、秦漢之際儒者(《學》、《庸》與《易傳》)轉型的三階段論。這般描述,一方面存在「孔、孟之間」前期儒學空缺的問題,一方面存在過度強調「孟、荀二分」作為表述先秦儒學發展的問題。 就前者而言,先秦前期儒學處於晦暗不明狀態,殆由某種史料困境造成。這般的史料困境,隨著近數十年出土文獻陸續面世,以及隨之而來將某些傳世文獻重新歸位為前期儒學文本而稍加紓解,從而帶來填補前期儒學空缺、重建先秦儒學系譜的契機。不過,先秦儒學研究如何有效運用這些出土文獻仍然有待方法論的反思,畢竟目前的出土文獻研究還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而且僅憑出土文獻其實無法直接「填補」原本的思想史空缺,必須在結合傳世文獻、出土文獻的前提下,學者發揮詮釋的創意「織補」出可被接受的思想史構圖。此外,既然目前可資運用的先秦前期儒學文本相對豐富,是否可能連帶鬆動上述三階段論的先秦儒學發展圖式?就後者而言,關於先秦儒學發展的表述,學界一向強調孟、荀的分流對峙,因而或顯或隱都以「孟、荀二分」作為書寫先秦儒學系譜的主要框架。就孟、荀的思想結構言,兩者確實存在若相對立的根本差異,然而這並不意謂先秦儒學到了戰國中、晚期就是沿著孟、荀分流的雙軸線發展。眼前的挑戰因而是:是否可能建立一個跳脫「孟、荀二分」的論述框架、足以反映先秦儒學歷時性發展的系譜模型? 更根本的問題或許在於:既有的先秦儒學系譜書寫模式普遍預設的「心性之學」理論基準,從而關於先秦儒學系譜的建構主要即是闡明儒家的心性、德行觀念以及「心性之學」如何承先啟後的思想發展脈絡。這般透過心性之學的理論基準所呈現的先秦儒學發展圖式,自然有其合理的論據,而且對於理解儒學特質以及儒學發展歷程仍是非常重要的典範。然而值得省思的是:這般書寫模式的視野與方法,主要關注儒者如何傳承先師之學說道統、持續闡發其中隱而未發之思想觀念的「後續」論述,而不是關注儒者如何面對時代新局而以新思維開創全新論述觀點的「起始」論述。近年學者建構先秦儒學系譜主要仍是考察儒家學說觀念的發展脈絡,至於探討儒者如何因應時代新局而提出原創性的論述,則有待進一步探索。
課程目標本課程主要探究建構「先秦儒學系譜」的視野與方法,省思目前居於主流的「先秦儒學系譜」書寫模式的問題與侷限,從而進一步透過新的視野與方法探索可能的「先秦儒學系譜」書寫模式。課程要求本課程的授課內容包括「綜論」與「分論」兩個部分,前一部分由授課老師講授,後一部分則以課堂討論的方式進行,討論各分項主題的研讀資料。以前述的討論為基礎,選取「分論」部分的任一主題,擬定研究個案,先於課堂上口頭報告,最後完成一篇書面的學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