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八卦事
正经文学课上的老师是很少给我们讲八卦的,那些边角料只能自己去找寻了。
叶兆言的《周氏兄弟》写鲁迅和周作人失和之事,此事当事人既没有明说,旁人只能是逮住蛛丝马迹胡乱猜疑,此篇也不例外。周作人所说的“皆因兄弟多妻”,日记里又写了许广平与周家关系不和,但周氏兄弟失和是许广平出现之前的事情,所以以上两条怕是不能成立的。作者又猜测是,周作人从小受兄长庇护,渴求独立,与哥哥各走各的路。这个说法有点道理,但也不至于老死不相往来吧。而其他好奇者的猜测就更是奇怪了,比如信子是周氏兄弟共有情人之类的。女人是祸水这一老调也不该重弹,周氏兄弟还不至于如此糊涂吧。既然有父子断交、夫妻不和、朋友绝交、恋人分手,兄弟失和也不奇怪。只是名人八卦大家都好奇罢了。
我正经念文学的时候,比较文学的学者都是推崇吴宓的。以前光知道叶兆言先生写散文写得好,没想到杂文也写得犀利。他写《阅读吴宓》:“吴宓是研究外国文学的,喜欢拿中外作品相比较,因此获得了中国比较文学鼻祖的盛誉,这又是一种站不住脚的夸大其词。比较文学的说法一向很可疑,最容易似是而非,事实上不比较没法谈文学,而中外比较了一下,就和国外后来风行一时的'比较文学'流派有了血缘关系,显然一厢情愿。”“吴宓不是一个豪爽的人,而且毫无幽默感,他的成名与挨骂有关。……《学衡》是一个笑柄,一帮自恃很高的书呆子,刚从国外回来,觉得喝过洋墨水,对'西化'更有发言权,于是匆匆上阵,想一招致敌于死命,事实却证明根本不是对手,刚一出手,就被新文学阵营打得鼻青脸肿。不妨想象一下当时的新文学阵营如何强大,陈独秀和李大钊,鲁迅兄弟,胡适及其弟子罗家伦和顾颉刚,茅盾为理论主笔的文学研究会,邵力子主编的《民国日报》副刊《学灯》,这些高人联手,每人口吐唾液,已足以把《学衡》这一派的人淹死。”
今人觉得吴宓非常有学问,是因为现在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学问(今人喜欢拿古代的成就说事也是这个原因吧)。还说吴宓一生对女人用情泛滥,简单地说就是这个人情欲泛滥但又不愿意被婚姻束缚,不停地跟情人、女学生纠缠。嗯,当今所谓的文人里也有不少吴宓的追随者。叶先生前文大篇幅也没为吴宓说过一句好话,冷不丁在结尾说“活生生的吴宓,在个人事业和爱情上,都有其独特的东西,不是一个简单的好坏就可以草率评价的。”不用解释啦,我知道您意思了! 《革命文豪高尔基》:高尔基爱哭;高尔基晚年与斯大林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或死于非命;高尔基是个被误会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