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十本我喜爱的中国历史书
“开书单”是恶习,从胡适开始,似乎读了点书的人都喜欢给人开书单。不过,看到书单的人也大概率不会去读,不知道意义何在。
但书单又是“有用”的,只是不能单纯“罗列”,而要尽量搭建一个阅读的体系,有一个小而精确的主题,让人即便不去阅读书单里的书,也能在几百字内体验到这个主题、这批书的大概想法。
最近我给微博上的网友开了一个“中国历史”主题的书单,就是想要做这样的尝试,把我对历史和历史学的理解通过这几本书的介绍传递给不怎么熟悉这个话题的朋友。对了,我这里不是“推荐”,推荐是价值判断,好像这些书是“很好的”“应该读的”,其实不尽然,这些只是“我喜爱的”,我只负责介绍。
谈论这十本书的具体内容前,需要先明确几点读史的基本准备,或者说阅读历史之前的基本共识:
① 对历史(尤其是本国历史)要有“温情的敬意”,这是钱穆《国史大纲》开宗明义的话,不要替古人担忧,也不能苛责古人;
② 历史不是数学,没有“标准答案”。事实(fact)是历史的元素,但我们永远无法看到100%的真相,一切历史(history)都是书写的历史(written story),都是经过加工、经过取舍的,不必为了历史认识的正确与否与人大打出手;
③ 历史是多样的,历史学观察的范围至深至广,一切学科的内容实际上都是历史观察的对象(梁启超说“史外无学”),除传统上看重的政治、军事之外,社会万象、经济兴衰、个人历程、文化心灵体验,都是现代历史学喜爱的主题,异常丰富。
>
一、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以“极简”为名的历史书最近几年在国内泛滥起来,起始于那本《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事实上在西方写“极简历史”的传统已经延续很久,这种史书的写作也自成体系,和大部头的多卷本通史有很大的区别。
我是在读了多卷本的《哈佛中国史》之后才发现这本极简版,一开始以为是缩略本,读完才明显感觉到这本书单独成立、自成一派。英文原作名为“中国文明的遗产”,不是“中国史”这么笼统简单。
作为通史而言,《哈佛中国史》已经比几十年前的《剑桥中国史》好读很多,经过了细致的打磨,这本《哈佛极简中国史》则更在多卷本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精雕细刻。而且,尤其可贵的,和西方通行的一些介绍“异域世界”的极简通史不同,这本中国史不是大而化之地给一些基本框架,而是站在专业角度做了不错的分析,我们中国人自己去读也不会觉得疲累(“陈词滥调”!),至少我自己的阅读体验是这样。
二、三 钱穆《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中国史,钱穆好像已经成了跳不过去的一关。看小粉红群里推荐历史书来武装“饭圈女孩”的头脑,居然钱穆也榜上有名(其实钱穆老师的立场是和粉红朋友背道而驰的)。
我读《国史大纲》的时候是高中,黄皮两卷本厚册、竖排繁体,密不透风的史料引语和错络纠缠的世系列表,给我“历史学”的最初直观印象,感觉是很酷的学问,也在冥冥之中指引我去读了历史系。后来发现历史学的真正样子,也是大差不差,虽不中亦不远矣。
读《国史大纲》需要注意的有两点:其一,这是教材,是讲课的讲义,并非专门的学术著作,体例、着重点都有其特别处,重在梳理历史基本脉络,需要自己补充材料、多维比较,不可局限此书所言;其二,这是战时教材,前面说到的“对历史的温情敬意”,在这时有很强的民族主义情绪,志在鼓舞士气,有些地方就难免立场为先,看起来不够理性,需要保持清醒。
也正因为《国史大纲》的特别个性,需要补充一部钱穆的其他作品,我比较喜欢《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小书,但文笔辛辣、直接干脆,是书生评点江山的最高代表。
四、吕思勉《中国通史》
对历史如要有所了解,基本的通史肯定需要阅读。坦率地讲,国人写的中国通史没有让人特别满意的,这项工作也许真的是越熟悉越难办?从诸多选本里,唯一显得与众不同的,当属这部吕先生的《中国通史》。
和一般的通史平铺直叙、年代分节不同,这部中国通史分成两部分,一是通常的时代叙事,从远古写到近世,详尽、妥帖;二是独树一帜的分门别类,按婚姻、族制、政体等等很多个主题分别讨论。吕思勉是真正的大学问家,什么话题都能聊起来,而且都在水准之上。
毕竟是通读二十四史的男人。
五、陈舜臣《中国历史风云录》
历史的叙述,可以是正统的、理性的、分析的,当然也可以(且应该)是感性的、热血的、体验的,后者的最佳代表就是陈舜臣。
这位华裔日本人,站在历史潮头的角度写历史,颇有些日漫中二风的个性,所写人物都极致光彩、所说故事都大开大合,真真配得上“风云录”这几个字。抄录各章节名于此,亦可看出其中端倪:
古代遗址与神话、文字与青铜器、殷周革命、封建之世、从春秋到战国、统一之路、土崩瓦解、汉风起兮、荣光时代、盛极而衰、汉之灭亡与复兴、紧缩时代、破灭之路、鼎立与统一、再度分裂、南风不竞、玉树后庭花、无向辽东死、群雄灭亡、唐日初升、大唐岁月、大乱残光、灭亡谱系、大宋春秋、海上之盟、南北动荡、草原风云、兴亡之谱、海陆骚然、历史明暗、紫禁城悲欢、颓废季节、八旗之国、三世前后、国难相继、走向现代。
如果对陈舜臣这套方法感兴趣,还可以顺藤摸瓜读在日本很流行的《十八史略》,大概也是这样的路子。
六、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黄仁宇最红的书当然是《万历十五年》,那其实是一本专题学术研究,多数读者却把它当作“上下五千年”一类的历史故事书去看,损失了它的精妙之处。其实《万历十五年》的确难读,没有一定量的通史基础和史料阅读积累,读起来吃力是一定的,也没有多少阅读的乐趣。
因此,说到黄仁宇,我首推他的另一部代表作《赫逊河》。这是一部向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看齐的书,专题聊天的形式,想到什么说什么,有些是学术阐释,还有不少是个人体会和猜想,合在一起,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历史学人,也给我们一般大众老百姓打开了一扇门,进入可以窥探的历史。
七、史景迁《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这是气质不同的历史书。前面说的无论是通史还是聊天,实际上关注的中国历史还是政治、军事、朝代这个系列,着眼于大、所谈都是大事。不过如同三国杀里刘禅老师说的一样,“打打杀杀,真没意思”,还有另一条看历史的线索,即关注历史幽暗的深处。史景迁就是这个路子的绝佳代表。
史景迁现在在国内是学术明星了,喜欢他的人很多,我大四那年北大历史系邀请他来访问,了却了我们这些粉丝的心愿。不过也有很多人批评他,美国人说他写的东西不像做学问,倒是像小说似的,也有中国人说他的历史理解太浅,读起来有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说到的“隔”感。我倒是觉得正是这种隔感让这些文字独特起来,我无法想象一个中国学者用一样思路去看张岱。
除了张岱,还有康熙,史景迁另外写了一本《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通篇以第一人称叙事,“朕”如何如何,真是人才。
八、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曲折与展开》
如果学术有冷热,沟口雄三和史景迁就是极与极。不同于史景迁的温润平静,沟口继承了某一种日本人的激烈性格,读他的论文我总是想到切腹前的三岛由纪夫,那么决绝、那么说一不二。
所以有不少人批评沟口的研究,说太“武断”。我就想到大学时候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没有偏见的历史学者不是好学者”。所谓偏见,即是观点,要敢说出自己的观点,再拼尽全力去证明、去辨析、去把玩,人人持有激烈观点,人人努力挖掘材料,人人发挥自己头脑,唯有如此方能促进学问进步。一盘温水、一团和气的学问圈是没有前途的。
九、十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美的历程》
由史景迁、沟口,自然想到了李泽厚。他是我眼中三十年来最“聪明”的中国人文学者,有和历史上任一学问家叫板的头脑。
在我这里看来,他继承的是某种中国知识分子的“道统”,我大学四年里,在宿舍的书桌前面贴了几个人的照片,就是代表这样的逻辑:曾国藩→陈寅恪→梁启超→蔡元培→胡适→余英时/李泽厚。这是一条思辨的传承线,他们的想法可能不够好,甚至有大错,但实践了自己、做了自己的主人,这辈子不亏。
李泽厚的书我全部读过,自己个人最喜欢的其实是《该中国哲学登场了吗》和《说“中体西用”》,这两本非常精彩。不过如果推荐给大家看,还是从两本最有名的入手为好,《思想史论》系列有不止一本,近代这卷最接近我们日常思索的问题本体,也是和沟口类似的观点主义者,胆子很大,几乎是壮怀激烈,看得过瘾,书里说的“救亡压过启蒙”这个论断在当下乱局更显得珍贵,值得警醒(陈寅恪说“读史早知今日事,对花还忆去年人”)。
另一部书《美的历程》则显得温柔许多,这是一部美学史,其实也可以视作通史。我很喜欢文化意义上的中国,我们民族对“美”的追求是植根于心灵深处的,追求美、也制造美,美的历程即是我们的历程,我们切不可丢掉它,要做美的中国人。这就是我喜欢这部书最大的原因。
>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换酒(winebooklady)。换酒书店在南京夫子庙老门东剪子巷81号,晴耕雨读、书能换酒。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343.3万次浏览
- 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262篇内容 · 102.8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398篇内容 · 159.7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2866篇内容 · 55.6万次浏览
- 分享你认为的i人最爽时刻73篇内容 · 48.2万次浏览
- 我能把生活过得很好4649篇内容 · 903.6万次浏览
- 汶川地震17周年1.0万+篇内容 · 28.8万次浏览
- 如何高能量地度过不留遗憾的一年1086篇内容 · 183.0万次浏览
「内容不可见」
陈寅恪说“读史早知今日事,对花还忆去年人”
从来不给别人开书单。也从来不按照别人的书单看书。基本上都是找某个历史人物的资料,然后顺带就牵连出一系列的有关史料,有英语的、德语的、法语的……各种语言,一一参照,慢慢阅读。
感谢推荐。我也非常喜欢历史,它丰富了我看待事物的眼光,也正是钱穆先生把我引入历史的大门。而我看书最注重的,就是作者的视界——把事物放在更广阔的背景去理解。譬如说一棵树,一般的人都只看到树叶,和树的形状,大家会看到这棵树成长的整个过程,它何以成如今的样子,会从树木散发的味道里听到它的歌声,会看到它在地下布满的根系,会看到它和整个自然环境和生物彼此相生相依的关系。 恰好我前几日也整理了一个书单,写了点我对“何谓好书”的理解:)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20386870/
第一句话就很亮眼
作者认为(原版正宗的)炎黄春秋怎么样
喜欢《叫魂》
作者认为吕思勉那部如何?
其实普通人(非历史学)想了解历史,看钱穆国史大纲或者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些不是入门读物,也不是普及读物,并不是给普通人普及历史看的,而是给一些有历史功底人学习所用。就像钱钟书的管锥篇一样,没有很深的哲学,文学,历史等各方面的造诣,读起来会很困难。 这几本历史书名声确实很大,但不适合一般人度,一是,名气大,是因为作者是公认的历史大家,书也是历史专业必读,现在喜欢历史故事的人越来越多。二是,书上很多史实写的很简略,因为作者把这些作为读者已经基本掌握,没有进行介绍,三是观点结论很深刻,很多直接给出结论和观点,没有历史功底的人看了会很困惑,也很困难。 建议真正想了解历史的人,读一下中国简明历史,虽然是简明,但和上边说的还是要丰富的多,脉络清晰,史实丰富,论述充分,很适合了解历史的人读
「内容不可见」
买了台湾傅乐成写的中国通史,刚开始看,实证主义风格。只是该书出版于60年代,较老。 等看完了,买几本楼主书单上的书读一读。
我是看徐中约 中国的奋斗了解的近代史,好遗憾他老人家为什么不写通史
推荐一本《中国文明的反思》
去我的收藏夹里吃灰吧
?!?为何道歉,我的意思是写得很好,我收藏一下,但我有可能不会看哈哈哈,是我太懒,不是你……
推荐本书都他妈能扯到小粉红
很多人也要我给他们开历史类的书单。但我从来没有开书单的习惯。每个人看书的方法不一样。以后他们再喊我开书单,我就把本文链接给他们,呵呵,我就可以偷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