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倩乔英子 一对相爱却不能互相理解的母女
全文字数: 3134
阅读时间: 10 分钟

《小欢喜》——这部由黄磊操刀为编剧,内容贴近生活,剧情合乎逻辑,故事线清晰,剧中各种矛盾和节奏处理的恰到好处的剧集,在暑期档大热。它主要聚焦了北京三家中产阶级家庭,面临孩子高考时的故事。
今天我想谈一谈剧中宋倩和乔英子这对母女。


宋倩,原本是公立学校,春风中学的老师。离婚后为照顾女儿,不惜辞掉公职进入培训机构做老师。她为人强势,投资眼光甚好,拥有北京学区房四套,月租金收入约有小五万元。
经济上,宋倩没有大压力;
工作上,宋倩几乎放弃了事业;
个人爱好上,宋倩几乎没有,只偶尔练练瑜伽;
男女感情上,宋倩心灰意冷,将离婚的经验教训总结为:“男人都是大猪蹄子,有一个算一个”。
在抛弃了以上生活中的四个方面后,宋倩开始把全部人生价值依附在“女儿乔英子”身上。

如同《我家那小子》中的朱雨辰妈妈,宋倩也在用“自己的生命”对待女儿。衣食住行,学习交友,业余时间,全方位立体式,密不透风的全面掌控。
在女儿升入高三时,这种控制达到极致——为了提高女儿的抵抗力,每天早晨生吞一个海参,哪怕吐了也得吃;为了提高女儿的成绩,每天除了课内作业之外,动辄还要多做“几套卷子”;为了避免女儿早恋,每天早送晚接,和学校无缝隙衔接。
宋倩那被网友不断吐槽的,稍微有点“变态”的控制欲,体现了一位全然没有自我的妈妈的核心理念:
“我爱你,我做的都是为你好。哪怕你现在不认同,不赞同,不同意,没关系,先照我说的做。未来,妈妈相信你会懂我的一片‘苦心’。”


乔英子,是一个学霸,从小到大,没让父母操过心。懂事到有点早熟,在父母离婚以后,这种早熟就内化到了心里。
剧中的乔英子,虽然只有十八岁,但却是一个对自己剖析的很到位的年轻人。她理智的自我分析,直击内心,这体现了她的高智商。她过得一点“不糊涂”,但是这种高智商+不糊涂,却加重了她的痛苦感。
在感受痛苦上,聪明人比蠢人,钝力感要差很多。
乔英子谈起父母的离婚,她说:
“他们曾征求过我的意见,但我什么都没说,因为我知道,就算是说了,也没用。爸爸还得走,而且永远也没法回来了。”
乔英子的家庭环境,热衷于“会议式的讨论”。但是这种讨论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因为“讨论”就是“说服和压制”的过程。
这从剧中宋倩多次和乔英子讨论,“去不去天文馆”“报不报南大”可见一斑。在离婚问题上,所谓的“征求意见”,早被初中的乔英子一眼看破:自己的话无法改变任何结果。
乔英子谈起母亲对自己的依恋,她说:
“自从父母离婚以后,妈妈就和我相依为命,日久天长把我当成了一种依赖。但是时间久了,真的觉得这种依赖,挺累的。”
家,如果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心灵的归宿,那没有任何人想要逃离;家,如果可以令一个人放松快乐,展现本我,那也没有必要逃离。一个孩子,不可能做一个成年人的臂膀,她无法承受这一切。
乔英子,之所以想要逃,首要感觉就是“累”。
乔英子谈起母亲对自己的压力,她说:
“自从离婚之后,我妈就变了。她开始一门心思的对我好,觉得所有的事,都没有我的事儿重要,围着我团团转。可是这样一来,我感觉就像坐监狱。我真的快受不了了。”
冷漠的爱,让子女没有安全感;全方位关注的爱,让孩子窒息。
真正合适的爱,是过犹不及,是不多不少刚刚好。
正是宋倩这种如紧箍咒般的母爱,让乔英子彻底想逃离。
累+窒息,令乔英子,这个十八岁的女孩,活的像溺水的鱼。

哪怕理性上,乔英子知道自己应该感谢,应该爱母亲;但是在感情上,她就是做不到和母亲畅所欲言,轻松愉悦。
过多的,过厚的,过密的爱,像一张网,庞大的罩住了她,让她拘谨,压抑,不自在。
爱,一旦失去了欢快与轻松,也就失掉至少一半乐趣。

剧中的宋倩,不仅是单亲妈妈,并且她还和丈夫乔卫东的教育方式,南辕北辙;同时乔卫东工作比较忙,日常陪伴女儿的时间比较少。这种状态,其实很符合某些“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的家庭。
一个家庭中,一位控制欲强,好强又好面儿的母亲来育儿,她通常是紧绷的,是不放松的。因为她秉持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同时她也认为“过程中也不可以错一步”。在这个状态下,如果丈夫在教育上无法和自己统一战线,甚至是背道而驰,她就会加强控制,同时和父亲来争夺对孩子的“权利”。
在加强控制和争夺权利之后,她会变本加厉或更加焦虑。这从剧中,每次乔英子从乔卫东处回来,都会引发一场母女争吵中可见一斑。
同时,一个家庭中,如果一位母亲,失去自我。她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也常会出现宋倩这种情况——把全部的身心放在孩子的身上,通过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来满足自身的成就感,常见于全职主妇或夫妻关系不和谐的家庭。
职业母亲,因为工作牵扯精力所限,无法给予孩子更多关注;同时也因为工作繁忙,更能够给爸爸育儿的机会。
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很多专业人士,都不鼓励女性长时间脱离职场。

宋倩对女儿,就像天底下大多数父母对孩子一样:该讲理时,讲情;该讲情时,讲理。
两个人鸡同鸭讲,完全合不上拍。最后呈现的结果就是:一场谈话下来,乔英子闷闷不乐,宋倩则备受挫败,两人往往以大吵收场。
比如:乔英子喜欢天文,想去天文馆做讲解员。宋倩却给女儿喋喋不休说耽误学习。
女儿讲了半天感受,她却只会给女儿剖析利弊。
比如:乔英子想去南大,理由理性又官方,因为南大天文系全国第一。宋倩却不看数据,只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滔滔不绝。
最后还说出一句:“哎,其实你之后的路,妈妈早给你铺好了。”
这句话,使得一心想逃离母亲控制的乔英子,更加深了必须要走的决心。

最激烈的冲突,发生在乔英子为了报考南大,不惜跳桥的情节。
这时,宋倩是真的不明白,所以她呐喊:你为什么非考南大?是不是为了不让妈妈管你?妈妈为了你,付出这么多,你还有良心吗?
让子女在内疚中,放弃一些遵从本心却从不是违法犯罪的选择,是太多父母的常用伎俩。

看到这些桥段,旁观的我,哭了。不是为宋倩,而是为乔英子。她们母女俩的对话,我们是不是在现实生活中,都经历过?
爸妈,我想在南方工作,不想回老家了。”
“快回来!家里都给你安排好了,工作轻松,还离家近。”
“爸妈,我想趁着年轻拼搏一下,再说了这里工资也高,发展也好。”
“那有啥用?一裁员先轮到你。抓紧辞职,快回家。”
“可是,爸妈…”
“你小子,怎么这么没良心!爸妈白养你了!”
对话结束。
“爸妈,他对我挺好,我想结婚。”
“他有啥好的?工作也不稳定,家也不是本地的。”
“可是,我们俩处得来,谈的来,他对我特别好。”
“谈的来,能当饭吃?我这边有一个对象,你抓紧回家相一下。”
“爸妈,我…”
“你这小妮子,怎么这么不听话,爸妈白养你了。”
对话结束。
在家庭关系中,父母和子女之间,因为彼此的阅历不同,年龄不同,所以造成无法理解,进而无法沟通。
子女因为年龄所限,无法体会父母的苦心;父母则由于时间的流逝,忘记了年少的初心。
两代人,都不能够,努力的,真挚的,用心的,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用同理心,替对方考虑问题。
这种,沟通,很累,很无效,很无奈。你本想找父母诉说一下心情,父母却给你上了一课;你本想找父母寻求一下人生建议,父母却把你训了一顿。
长此以往,沟通就再不存在了。
腾讯出品的《不好说特想听》节目中,一位男公关和自己强势的母亲,努力沟通了半个小时,换来的是母亲一句:“哎,我觉得你还是太小了,也许大一点,就明白妈妈的苦心了。”
儿子则无奈的说了一句:“我只希望被理解。””

两个人,曾为一体,同吃同睡亲密无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母女或母子关系,可以如此同心同德,共同成长。但是这曾经同为一体的两人,却在身体分开后的二三十年间,变成了无话可谈,或无法沟通的人。
不得不说,这很可悲。
因为两个人之间,还存续着深沉似海的爱,却永远无法再探知彼此的灵魂了。

山峰的险峻,要站在高处才能看到;母亲的爱意,要离的远了才能体会。急于离开母亲的乔英子,最终会如愿以偿。
但是在到达南京的那一刻,在真正呼吸到自由空气的那一刻;同时也是她要生活自理的那一刻,是她在生病时无人照顾的那一刻;
她就会明白:有得就有失。
但无论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母亲的爱,最终会成为她心中的一个锚点;母亲的爱,也是她能够走到南京大学的阶梯。
她是踩在母亲的肩头,才走到了这一步。若没有了母亲,没有了爱,自己都不会走到这一步,更何谈生发出自我意识呢?
体会到母爱,是从离开母亲的那一刻开始;珍惜母爱,是从母亲开始衰老那一刻开始。
最后,我想,不论十八岁的乔英子是多么的想离开;最终,三十八岁的乔英子,她的心,必然会回到母亲身边。
这也许就是真正的长大吧。
只是希望,全天下的母亲,不要再有宋倩的这种“苦心”了,多一点“同理心”吧,也许对亲子双方都会更轻松,更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