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穷逼终于要去的港朝圣了
意大利有故事的地方太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年初换国家换工作后,生活状况有了质的变化,电影节不用再憋着写稿赚钱。就想着这次一定要借威尼斯的机会,去一下向往已久的的里雅斯特(Trieste),算是了却一个语言文学出身人的心愿。说来略长,就用水城机场到的港的这段车程,慢慢讲。
大家可能知道 Berlitz 语言学校,说白了就是美国人的新东方吧,只是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其创始人 Maximilian Berlitz 于十九世纪中期出生于德国南部黑森林边上,离我现在的住所只有四十分钟车程。当时符腾堡州还是主权国,拿破仑余威尚存,Berlitz 虽是被领养的犹太孤儿却法语流利,后又在法国生活了很久。
我们这些百无一用的文科生,除了进大学也就是教教语言了。废物文青老前辈 Berlitz 移民美国后,很自然地靠教德语和法语谋生。后来在普罗维登斯创立自己的学校,成了美国俞洪敏。这间学校逐渐变成今天的 Berlitz Corp,总部转到各种靠教育考试赚(骗)钱公司的聚居地普林斯顿。如果说俞洪敏是中国教书匠飞黄腾达的代表,那 Berlitz 可能就是世界现代史上语言文学人致富的先驱。
他的孙子 Charles Berlitz 在爷爷的学校教语言,估计是祖荫之故生活安逸没事儿干,业余成了神秘学家。我小学末初中头上的时候很迷神秘学,读了不少他的东西,大多是当时台湾网“路”上的爱好者自译。顺便怀念一下那个资源共享自由开放的互联网乌托邦。
二十世纪上半叶,有四五十年历史的 Berlitz 学校已经成了跨国大公司,在欧洲各城市设有分校。主要就是教英语。其的港分校有过一个老师,是我此行的主要动力,他叫詹姆斯·乔伊斯。
自古文人写作主要是发牢骚,美其名曰“郁郁不得志”,放在没有文化的人身上就叫卢瑟。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旧贵族的瓦解迫使文化人也要找工作养活自己。法国近现代第一个底层出身的大家卢梭,给萨伏瓦贵妇当了十六年小白脸。幸好公共教育体制在十九世纪逐渐完善,有文化的穷逼们纷纷当起了教书匠,于是就有了巴黎公立高中英语教师马拉美写诗发牢骚,大意就是:啊,我的才华,我的生命,都浪费在写英语语法教材上了啊!
大家在想象马拉美的时候可以代入自己高中英语老师,而乔伊斯基本上就是华尔街英语广告牌上那个跟当地姑娘双手捆绑的贴身英语教师。但就是这样一份烂工作,大文豪还不是想要就有的。那是个没有微信没有我刺爱普没有非死不可没有伊妹儿的年代,乔伊斯千里迢迢跑来发现职位没了。为了不露宿街头,他接受被派到普拉分校。今天的克罗地亚普拉当时还是意大利的地盘儿,也在地中海之滨,文化虽不如的港,至少环境满足了他逃离爱尔兰的愿望。
过了段时间的港分校有了空缺,乔伊斯才如愿搬到东北地中海的文化中心,一住十年。我最喜欢的乔作《都柏林人》就是在此写成。据说他开始动笔的咖啡馆今天还在,此行肯定要去看,不知道会不会像在里斯本看到佩索阿一样哭成SB。
这一波三折的故事到这里还没完。乔伊斯和的港土著斯维沃是挚友,但他俩的相识让我也是大跌眼镜。斯维沃有一半德国犹太血统,小时候还在德国寄宿学校读过好几年书,其笔名 Italo Svevo 就是“意大利的施瓦本人”之意。施瓦本地区在今天德国南部,正好就是 Berlitz 出生的地方(如果不是犹太血统,Berlitz 真可算是“施瓦本人”了)。又是几层联系。
可能是德意志性格使然,斯维沃一直经济独立花钱负责,在商界干了一辈子。这也是他在文学上大器晚成的一个原因,没时间和精力写嘛。而他与爱尔兰文豪的相识呢,并不是在什么文学圈子里,没有沙龙书店咖啡馆,而是……他在 Berlitz 学校上英语课的时候,老师正好是乔伊斯……
斯维沃母语是的港方言,意语德语都很流利,好像还会俄法,偏偏英语不咋地。这都二十世纪快二战的时候了,做生意怎能英语不好?于是这位意大利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就……就去“美国新东方”的港分校在职培训了,恰巧培训老师是英文现代主义文豪。所以大家以后要对新东方啦沪江啊的老师好一点,说不定你孙子孙女博士论文就要写他们的作品呢。
我在全世界到处乱跑,基本上就是跟着钱走,一开始是奖学金,后来是工作。从来没有想过要到什么名校名城去。不经意间却跟这些从小就影响着自己的作家足迹发生交集。三十岁前不喜欢传记,只看作品和文本。三十岁之后看看他们的生平,真切地意识到,大家都是一具具肉体,在这个物质世界里苟活着。不摆出追求高尚文化思想甚至道德伦理的姿态,可能更接近真实。
说个题外话,这个故事里,Berlitz 一家和斯维沃恰巧都是犹太人,而乔伊斯作品中有反犹主义倾向。但乔伊斯之于斯维沃,基本上就是萨特之于尼赞,没有前者后者根本就不会出现在哪怕最小的文化地图上。人之为人的现实,是超越意识形态政治主张道德伦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