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歌剧
最近在听一些歌剧。其实以前也是听的,但是就是单纯的“听”,直接耳机套头上,啥都不懂一路听到底,最近就是把一些以前只“听过”的歌剧又“看”了一遍。以前只是觉得咏叹调之类的好听,现在发现阿依达最后的唱段确实真的很感人。以前不懂剧情不懂歌词听,确实是瞎听。
总的来说,歌剧还是一种极为人工(artifact)的艺术形式的,初听的人大概都会觉得这帮人扯着嗓子真别扭,就像我到现在都没办法听京剧或者昆曲,我倒是看了一段时间的央视的戏曲频道,但是根本没办法喜欢上,觉得一句话憋了半天,一点点的事情,也能说上个老半天,真是憋死了。将心比心,大概外人听歌剧,大抵也如是吧。
但是我听歌剧还算是比较习惯的,虽然我仍然觉得歌剧的嗓音极不自然。中国有长歌当哭的说法,但我到现在也不能想象一个人在极为悲痛的时候,会去唱“冰凉的小手”之类的咏叹调,我猜真正是悲痛欲绝的时候,多半是泣不成声的吧。但是在听的时候,我确乎是完全地感觉到唱者的悲痛。只是那些咏叹调很少是直接地干脆利落地唱出悲痛出来,更多地是给人以一弹复三叹,慷慨有余哀的曲折表达方式,即使在最悲痛的时候,最基本的要求还是得不能走调。
可能歌剧,或者更宽泛地说,整个古典音乐,给人的第一印象都是极为不自然。比方说巴洛克的音乐,给我的第一印象总是假发和故作姿态的宫廷礼仪,在相互竞争中发展出一种极不自然又极为高级的表达方式。不懂的莫名其妙,懂的是不能自拔,这些高级微妙的艺术形式总是这个特征。而且即使在极为悲痛的时候吧,仍然要提着十八分的精神,要把唱段给唱好。而且看起来偏生还很冷酷的是,听者在听的时候,绝不会因为唱的人真的悲痛了然后给与更高的评价的,依然要说谁谁唱的不好,诸如此类。
表演者或者还可以入戏,如费丽尔那般唱得泣不成声,作曲家却是没这个资格的。大体来说,作曲家的职业,对思维能力要求极高,对脑力耗费极大,这个是少数几个几乎没有女性涉足的行业。指挥家演奏家高寿的多,或可说明音乐之颐养天年,作曲家短命的多,不知道是不是说明了这个行当的残酷,即使伟大如莫扎特,在他的一些作品里,反复修改的痕迹也是明显可辨。一气呵成这种神话不存在于作曲行当。而且总的看来,越往后越纠结,勃拉姆斯布鲁克纳马勒都是出了名的修改狂,也是作品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控制。
但是这种状态完全不为听者所知,听者只管听,至于曲目的创作者的心机,听者完全不必知晓。而且更为吊诡的是,更后的听者们完全丧失了在技术上评判音乐的能力,听者告诉好听不好听,然后以此来论断好或不好。这些作品太过于复杂,超出于我们的能力,我们无法从技术上来理解,因而只好也只能做被动的听众,只能满足于单纯的听。而更早的听众们,他们还是可以在技术上跟作曲家有所交流的。
二十世纪以降,这种割裂就更严重了,基本上作曲家淡出,更吸引人的是形形色色的阐释者,这是个很有趣甚至可以说是奇特的现象。古典音乐成了真正的典范,成了不能被评论的典范,而只能评论阐释者们的技艺。阐释者和创作者之间的割裂从来没有像在古典音乐这个领域里割裂得这么严重。
待续。
总的来说,歌剧还是一种极为人工(artifact)的艺术形式的,初听的人大概都会觉得这帮人扯着嗓子真别扭,就像我到现在都没办法听京剧或者昆曲,我倒是看了一段时间的央视的戏曲频道,但是根本没办法喜欢上,觉得一句话憋了半天,一点点的事情,也能说上个老半天,真是憋死了。将心比心,大概外人听歌剧,大抵也如是吧。
但是我听歌剧还算是比较习惯的,虽然我仍然觉得歌剧的嗓音极不自然。中国有长歌当哭的说法,但我到现在也不能想象一个人在极为悲痛的时候,会去唱“冰凉的小手”之类的咏叹调,我猜真正是悲痛欲绝的时候,多半是泣不成声的吧。但是在听的时候,我确乎是完全地感觉到唱者的悲痛。只是那些咏叹调很少是直接地干脆利落地唱出悲痛出来,更多地是给人以一弹复三叹,慷慨有余哀的曲折表达方式,即使在最悲痛的时候,最基本的要求还是得不能走调。
可能歌剧,或者更宽泛地说,整个古典音乐,给人的第一印象都是极为不自然。比方说巴洛克的音乐,给我的第一印象总是假发和故作姿态的宫廷礼仪,在相互竞争中发展出一种极不自然又极为高级的表达方式。不懂的莫名其妙,懂的是不能自拔,这些高级微妙的艺术形式总是这个特征。而且即使在极为悲痛的时候吧,仍然要提着十八分的精神,要把唱段给唱好。而且看起来偏生还很冷酷的是,听者在听的时候,绝不会因为唱的人真的悲痛了然后给与更高的评价的,依然要说谁谁唱的不好,诸如此类。
表演者或者还可以入戏,如费丽尔那般唱得泣不成声,作曲家却是没这个资格的。大体来说,作曲家的职业,对思维能力要求极高,对脑力耗费极大,这个是少数几个几乎没有女性涉足的行业。指挥家演奏家高寿的多,或可说明音乐之颐养天年,作曲家短命的多,不知道是不是说明了这个行当的残酷,即使伟大如莫扎特,在他的一些作品里,反复修改的痕迹也是明显可辨。一气呵成这种神话不存在于作曲行当。而且总的看来,越往后越纠结,勃拉姆斯布鲁克纳马勒都是出了名的修改狂,也是作品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控制。
但是这种状态完全不为听者所知,听者只管听,至于曲目的创作者的心机,听者完全不必知晓。而且更为吊诡的是,更后的听者们完全丧失了在技术上评判音乐的能力,听者告诉好听不好听,然后以此来论断好或不好。这些作品太过于复杂,超出于我们的能力,我们无法从技术上来理解,因而只好也只能做被动的听众,只能满足于单纯的听。而更早的听众们,他们还是可以在技术上跟作曲家有所交流的。
二十世纪以降,这种割裂就更严重了,基本上作曲家淡出,更吸引人的是形形色色的阐释者,这是个很有趣甚至可以说是奇特的现象。古典音乐成了真正的典范,成了不能被评论的典范,而只能评论阐释者们的技艺。阐释者和创作者之间的割裂从来没有像在古典音乐这个领域里割裂得这么严重。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