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菜鸟日记2:练琴500小时我在练什么
去年初开始学琴,到今天正好累计练琴500小时。写一个小结纪念一下。
教材
1. 车尔尼599:前些天刚刚弹完。都是跳着弹的,老师给选的曲子。前面太简单的还有后面技巧上比较重复的都略过了,一百首练习曲中大概弹了60个曲子。
2. 巴赫初级钢琴曲:也是老师挑曲子跳着弹的。目前在练这本书的最后一个曲子。
3. 汤普森一、二:第一本跳着弹完了,第二本弹了大半。有点简单了,以后应该都不会弹了。传给娃接着弹...
4. 小奏鸣曲集:弹了大概七八首小奏鸣曲。最开始是克莱门蒂最简单的那几首,然后是库劳的,又弹了莫扎特的K545。现在又在弹库劳…
5. 此外随意弹了几首自己喜欢的声乐伴奏曲目做消遣。伴奏曲指法大多比较诡异,每次都要练很长时间才能练顺。最近为了取悦小朋友,在练Let It Go,切分音略销魂,又十分带劲。
练习重点
我在学琴前对练琴的理解基本停留在照着谱弹、练顺畅了,就算学会一首曲子了。进了坑才知道自己实在太天真了…
一开始经常被老师说的是指尖没有力量,触键的时候“弹不到底”,声音是飘的,同时音色黏黏糊糊的没有颗粒性。有可能是因为我一开始用的是一个很差的电钢琴。后来买了机械钢琴,每天老老实实练一刻钟音阶和琶音:先是连奏(手指抬高,用力敲键然后放松的触键方式),然后跳奏,然后附点,有了很大改善。虽然还是觉得自己在需要快下键的时候不够利索,但至少老师很少会说声音飘。
初学的时候还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不注意呼吸。虽然我很少用节拍器(因为自信节奏感好哇咔咔而且听到节拍器的机械声音就很抓狂),但弹钢琴依然过分注重每个音都精准弹在“节奏”上不错过半秒。可是音乐是有生命的,好像人说话一样,乐句之间是需要呼吸的。呼吸不是停顿,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连续,也不一定是渐弱渐慢,要根据上下文决定。
目前依然经常需要练习和思考的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音色。要区分一个人会不会弹琴,通常不需要听一整支曲子,而是几个音符就能听出来。会弹琴的人,音色是饱满的富有张力的,而不会弹钢琴的人,音色往往干涩而突兀。我和我老师,同一架琴,同一个简单的旋律,弹出来就是有天壤之别。还有一次一个钢琴大牛来我家的钢琴上弹,听声音感觉好像我换了一台琴一样。其中的奥秘就在于触键的速度和力度。而把握好这些度需要长年反复的练习。
除了单纯的“音色美不美”,还有就是音色的变换,得想明白每个小节的处理是颗粒的还是连续的,是明亮的还是柔和的,然后执行。
第二:层次,或者说声部。左手和右手的层次是最容易理解的,通常左手都要柔和一些作为伴奏、和声与背景,右手作为主旋则要明亮一些。比较烧脑的是同时弹三个以上的声部。除此以外,不同的段落还需要用不同的音色区分出层次。刚开始弹小奏鸣曲,老师常让我去听三重奏四重奏,分辨里面每种乐器的角色。上课的时候我们也经常讨论这一段如果改写成交响,应该是什么乐器?是小提琴的齐奏?是管乐?是悠扬的竖琴、长笛?还是低沉的大提琴?
第三:情绪。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的是比如大调换小调,或者奏鸣曲由第一乐章进入第二乐章这种“情绪”或者说“颜色”的变换。
再玄乎一些的就是诸如忧郁、喜悦、活泼等等。我觉得对我来说做到“平静、忧郁”是相对容易的,因为节奏通常都比较慢呵呵。“热烈、雄壮”也还可以,音量大一点有激情一点就可以做到。“幽默、活泼、轻快”是最难的,因为速度很快,但又不能紧张,同时又不能失去控制,也不能太奔放…嗯还在摸索中。
练习技巧
体会最深的有两个,一个是"醒面原理“。经常做面食的都知道,揉面团需要揉一会儿歇一会儿,让面团松弛一下、面粉进一步吸水再揉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弹琴也是。如果一个段落连续练了半小时还是磕磕巴巴的,也许休息一下第二天再练会有更好的效果。不知道有什么科学原理,也许过度练习会让肌肉过分紧张,松弛一下反而弹得更好。
一个是慢练。有的十六分音符段落,反复快速练习总也练不好,这个时候不如放慢速度,类似音阶练习,一个音一个音用力敲下去弹,用断奏来弹,加附点来弹,充分锻炼手指的力量和控制,找到卡壳的症结所在(是指法? 是手型?)然后再放松地快速弹,会有更好的效果。不光是速度快的段落,其他很多需要做好音色、层次的段落也需要由慢而快。我老师非常反对不加思考的盲目反复练习,这样一方面没有效率,另一方面在反反复复中进入肌肉记忆的坏习惯,想要改就很难了。
下一阶段
练习曲开始磕车尔尼849。小奏鸣曲应该会继续练。在我的要求下加了巴赫的二部创意曲。因为我觉得巴赫不仅典雅,而且烧脑而有意思,很像做数学题。与此相关的一个考虑就是,巴赫的曲子比较有利于平衡左右手,而车尔尼和小奏鸣曲大多是右手旋律左手伴奏,久而久之左手跟右手在灵活性和控制力上的差别会越来越大。老师还让准备了肖邦的圆舞曲、格里格的钢琴抒情组曲、莫扎特的奏鸣曲(一想到就浑身发抖)还有老柴的钢琴曲集。厚厚一叠。不晓得弹到猴年马月了。慢慢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