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决策的因素-转载1
绝大多数决策,之所以出现问题,很大程度上都在于 4 个原因。 我将它们统称为「4F」。 下面详述。 1. 框架(Frame) 决策的前提是什么?是这三点: 1)确认自己想实现的目标 2)获得足够而可靠的信息 3)依据目标和信息确认备选项 这三点加起来,共同构成了决策的「框架」。 同样,许多人的问题,也都出在框架上面。 我经常收到读者的提问,不少人都是工作了8年、10年,感觉到了天花板,不甘心,想知道该如何转型。但问及他们对自己的理解和认知,问及他们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回答往往又是迷茫的:不知道。 在这个基础上,是很难作出有效的判断和选择的。勉强作出了,往往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 同样,如果你身处的圈子太封闭,所有的人都遵循相似的道路和发展方向,你也许根本就不会知道,还可以有什么其他的路径。 这些问题,都是因为认知和决策框架太过「狭窄」,局限了我们的目标、信息和备选项 —— 有许许多多的可能性,也许根本就不会进入我们的视野。 所以,我一直强调一个观点: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拓展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理解,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当你对世界一无所知时,你能够作出的决策,其实都只是碰运气而已。 那么,如何破解这个困境呢? 1)拓展视野 一个最简单的建议是:走出自己熟悉的模式,多去接触其他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人,了解他们是怎么工作、怎么生活的,尝试去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转方式。 去了解:别人是从哪里获取信息的,生活模式是什么,有哪些东西你可能从未接触过、可以考虑去接触和涉足。 这会大大拓展你思考和选择的可能性。 2)反思自己的决策框架 试着从内心出发,列出所有的限制条件 —— 无论它看上去多么显而易见。然后问自己:这些条件真的成立吗? 比如:我不愿意离开大城市,是因为大城市可以给我很多机会—— 真的吗?这些机会是我「可用」的吗?离开了这个城市,我就没有别的机会了吗?我所有的能力和经验,都只能寄托在这些机会上吗? 再如:我难以割舍这份工作,因为它的收入很高—— 我目前有多需要这份收入?它是用来满足我的欲望,我的生存,我的发展,还只是单纯满足「我能挣钱」的心态? 诸如此类。这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但也是让自己更好地认识自己、直面内心的做法。 3)跳出来 永远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还有其他选择吗? 不要局限于你所看到的决策框架 —— 那往往是经过别人的筛选、判断、传播之后,再呈现给你的。 在这些「被动」的价值输出之中,学会主动地去掌控信息。
丹尼尔·卡尼曼发现:人在面对损失的时候,如果无法避免,会甘愿冒比平时更高的风险—— 当外界的恐惧信号刺激到我们的杏仁核,我们的理性大脑就会被压制,杏仁核的信号会被放大,让我们进入「战或逃」的反应之中。 要么,完全瑟缩在自己的舒适区内,踌躇不前;要么,热血上涌,不管不顾成本、收益和可能性,不撞南墙不回头。 如果无法拉住缰绳,最大的可能,就是冲下悬崖。 如何破解情绪对我们的干预呢?我最常用的方法,是量化 + 双向对比法。 举个例子:像「一直得不到升迁,要不要跳槽」的问题,一个有效的思考方式是: 如果我继续留下,我可能需要多久才能升迁?升迁带来的收益能否覆盖成本?我可以做些什么,来缩短这段时间成本? 如果我选择离开,我要付出的成本是什么?可能得到的期望收益是什么?我能否做些什么,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三点: 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我「已经付出」的东西不重要,关键是要看未来; 尽量客观考虑可能性:排除情绪的干扰,问自己内心,我在多大程度上相信它会实现? 纳入机会成本去思考:如果我不这样做,我还有什么替代选项?它们带来的结果也要考虑进来。 当你开始用理性去思考时,哪怕结果未必准确,你也已经成功地找回了对大脑的掌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