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我觉得有必要记录一下今晚的所思所感
周日的时候给老板发了Lutz的模型的综述。老实说,早至去年年底,我就开始看Lutz的相关文章,包括他在美国的两个合作伙伴,以及奥地利IIASA的文献,这个模型也看了很多次,但一直没有认真地付诸综述。这也就意味着毕业论文一直停留在“口上谈兵”的层面上,没有形成文字,也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而周日发给老板的两页综述,算是文字稿的肇始。
综述完这个模型,当然就要做下一步的事情。这个模型的思想是简单明了的,就是在经典模型上加上一个滑动平均的小扰动,然后做千次量级的随机模拟,形成一个人口预测的分布。但是要命的是,Lutz的文章只有简单的几个模型的数学表式,对如何在模型付诸随机模拟时填充诸如年龄别生育率/总和生育率、年龄别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等具体的人口变量避而不谈。
这一点,老板很早就跟我说过。他跟Lutz合作写过一篇中文文章,用的是Lutz的方法,但那篇文章的合作形式是,他提供数据,Lutz跑模拟。也就是说,Lutz始终将模型之后的东西保密着。我曾经还试图给Lutz发过一次电邮,无疾而终。那么在毕业论文的此时此刻,我得自找出路白手起家了。
第一个想到的还是Leslie矩阵。Keyfitz的教材里,用Leslie矩阵做预测是5年期的(所有数据都是5岁年龄组的),Lutz的文章里尚看不出做的是几年期的。当然Leslie矩阵本身是可以做1年期的,可是可以拿到手的数据也不过是5年期的;何况真要做1年期的,矩阵就太大了点。而5年期的就有年龄组内人口的分布并非平均导致的近似方法的选择。以及回归到Lutz的模型本身,还涉及到是用平均预期寿命还是年龄别死亡率做时间序列模拟等诸多问题。
于是9点从图书馆走去团委开会,然后从团委走回寝室,一路上满脑都在想此时此刻能做什么。比如是不是可以考虑以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作为基线数据,把2006-2009年的数据作为某种经验检验。回寝跟FK抱怨了一下,他的论文大抵是差不多搞定了,据说是5篇英文文献的中文综述。他跟我说,姚远的概统毕业论文讨论班可以选择三个人合作写一篇毕业论文,而金融系似乎也是可以多人合作的。周围的人,要么是跟着毕业论文讨论班按部就班地写,要么是跟着以后的老板写文献综述,甚或是做本研或者校长基金之类的改写一遍。我就忽然郁结地问自己为什么当年就不选讨论班,却跟着现在的老板写一篇无所可依的,近乎要自圆其说的论文。想起来,大概还是因为当时申请的方向是定量方法和人口学,所以要跟着做人口的老板混,要“对得起”给我写推荐信的老板。
今晚我又想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作为一个背叛了数院的人,我决意用一篇认真的毕业论文告别这四年。
综述完这个模型,当然就要做下一步的事情。这个模型的思想是简单明了的,就是在经典模型上加上一个滑动平均的小扰动,然后做千次量级的随机模拟,形成一个人口预测的分布。但是要命的是,Lutz的文章只有简单的几个模型的数学表式,对如何在模型付诸随机模拟时填充诸如年龄别生育率/总和生育率、年龄别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等具体的人口变量避而不谈。
这一点,老板很早就跟我说过。他跟Lutz合作写过一篇中文文章,用的是Lutz的方法,但那篇文章的合作形式是,他提供数据,Lutz跑模拟。也就是说,Lutz始终将模型之后的东西保密着。我曾经还试图给Lutz发过一次电邮,无疾而终。那么在毕业论文的此时此刻,我得自找出路白手起家了。
第一个想到的还是Leslie矩阵。Keyfitz的教材里,用Leslie矩阵做预测是5年期的(所有数据都是5岁年龄组的),Lutz的文章里尚看不出做的是几年期的。当然Leslie矩阵本身是可以做1年期的,可是可以拿到手的数据也不过是5年期的;何况真要做1年期的,矩阵就太大了点。而5年期的就有年龄组内人口的分布并非平均导致的近似方法的选择。以及回归到Lutz的模型本身,还涉及到是用平均预期寿命还是年龄别死亡率做时间序列模拟等诸多问题。
于是9点从图书馆走去团委开会,然后从团委走回寝室,一路上满脑都在想此时此刻能做什么。比如是不是可以考虑以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作为基线数据,把2006-2009年的数据作为某种经验检验。回寝跟FK抱怨了一下,他的论文大抵是差不多搞定了,据说是5篇英文文献的中文综述。他跟我说,姚远的概统毕业论文讨论班可以选择三个人合作写一篇毕业论文,而金融系似乎也是可以多人合作的。周围的人,要么是跟着毕业论文讨论班按部就班地写,要么是跟着以后的老板写文献综述,甚或是做本研或者校长基金之类的改写一遍。我就忽然郁结地问自己为什么当年就不选讨论班,却跟着现在的老板写一篇无所可依的,近乎要自圆其说的论文。想起来,大概还是因为当时申请的方向是定量方法和人口学,所以要跟着做人口的老板混,要“对得起”给我写推荐信的老板。
今晚我又想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作为一个背叛了数院的人,我决意用一篇认真的毕业论文告别这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