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恋
让我们超越自恋,做自己,而非他人生活的操纵者,才是自恋的正途。

自恋,是一个很普遍的存在,几乎每个人都有自恋的问题。尤其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讲求效率,物欲化,工具化,以结果为导向的时代,越来越少有人去关注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而非外在物欲包装下,成功等名誉头衔之下的个体,所以这个时代也助长了自恋滋生的环境。人们不得不过度在意自己外在的一些虚荣的表象,不得不去关注一些能够证明他自我胜任感的结果,也不得不去在意他人的评价,毕竟人脉和关系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取代的,况且互联网和手机非但没有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反而让人心更加孤独。
要在社交媒体和平台上展示自己,那就会有包装和迎合,就希望得到别人的点赞和肯定,而这样的形式也是对童年期一些缺失的补偿。在这样的补偿中,一个不可忽略的缺陷就是自恋。

今天,主要谈自体心理学中对自恋的理解。
科胡特修正了之前弗洛伊德关于“自恋”的定义,提出自恋其实就是力比多的本质,或者更直接说自恋其实就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自恋是一种借助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也就是说一般个体的自恋并不是不健康的,而且我们整个社会也是允许适度自恋的,而只有个体过度自恋并超出了社会对与自恋允可的范围,那才是不健康的。即不断依赖外界,过度寻求“自恋补给”或自尊的支撑才算是病理性自恋。
科胡特提出的缺陷模型: 原本该健康发展的自恋结构,因自体客体环境的不足和自体客体回应的缺乏,带来的自恋缺陷。
原发自恋,就好像是生下来自带的力比多,而这无处安放的过剩的力比多,在我们无法承接时,就必须要向外投注,而那时可投注的对象只有父母。当我们把这些自恋投注给父母,他们很好的回应我们,当我们遇到适当挫折时得到他们的鼓励与指导,就有可能使我们形成接纳不完美的能力,经过这样的过程,我们就可以接纳自己的自恋以及自我的不完美。

以上这样完美镜映与无条件抱持的环境,只是理想化情况,现实往往不是这样的。骨感的现实,往往是父母也有无处安放的过剩的力比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人中龙凤,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于孩子,使孩子变成了他们自恋的延伸。而那些看似回应孩子自恋投注的父母,为什么没有使孩子学习到自恋平衡?就是因为他们给予的回应并不是无条件的。当孩子表现出令人满意的行为时,他们给予积极回应,而聪明的小孩很快就学会了辨别父母偏好的方式。
所以这样的孩子,看似功能很强,但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帮助,很可能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因为他们从小学到的就是,把关注点放在别人的需要上,懂得取悦和迎合,却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而过分溺爱和过度夸奖,也很容易产生自恋缺陷,那种虚假的赞扬很容易被孩子识破。

说到自恋,我一开始很容易把它和自私联想到一起。但很快在学习中,对这个概念有了理解后,我发现,其实自恋的人,即使不出现利他行为,也很难做到真正的自私。他们的“自私”也是一种假自私,因为很可悲的是,自恋个体很难去真正探索自身内在的需要,或者满足自己深层的欲望。他们会因嫉妒而去追求别人的目标,会因为羞耻躲避一些原本自己喜欢的挑战。自恋的人虽擅于把周围的人工具化,可以通过操控他人和情感,达到自己的目的。看起来,好像是成功的利用了别人,而满足了他们私欲。但其实细看就会发现,他满足的不过还是别人眼中认为满意或成功的样子。等于他努力付出一切,不过是要成为别人,而不一定是成就真实的自己。
内心的虚无与脆弱,没有真正的自体感,其实才是最令人惋惜的。让有自恋缺陷的人,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若他们能够接纳自己真实的全部,其实也就是相对健康的自恋了。他们很难表现出恰如其分的自尊,通常会在高自尊和低自尊间摇摆,所以也会有过分表演,追求完美甚至强迫的行为,同时也会出现抑郁的情况。哪怕是恰当的挫折,但由于他们的恐惧,也会没有尝试就拒绝;感受到危险的信号,即使没有真正的危险,也会先发制人开启防御。

健康的自恋是要发展出客体爱,但往往有着自恋缺陷的人,就是没法爱自己的。他们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认可,甚至不惜操纵他人,利用感情,而这样做很可能导致他们爱无能。一个人连爱自己都难以做到,却还要求他去爱别人,这本身就是个悖论。所以有自恋缺陷的人会陷于这样的痛苦循环中。他们一方面不喜欢孤独,需要不断获得周围的声音,但另一方面又想要唯我独尊,不顾别人的感受,却同时需要一个无条件包容他的情人,且对这个人的要求又是近乎不可能的完美。
学会发现自己的需要,不要羞耻于表达自己的需要,在关系中不要担心过分索取,而采用防备性的控制,投入关系,发生移情和卷入,再从关系中学习反思和成长,才是健康自恋的方式。我们有资格从一段关系中获取成长,这不是一种利用,你有付出也有相应的收获,就是一种互助式的成长,而不要因为恐惧全作为自私去控制和利用。当我们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就是爱自己的第一步,而爱自己,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当我们连自己都很不舒服的时候,我们是没办法让身边的人舒适的。所以让我们超越自恋,做自己,而非他人生活的操纵者,才是自恋的正途。
end

有任何疑问也可后台留言,后期会不断更新有关心理咨询的科普文,或是关于咨询的一些答疑。
咨询联系邮箱:1123816368@qq.com
请扫码关注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