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不肯结婚了呢?
文 | 肉唐僧
民政部公布了2018年的结婚率数据:0.72%,创下了十年来的新低。上海更是低到了令让咋舌的0.44%。0.72%是什么概念?1929年,美国大萧条的第一年,结婚率从前一年的1.014%陡降到0.787%,也就是说,去年我国的结婚率,比美国大萧条的时候还要低!
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家都不结婚了呢?网上说,负担太重,年轻人结不起婚。经济因素当然很重要,但绝不是惟一的。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归纳一下,我觉得有这么几个:

《蔓生的池塘》
第一、婚姻不友好的城市化
城市化、人口的不平均分布,确实会增长人均收入。但是,这种人均收入的提高,质量却并不高。因为,按照美国研究城市问题的专家理查德·佛罗里达的统计,城市化带来的人均收入增加的背后,隐藏了生活成本剧增和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这种不均衡体现在两个方面:
1、大城市收入的增加,主要局限在“创意人群”,设计师、心理咨询师、IT架构师之类。大城市里的蓝领阶层收入虽然也增加,存款也增加,但是相比于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却并不足以解决他们的婚姻大事。比如在北京洗碗的小王,一个月赚8000块,这比他在县里当公务员的初中同学小李工资高了一倍不止。小王一年下来能攒4万块钱,小李一年才攒3万块。但是小李这点收入却足够他娶个媳妇了。在北京一年攒四万的小王,一辈子也结不起婚;
2、大城市的繁荣,是建立在乡村和小城镇凋敝基础之上的。小王辞职回家,他干什么呢?洗碗的工作都找不到。

《莫斯科庭院》
第二、统计口径的问题
什么意思呢?就是,民政部公布的这个结婚率,叫粗结婚率,是当年结婚对数/总人口。这个分母没有剔除已婚人口,没有剔除老人小孩儿,所以,低结婚率的原因就可能不止一个,有可能是不肯结婚,也有可能是适婚人口比例偏低。比如,据统计,我国95-05年龄段的人口,只有85-95年龄段人口的60%,呈现出断崖式下降的特征,95年出生的人,今年已经24岁了,已经成为初婚人群的主力。所以,去年的低结婚率,年轻人变少了可能是更主要的原因。这也提示了,因为人口结构的原因,结婚率将持续至少十年保持低水平。
结婚率,按说应该是把适婚人口当分母,这样才准确,你分母里又有两口子结着婚的,又有两岁的小孩子,这不像话。但是,因为婚姻状态总是在变化,所以适婚人口统计不出来,只好用总结婚率,也就是结婚对数/总人口,差不多意思一下得了。这个数据,就像上面所说,它没有考虑数据的具体分类,所以容易产生误差。
不光结婚率是用总人口当分母,离婚率也一样。美国有一年,是在小布什当总统的时候,离婚率下降了。媒体一片欢腾,说总统苦口婆心,劝大家重拾基督教核心价值观,回归家庭,终于取得了成效云云。后来定睛一看,原来是肯结婚的美国人太少,大家都是单身,无婚可离,所以离婚率才降下来的……情何以堪。

《奶奶的花园》
在中国,还有一个因素导致了统计上的偏差,就是2002年出台的新版《婚姻法》,取消了对事实婚姻的认定——来民政部门办证的,我才承认你是婚姻关系,不来办证,生了娃都不算结婚。这就导致了数据的降低。要知道,在广大农村,岁数还没到法定年龄就结婚,甚至生了孩子的,比比皆是。这部份“婚姻人口”,到了岁数也有一部份也懒得去登记了,或者等孩子出生、要上学了,才去登记。我在内蒙了解的情况,比较偏远的地区,村子里有一半以上的年轻人,结婚的时候没到岁数,也就谈不上去民政部登记了。
顺便说一句,新版《婚姻法》对事实婚姻的否定,是对女性权益的极大伤害。以前,不管两口子去没去民政部扯结婚证,只要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尤其是还有了孩子,那么,就承认这个关系具备与婚姻同等的法律效应。现在不承认事实婚姻了,农村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况是:翠花18岁嫁给了小明,第二年生了娃,第三年离婚了。因为没办证,国家不承认这是婚姻,那么,翠花离婚时就带不走孩子。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很残酷的。

《他犯了死刑》
第三、大趋势如此
在欧洲,结婚早就是少数人的选择了。什么意思呢?就是已经已婚+同居(live with spouse)的成年人比例,低于50%。美国,在2007年开始也步入了这个行列。我国,如果把北上广深大城市的数据单独拎出来,情况可能比超过一半更加严重。我国虽然没有这个数据的直接统计,但是我们可以用其他数据来和外国做比较,然后进行推测。比如,在日本,34岁以前从没过婚的男性接近一半,女性超过1/3。香港的数据和日本差不多,稍微好一点点。我们大陆还没有这个统计。但是就离/结率来看,我们头五名城市甚至超过了日本和香港,达到1/3以上。也就是说,这些离婚的,加上从未结婚的,加上丧偶的。北上广深和欧美一样——一半以上的成年人处于非婚姻状态,大概率是现实。

《梦想》
第四、独生子女和网络劫持
我国是82年把一对夫妻一个孩儿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写进宪法的。82年的时候已经改革开放好几年了,全国人民奔小康。因为是独生子女,父母就很娇惯,加上国家经济形势也好了,这批孩子可没遭过罪。所以从小到大,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
没有兄弟姐妹,大量时间精力又花在网络上,造成了这一代人普遍的建构人际亲密关系能力的缺失。现在大家都很感慨,平常在网上聊得热火朝天的,真到见了面,反而不知道怎么交谈。哪儿哪儿都别扭。原因在于:通过网络的沟通,我有“随时叫停的选择”,线下的沟通,对面的那个人却时时刻刻占据你的内存,这让人苦恼。那你说,光是线下见个面都觉得别扭,还乍结婚呢?
家务如此之少、婚姻以外的性如此之方便、网络又占据了几乎所有的闲暇时间,年轻人确实会产生这样的一个问题:结婚图个什么呢?所以,很多年轻人不结婚,并不是没找到真爱了,没钱结不起婚了,而是单纯的“丧”——懒得,没兴趣。懒到什么程度呢?80后的年轻人买房子(不是租房子哈),有7%明确不要厨房。也就是说,这辈子就不打算做饭了,全部吃外卖!

《耶稣与被抓通奸的女人》
第五、孩子
今天,婚姻与性已经完全分开了。人们甚至主要在婚前和婚外才肯过性生活。夫妻之间的性,反而少之又少。这和传统社会完全颠倒过来。
但是孩子,却并没有和婚姻分开。对于年轻人来说,既然不需要婚姻才能得到性机会,那么,婚姻的主要价值就在于生育了。前面已经提到,在父母过份娇惯的独生子女,很难产生生育的渴望。八零后,也就是第一代独生子女,与七零后相比,生育意愿是普遍下降的。
性在婚姻之外就可以找到,而且更方便、更多元、更新鲜,那么今天,除了养小孩子,就找不到其他的理由去结婚。这是年轻人抵触和恐惧婚姻的理由。
国外,当性与婚姻分开后,生育与婚姻也随之分开。在欧洲大陆和美国,婚姻外生子的增长速度多年以来是婚内生子增长速度的2〜4倍。在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有一半以上的孩子,生出时他的父母没有婚姻关系。原因是,国家不管婚内婚外,对孩子提供无差异的补贴,尽可能地减轻母亲抚养孩子的负担。
我是讨厌征税的。但是如果政府征小孩税,我是完全支持的。因为,就生孩子而言,男女双方的付出是完全不一样的。女方不仅仅承担了怀孕和哺乳的负担,还因为怀孕和哺乳,她对孩子的感情投入,也远比孩子父亲要多,而且是多得多。这么一来,孩子在长大到18岁之前,母亲在孩子身上的牵挂就多。要说不影响她的职场履历,那是不可能的。波伏娃曾劝女人:“想生孩子就生吧,但是千万别结婚,婚姻是陷阱。”就婚姻是陷阱是对的。可是如果来自国家的补贴没到位,你又不要男人了,一个人带孩子,怎么吃得消呢?

《不相称的婚姻》
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是国家的起源,是父权制社会的最高级形式。它的逻辑上把国民分为两等——成年男性为一等,国家与之直接立约,而把妇女和儿童作为二等国民,“委托”给成年男性代为管理。我们说父权制父权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成年男性向国家缴税,换取他对家庭内妻儿的统治权。国家对成年男性的回报是,如果一个女人或孩子,不依附于某个特写的男人,则根本不具备社会属性。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不结婚的姑娘,生了孩子不给上户口。仅仅两年前,全中国还是这个样子。
那么现在,婚姻制度已经崩溃了,把孩子的出生还寄希望在大家都结婚上,就不现实了。所以,为了鼓励生孩子,国家必须为所有生孩子的妇女——不管她有没有丈夫,不管她能不能确认孩子的亲生父亲——提供无差别的补贴。这个补贴,至少要达到成年男性平均工资的1/10。美国有的州就比较小气,州政府同意给单亲妈妈提供补贴,但前提是你得告诉政府孩子他爹是谁,然后政府跑去找“赖账爸爸”再把抚养费要回来。我觉得没必要。全社会向生育孩子的妇女提供补贴,这个道理上是说得通的。在叔本华看来,生育乃是一种大不幸,是人类为了种族的延续不得不做出的个人牺牲。那么,如果你媳妇生孩子了,我出了5块钱税;我媳妇生孩子了,你出了5块钱税。这是一种公平;我没孩子,隔壁老王家媳妇生孩子了,征了我五块钱税,我觉得也没啥不应该的。
楚弓楚得,人弓人得。在婚姻制度崩溃、婚外情泛滥的今天,男人的胸怀要大一些。不管谁家媳妇生孩子,咱都应该高兴!掏点钱有啥不应该的?!大差不差,就得了,没必要搞得那么清楚。毕竟,中国的已婚女性出轨率已经超过1/3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