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行记(四)——神通寺(四门塔)
7月11日 神通寺(四门塔)
前文提到,僧朗在张忠卒后,于金舆谷昆仑山中,别立精舍,“内外屋宇数十余区,闻风而造者百有余人”。后世称为朗公寺。
僧朗,京兆人。《高僧传》说其“少而游方问道”,《水经注》言其“少事佛图澄,硕学渊通,尤明气纬”。又与与张忠相得,可见也是老子浮屠皆修也。佛图澄以戒知名,精义理(但不详,以其弟子安道所传应是般若一系),有神异。僧朗也以戒德知名,亦有神通,可以伏虎。符坚后沙汰众僧,“朗法师戒德冰霜学徒清秀,昆仑一山不在搜例”。秦燕晋魏主皆钦朗名行,爱重致物。《高僧传》:“释僧睿……尝听僧朗法师讲放光经。”可知僧朗所传也是般若之学,正合当时风尚。
《水经注》:“朗居琨瑞山,大起殿舍,连楼累阁,虽素饰不同,并以静外致称。”《高僧传》:“燕主慕容德钦朗名行。假号东齐王。给以二县租税。朗让王而取租税为兴福业。”僧朗“且领民户,兴造灵刹”。《续高僧传》:“上下诸院十有余所。长廊延袤千有余间。三度废教人无敢撤。”“寺立已来四百余载。佛象鲜莹色如新造。”可知朗公寺殿舍应起于南燕时期,四百年后,寺院佛像尚保存完好。
开皇三年,隋文帝以通征屡感故,改寺名为神通寺。开皇十四年,诏河南王为神通寺檀越。招访名德,下敕延法瓒同归京邑,后敕令送舍利于神通寺。隋文帝仁寿年间三次诏令全国各地建佛塔并分送舍利,史称“仁寿置塔”。仁寿二年(602)诏令建塔之地便包括齐州。法瓒送舍利于神通寺或在此时。四门塔大修时发现隋代舍利函。唐初,神通寺西郊山崖开始造像。按现存碑记,神通寺后来也是禅宗临济宗的寺庙。后屡次兴废重修,清末寺院逐渐荒废成为废墟。
从济南出市区一直往南,车行约一个小时,开始有山。山并不高。再行片刻,路边有一新建寺庙,就到神通寺了。进入寺内,是在原址前新建的寺庙,就不看了直接从旁边小门走出。小门外是条水泥路,路边一小溪,溪流略湿几乎无水。溪流后是一山坡。按沿水泥路往回走,走上山坡台阶,前往四门塔。
上到山坡,就看到了四门塔。原来看过四门塔图片,看到实际的四门塔,其规格还是超过了想象。原以为就几米高,而实际高达十多米。造型简单有力。其后山低缓,前临山谷,愈发显得朴素凝重。维修时发现砖石纪年,其修建于大业七年,晚于仁寿二年。塔内为一方形塔形柱,立于石墩上,墩台四面各置佛像一尊。佛像旧有东魏及唐纪年,可知其非建塔时物,有他处移来以及后续补刻之像。从建塔及佛像雕刻时间,专家猜测之前有另一座塔。1997年阿閦佛佛首被盗,五年后台湾佛教界购得复归原位。我佛有灵,身首终一。
从神通寺巨柏后小路上山,行片刻,右边有条小路,就看到了孤矗在一块岩石上的一个小塔。塔刹及塔身上部已毁,只存基石和部分塔身。塔身修长,简洁俊逸。退出继续往上走,山脚下是一个山谷。靠近走的山坡这边有紧挨的一条公路和公路旁很小的溪流。公路旁是树木中留出来的地基、石柱等,就是神通寺遗址了。遗址再远处,是和这边山坡相对的另一个山坡。神通寺就在两个山坡中间。按《水经注》“水导源太山朗公谷,旧名琨瑞溪”,神通寺所在的谷地应该就是朗公谷,而旁边的溪流应该就是琨瑞溪了。“水石宏壮”今天已几乎不见水,溪流古道一部分也变成了公路,惜哉!
上不许久,石头台阶到尽头了,是一条山间松林中的泥路,继续沿着山坡前行。山坡中可见原开垦的田地,看见一个墓塔,往下,见一铁网保护的唐塔,穿过奚落上的桥,就来到了溪流另一边的神通寺遗址。遗址真是遗址,除了大殿基石及柱础、某殿柱子尚有保存外,几乎看不到什么了。但大殿基石及柱础都可见唐代寺院的恢弘精致。
在寺西上山前往塔林。塔林较灵岩寺塔林稀疏,破坏也较严重。塔林地面浇了水泥地,人可以行走在水泥地细看每个墓塔,也是开放旅游之后一个让人无语的举措吧。墓塔尽头,一塔矗立,三层须弥座塔基铺叠,塔身精致浮雕,塔顶斗拱重檐,极尽壮丽华美。浮雕力士伎乐一看就是盛唐风格。还是第一次看到此类型的佛塔。或许当时此种风格的塔不少,只是后来都已毁灭无踪。从四门塔及龙虎塔来看,隋唐神通寺规格应该高于灵岩寺。
出塔林继续前行是千佛崖。造型不坏,但也不是很精彩,略略看看走过。沿颇前行,谷口山坡现神通寺上方右拐,前往涌泉庵。柏林中送衣塔有唐风。过竹林,见济南七十二名泉之涌泉。泉水甚小,在山石间汇成水潭往山下流去。竹林泉水,尚算清幽。出竹林来到大路返回济南。








© 本文版权归 samwang996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