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读》书摘(ing)
观念、习惯、性格、气质、道德水平、文化修养……这些可以后天改变的东西,就像是植物的枝叶,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把你自己往任何方向修剪,”费渡靠在椅背上,半眯着眼望向燕城的夜空,“但是更深层次、更本质的东西却很难改变,就是在你对这个世界还没有什么概念时,最早从成长环境里接触过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会沉淀在你的潜意识里,你心里每一个通过母语获得的抽象概念里,都藏着那些东西的蛛丝马迹,你自己都意识不到,但它会笼罩你的一生。
这应该是到目前为止看到的对于“原生家庭”影响最好的注释吧。之所以原生家庭的影响能够如此“让人印象深刻难以摆脱”,就是因为它是伴随着出生、混入血液里的东西,这一点也正是弗洛伊德因果论的论证之一。所以了解一个人,光从TA表面上表现出来的还是不到位的。每个人都戴着面具生活,只有了解了深层次的内心,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但如今的社会,谁会毫无防备地坦露内心呢,那不就等于让人自己在别人的全副武装下裸奔么,最后十有八九换来的就是自己的尸骨无存。即使是面对自己最亲近的人,都会有所顾虑。于是,“原生家庭”作为了解一个人性格最好的工具便正式登场。它就像一个包围着胚胎的羊水,母体摄入什么营养,它便吸引什么营养。高矮胖瘦也许是由遗传决定,但是否在健康标准里,就是这营养好坏决定了。正因为原生家庭对人的性格形成影响是“潜意识”的,也正是它最大的工具功能所在吧。(所以,如果不是在准确了解一个人提供这么大的帮助,原生家庭也不会这两年这么频繁被大家翻来覆去地“炒饭”吧?)
人的意识就像流水,无时无刻不在改变,死亡是它最后的流向,除非你能了解或者控制某个意识改变的全过程,否则这个生命就不属于你,不属于你的东西,每次变化都是在背离你的认知,每时每刻都在死亡,不变的只有那一团碳水化合物组成的皮囊,你对这个皮囊产生感情,不就像把盘子里的猪肉拟人一样吗?那是妄想症的一种。
都说生与死是相对的,那么不知道我们在出生的时候,会不会想到过或感觉到”死亡“?如果有,估计也无法探测到吧。人为什么会死亡?科学家已经从医学的角度给出了唯物辩证的解释,但对于死亡的界定只是医学上的么?有没有可能从意识上考虑,如果一个人的意识还在的话,无论TA的肉身是否存在,都不算作死亡?比如,如果能够将一个人的大脑保持正常的运行,那么肉身的存在其实就是个可有可无的躯壳。著名的科幻小说家菲利普·迪克在小说《尤比克》中,就设定了们在肉体消亡后,精神意识仍旧可以保存下来的主线。又比如,如果在破译以脑电波形式存在的意识密码后,将意识转化为数字化形式存储起来,那么是否就可以判定人们真正实现了“长生”?这让我想起了《全面回忆》这部科幻作品,作者貌似也对数字化意识的技术表示出积极的态度,觉得人们在数字化意识互联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美好生活。
但说到人们是否可以控制意识,甚至让自己的意识按照自我设定的方向推进和发展?貌似从表面上看,这是个问题有点匪夷所思,”自己的意识当然是由自己控制了,意识意识,就是能够感觉到存在的想法嘛,不然怎么能叫意识呢?“我们可能会这么来理解。但伟大的弗洛伊德先生,在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却提出了”潜意识“的概念,指出这是我们无法觉察到、但却最能影响我们行为的一种意识存在——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看待我们生活中日常活动的意义,我们所做出的关乎生死的快速判断和决定能力,以及我们本能体验中所采取的行动。
那么另一个棘手的问题便又随之出现了——既然潜意识无法被察觉到,那么强大的科学技术能否将之也转化成数字化形式存储起来呢?(一个问题没解决,另一个问题甚至更多的问题便又浮出来,可能这就是科学给人的体验吧……)
这个世界太复杂 了,无数污浊的东西,长久地沉积在地下,像是无法自愈的沉疴。
时代是破坏一切的推土机,可悲的人们自以为“深埋”的秘密,其实都只是顶着一层浮土,轻轻一吹,就会露出遮盖不住的丑陋身躯。
世界上一切深沉的负面感情中,对懦弱无能的自己的憎恨 ,永远是最激烈、最刻骨的,以至于人们常常无法承受,因此总要拐弯抹角地转而去埋怨其他的人与事。
人是一种很奇特的动物,比如锻炼身体,高强度的剧烈无氧运动和长时间低消耗的走路结合,比一直保持中等强度的慢跑效果好得多,锻炼精神的时候道理也是一样,只是一成不变的打骂,她会适应、麻木甚至会打擦边球试着造反,所以关键是你平时要塑造一个规矩和氛围,要赏罚分明,她做得好的时候,你要适当给她奖励,触犯规则的时候,就要给她最严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