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8日密云五座楼山穿越纪行
五座楼山是位于北京市密云县中部的一个小山头,处在密云水库正西侧,海拔高度大约950米左右,净高750米左右。在北京的群山之中,五座楼并不是一座十分突出的山峰。当地人和驴友均习称之为五座楼,是因为山上有五座相互独立的烽火台。至于修建烽火楼时这座山的名字,以及五座楼这名称在何时出现的,我从未查考过。

五座楼之所以成为我们这次旅行的目的地,是因为五座楼山山顶是观览密云水库全景的最佳去处。作为北京人民的供水地之一,密云水库在多年前就已禁止游人靠近;水库附近的几个观景台也只能让游客略饱眼福,无从观览全景,更不能身临湖畔。五座楼恰巧是水库周边诸山中最高者,足以让登高者望见水库全景,极登临俯瞰之胜。
一、上山
一大早,我和两位同学从学校出发,乘公交车到达西坝河公交车站,从西坝河换乘980快前往密云县城;经一个多小时后到达密云后,在滨河大桥下车;换乘密63进山,经近一个小时后到达梨树沟村,就到了山脚下。我们到达山脚下的时间差不多是上午九点半。
到达后,我们从山路入口进入,开始登山。一开始山路有一小段水泥路,路旁尽是核桃树,时值夏末,核桃果刚刚结成成熟核桃的大小,还是浅绿色,远未到能吃的时候。几百米的水泥路很快就结束了,随后的几百米的夯土路也很快就结束了,我们最终走上了一条灌木掩映的羊肠小道,这是绝大多数户外路线的常态。
因为是夏天的原因,路两侧灌木尤其茂盛,我们得猫着腰,躲开如人高的灌木枝条,用手臂拨打开横在眼前的小树枝才能前进,眼睛不仅要瞧着眼前的枝枝叶叶,还得低头看着眼下的路:路面时而是石头,时而是零星散布着碎石的土路,在石头路上走路不需要太操心脚下,但是在碎石路上不瞧着路面很容易踩着滑动的碎石摔个四仰八叉…路面上还埋伏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见到的比较多的是十厘米左右长的马陆(我和小伙伴一直认成是蚰蜒,回来查了查发现是马陆),笨笨地爬,一被戳就卷成一团;爬得特别快的小蜥蜴;小蚂蚱;各种蛾子蝴蝶。

在灌木丛中行进了几十分钟后,到达半山腰上一个大石头垒成的小平台,便可初窥密云水库的模样。

又走了数十分钟,路径蜿蜒进入森林,脚下变成黑色的泥土和石头混杂的小路。森林中的路变得更陡了,不时需要用手拉住树干或扶着石头才能上坡。
在林中行走不远会碰到一处山泉,水量不大,但是十分清寒,水声叮咚。继续向前,路愈发难走,山里刚刚下过雨,土十分湿滑,更不时有新近倒下的大树横在道中间,增加难度;我今年这半学期基本没什么运动,愈发感到体力不足。其中还有一次走偏了路,弄得满鞋是黑色的泥土,狼狈不堪。幸而在泉水处遇到了一队前来爬山的大爷大妈,走错路时跟着大爷们走上了正确的路。

就这么走到了将至中午时分,我望见不远处的密林中间有一片全是石头的空地,心中顿时充满希望,因为去年九月初我们也曾来此处登山览胜,我记得很清楚,林间石地很靠近山顶的烽火台。其实在爬山的后半段,眼前天际线的高度几乎是不会变的,很难靠天际线位置判断自己离山顶有多远,但是看到石地我很肯定山顶就在眼前了。这是因为我一直觉得,石地是先人建造烽火台时挖取石头的采石场,去岁十月,穿越延庆张家口交界处的黄草梁时,我在黄草梁的烽火台附近道路边见到了先人留下的采石场,那里的采石痕迹十分明显,石头已经被凿刻成了砖头的外形,只差挖走了。五座楼山本身是座石头山,上面的土层被挖掉之后就很难再生长什么植物了。但是这只是我的瞎猜而已,我并没有力气再穿越森林,走近去仔细探看石地了。

又行了十分钟后我们终于到达顶峰。再前行十几步便可见到烽火台。算上屋顶,烽火台有三层,但是地面上这层是实心的,也没有门,只能借由二层窗口处的木梯进入烽火楼,我一直很好奇古代士兵是怎么出入烽火台的,我猜可能是沿绳子爬上去的。二楼内部十分阴凉,可能只有十几二十度;如普通长城城楼内一般,拱门和券顶都做的很漂亮,经年风雨也没有什么损坏。


经由楼内石梯爬到顶层,向东望去便可观览到密云水库全景,水色深蓝,和天空的浅蓝色相映,只是已经晴了两三日,雾气渐起,稍远一点的水库已经朦朦胧胧看不清了。近景处尽是深浅不一的绿色,由近及远慢慢铺开;视线转向北方和西方,尽是连绵的大山,五座楼高于周边诸山,故能尽见。山势连绵,最后伸入水库中。视线稍偏向南可以看到山脚下的密云一角,正南是真正的五座楼顶峰,挡住了视线我一直好奇为什么不把烽火楼修在那里,下楼后一大爷告我说山头上还有一座烽火楼,才是五座楼中真正的主楼,与这座成犄角之势,但是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没有心思去探看了。



二、下山
在烽火台上草草吃完带的干粮,下到楼下,已经是中午一点钟。因为体力已经感到不支,我们打算原路返回,最慢也可在四点前抵达梨树沟村。但这时一行的大爷劝说我们继续向后山走,后山下山路更顺,到达山下溪谷后可沿着溪谷出山。我们信以为真,便听从了大爷的建议,向北从烽火台后下山。
初始下山的路尚且算好走,我们在森林的空地里沿着小道蜿蜒而下,但是在途中遇到第二个烽火台后,路况开始变得艰难:密密麻麻的灌木丛逐渐取代了空旷的树林,藤蔓枝条肆无忌怠地封住了下山路,茂密程度甚于上山路中,让人想起“黄四娘家花满蹊”之语,我现在倒真希望不是这样的;路径上的碎石也慢慢变多;还有不少地方被蜘蛛网封路。阳光刺眼,让人很难辨别透明的蛛网。更烦人的是知了:路旁几乎每株灌木上都趴了三四只知了,用手拨开树枝时,它们就会扑棱扑棱地飞出来,翅膀扇动的声音大到让人以为是小鸟或蝙蝠,走了一路,蜘蛛网和知了最是让人心烦。
路上又遇到了两个烽火楼,但是我们无心再走进探看登楼,只想快点下山。其实下山途中的风景要好于上山路上的:下山前半程高度下降并不明显,一遇向东的空地,便可以再次望见水库;走到后半程,可以望见南侧如龙一般的巨大山岩,我以为极是壮观,从望见水库逐渐变为望见山岩,可谓是移步换景了。但是同行伙伴似乎不太认同,也可能是他们实在太累了……



下山路上我打头阵开路,因为先前并没有走过大爷说的路线,我有点担心会不会下到谷底的时间太晚,我一路都走得很赶,好几次没有见到蜘蛛网,撞在了脸上,幸而没有蜘蛛爬到身上;还有一次脚下打滑没有站稳,直接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划破了手,但是万幸的是没有发生侧滑,也没有伤到筋骨。和我同行的小伙伴都大大小小摔了一两次,大家比惨简直不相上下,想一想自己还是开路的,还是庆幸不已。我当天精神状态并不是很好,但是我每次一跑到山上,精神就会变得极其振奋,这几乎变成了我的条件反射:走在野外一定一定要保持精神振奋,反应灵敏,无论如何也要走完全程,走到有人的地方。
三、缘溪行
辗转两个半小时后,我们终于抵达了谷底,谷底是一条从山上汩汩流下的小溪,从山谷这边到那边有一座木质悬索桥,不知年代。

溪水清可见底,我们来到这里后下到溪边,用溪水清洗了手臂,掬水洗脸,全身都感到凉爽透彻。过桥后的路途还需要再次爬山到达先前的路径,路径节点处有第五座城楼,这正是我们去年九月走的路径;但是我们实在不想再爬坡了,遂从大爷的说法。稍微休整之后,我们开始順溪而下。
溪水两侧并没有十分明显的路径,我们实际上是在沿着溪边的巨大鹅卵石缓慢“爬行”,溪边树木荫映,比下山路上凉快了不少。

在行进的路途中,溪水不时形成清澈的潭水,滩都不深,可以清楚看到水底每块石头的花纹;黄绿色的落叶飘浮在水面上,随波逐流,在天光云影间徘徊,让人想起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倏然可见”。风顺着水面吹来,我几乎忘了刚刚一路的烦恼。仿佛一下子来到了秋天。

“爬行”良久之后,我们终于见到了前方的公路,远远望去,公路似乎修到这里突然断掉了;走近了一看,是新修好的公路被溪水冲垮了……路面时而平整,时而垮塌,在路面中央形成一个大水潭。说实话,走这段路时间并不比在溪边大石头上翻来翻去花的时间短…但着实无趣,便不赘述了。走出垮塌地段后,我们最后走上了村里的土路,走了没多久就上了公路。那大概是我那一天最释然的时刻了。

随后我们借乘一位村民大爷的车返回了密云县城,大爷开车开得贼猛,我却从未感到如此放松:山风透过破旧泛黄的面包车车窗吹在我脸上,喝一口山下买的冰可乐,太舒服了。
四、山中风物
在山里一路上遇到了不少好看的花花草草,因为赶路程,很多都没来得及照下来。绝大多数山中草木我都不认得。




路上遇到的小动物有蚂蚱、马陆、各色蝴蝶和蛾子(都没照下来)、“臭大姐”、天牛、螳螂,还有烦透了的蜘蛛和蝉。
穿越全程11.7公里,爬升750米左右,是为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