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签赠本《牧师情史》
翻开这本《牧师情史》1983年初版1印本旧书的瞬间,我又笑了。

所以我常说淘旧书委实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对这种书脊上除了书名和出版社之外,作者跟译者统统都不印的旧书,要能鼓起勇气耐住性子抽出来翻翻,首先是七分的经验和眼缘:至少你要知道《牧师情史》是乔治·艾略特成名作《牧师生活场景》中的一篇作品,更是翻译家张玲唯一一部单独署名的译作集(其他代表作都与同为翻译家的丈夫张扬合译,共同署名)。至于翻开书发现的张玲亲笔签赠,以及译者前言中的钢笔改订,只能是剩下的三分运气了,是冥冥之中的眷顾,不可不信的书缘。


张玲出身于翻译世家,其父为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就蜚声文坛的翻译家张谷若,他在三十年代翻译的托马斯·哈代名作《德伯家的苔丝》《还乡》等至今仍是人民文学社长销不衰的经典译本。尽管张译本年代久远,但不论是我初识哈代的那个年纪,还是有诸多新译本可供选择的当下,张谷若先生译本始终都在我的书架上熠熠生辉。

在翻译风格上,张谷若先生比较提倡以地道的译文翻译地道的原文,强调在彻底理解原文后摆脱原文语言形式上的束缚,再译成同样地道的中文。这在张译的三种哈代长篇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因此,受父亲影响,张玲从小就对英国文学情有独钟,父亲做为她的启蒙老师,更是在她自学英语时为她选择了很多古典短篇小说作为补充读物,其中最为打动她的,也是她最为偏爱的,恰恰是那些维多利亚时代的女作家们,于是这些作品也成了她初试译笔的文本。只是张玲早在1958年北大中文系毕业前一年就因乃父缘故被打为右派,直到八十年代才让抽屉里的译稿渐渐浮出水面,这就是本书的缘起,也是书中大半译稿的由来。
本书1983年百花文艺初版,共收短篇小说九篇,中篇小说一篇,绝大多数都是张玲早年译出,尘封多年,只有伊·鲍恩(Elizabeth Bowen)和缪瑞·斯巴克(Muriel Spark)两篇为新译。当然,包括以上两位如今已是当代名家的女作家在内,很多作者译名都和当下小有不同,比如沃·伍鲁弗(Virginia Woolf)就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玛丽·寇瑞治(Mary Coleridge)就是玛丽·柯勒律治,是大诗人塞缪尔·柯勒律治(Samuel Coleridge)的侄女。



当然这种对英国女作家的偏爱,几乎伴随了张玲一生。只不过除开这本《牧师情史》是自己译出,丈夫张扬通校,后来的所有代表作都由夫妻二人合译,共同署名,但妻子张玲始终在前。而且除了早年因父亲张谷若先生身体原因接手上海译文社《双城记》译约,和女承父业与丈夫合力完成乃父未竟的哈代心愿译出《卡斯特桥市长》和《哈代中短篇小说选》之外,“二张”(即张玲、张扬)最传世的译本均为女作家作品,包括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以及拉德克利夫·霍尔那部惊世骇俗的《孤寂深渊》等。巧合的是,不论是老张的哈代,还是二张的《双城记》《呼啸山庄》,都是我年少时接触的第一个译本,因此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阅读记忆。
后来,因为张玲在英国文学翻译上的突出贡献,她被中国翻译家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还被聘为伦敦狄更斯博物馆荣誉中文顾问,更是国际哈代学会终身荣誉会员及副主席,正所谓:一门三译者,父女哈代情,也算是难得的文坛佳话了。

bookbu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复活节游走——我的2025年4月读书汇 (14人喜欢)
- 流动的阅读——我的2025年3月读书汇 (13人喜欢)
- 自己的房间——写在三八节前 (17人喜欢)
- 只要平凡——我的2025年2月读书汇 (26人喜欢)
- 每个开始,毕竟都只是续篇——我的2025年1月读书汇 (1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