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杀慕尼黑》:不败神话的终结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中,前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
在决赛结束前三秒钟,美国队以一分优势领先,甚至已经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因为他们相信比赛结果已成定局。
然而,一位来自苏联不知名的篮球教练,率领着艰难、困苦的苏联国家队,将比赛逆转,整个篮球历史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这便是根据体育历史中著名的传奇真实事件改编的俄罗斯体育电影《绝杀慕尼黑》。

故事的选取
电影的前半段主要以苏联球队教练加兰任与球员间的相处为主。
后半段带观众回到慕尼黑奥运会苏联队与美国队的篮球决赛中,为人们描绘出当年那场比赛的紧张与激烈。

真实的比赛
为了真实呈现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绝杀慕尼黑》用长达1小时的时长不遗余力地还原了整场比赛的各项细节,用服装、道具、表演、场面、动作、站位重新搭建起当年那场比赛的盛况。
为此,所有演员进行专业篮球训练长达1年。整个团队不计成本,将当年的比赛实况钻研了300多次,剧本修改了22版,史无前例地投入7台机器封闭拍摄了30天。
电影近乎完美地重现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让人回到热血沸腾的比赛现场。

神话的终结
从1936年开始,美国只是派出他们的大学生联队就取得36年全胜的佳绩,因此当时的篮球被称为一项专属于美国人的运动。
《绝杀慕尼黑》的剧情中,在比赛开打前,加兰任教练在得知美国队的阵容后,做出了临场的调整,他派上了百米跑11.7秒的萨坎杰利泽。以快制慢,就好似以柔克刚,苏联队在一开场就获得了领先5比0的梦幻开局。

下半场,美国队玩起了对抗。防守的时候撞一下,抢篮板的时候张开大肘打一下,在各种小动作的身体对抗下,苏联队队员的体能逐渐不支,两队比分迫近,最后因别洛夫的失误美国队反超一分。
就在最后的三秒钟,发生体育史上的重大悬案。

第一次,因为裁判没反应到苏联队已经暂停,判给苏联队三秒钟。在这三秒钟内苏联队没能进球。
第二次,因为计时器上是从53秒到50秒,而不是3秒到0秒。裁判又判给苏联队三秒钟的时间。
正是第二次的三秒钟,苏联队完成了配合,由亚历山大·别洛夫将功补过,完成了最后的绝杀,终结了美国篮球36年的不败神话,夺走了金牌。

真实的背后
作为银牌的获得者,美国队拒绝承认这一结果。他们不仅拒绝了这枚银牌,并且还立下遗嘱给自己的后人,永远不能接受这块奖牌。于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这样的场景——颁奖台上亚军缺席,银牌无人认领。
47年过去了,属于美国队的银牌仍被保管在瑞士的奥林匹克博物馆里,默默地等待它们的主人。

情感的表达
《绝杀慕尼黑》不仅表达出民族主义与体育精神,还可以看到竞技体育的残酷和趣味、命运的无常、人生的苦难;看到友情、爱情、亲情的伟大;看到体育精神的永恒;看到球场上人们对篮球的热爱和尊重。

打开《绝杀慕尼黑》,重温体育史上最具戏剧性的绝杀时刻,感受这部俄罗斯影史本土票房冠军的魅力!
(文章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号“影漫博士”,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每天获取最新最快的影视资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