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样原谅原生家庭?
查看话题 >他们毁了你,你的父母,研究原生家庭,只为活成更好的自己
英国BBC拍过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从1964年开始开始记录14位英国儿童的成长情况,记录了他们7岁、14岁一直到56岁。每七年一集,他们中有的来自上层社会,有的来自孤儿院。
这部纪录片把真实的社会记录下来,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但从第一集播出开始,大家就已经发现了原生家庭对孩子后期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也许你会觉得这中间肯定有基因的作用,但是《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双胞胎的例子证明决定我们人际关系的,不是基因而是环境 ,是童年所接受的抚育。

作者在书中提到,如果穷人贫穷,疯子发疯,坏人使坏都是基因的因素,那么在穷人的教育,精神病分析的研究以及针对犯罪的监狱改造制度都是没有意义的了。
但科学研究证明,我们的个性不是由基因决定的。
盖尔和吉莉安是一对同卵双胞胎,他们的发色相同,长相也一样。拥有完全一样的基因片段。但是他们却拥有完全不同的性格,这是由于父母对他们不同的养育方式造成的,也许你会奇怪,同样的父母为什么会对待子女有不同的养育方式。
但他们确实存在,很多家庭父母会更偏爱最小的孩子,或者出现爸爸喜欢老大,而妈妈则更偏爱老二这种情况。
在盖尔和吉莉安小时候因为洋娃娃发生真挚的时候,妈妈明显偏向小女儿吉莉安。妈妈对小女儿的宠爱让吉莉安的性格更加任性和固执。
而盖尔则更加温顺和懂事,包括她们在择偶标准上也完全不同,现在他俩租住在同一间公寓里,用盖尔的话来说,她在家里更像是在扮演妻子的角色而吉莉安扮演的是丈夫的角色。
小时候的这种影响将一直存在。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2001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指出“一个政府想要改善人民的生活,最明智的做法是在幼儿期的早期抚育方面进行投入。
但在实际生活中,0-3岁恰恰是最不被重视的年龄,人们大多觉得孩子在这个时期什么都不懂,也没有记忆,因此只要吃饱穿暖。其他不需要过多的在意。一个孩子的个性形成会经过三个阶段 。接下来,就分别和大家介绍。

0-6个月 自体感及自我界限感的形成
什么是自我界限?这就好比一颗鸡蛋的蛋壳,是鸡蛋与外部的分界。打破这种界限就侵犯到鸡蛋的内部,人与人之间也存在这种界限感。
例如人在电梯里会感到不安,是因为电梯内空间狭小,人与人的距离太近,突破了安全距离。
还记得当时风靡一时的需求控制法么?就是提倡控制婴儿,哭的时候不抱,怕惯坏孩子,不哭的时候才抱。
但事实证明这是一种错误的照顾方式,他让婴儿感觉不到自己。这种缺乏共情的教育会导致成年后的人格障碍。
如果照料者只关心婴儿的生理需求而不重视心理需求,那么会导致婴儿的死亡。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提到在最初的六个月里,婴儿早期是颇具躯体性和原始性的。他们在体会饥饱、冷热、恐惧和安全。
婴儿开始感知时间,从身体上的变化开始。一个没有得到共情照料的婴儿通常会朝以下两个方向发展。
训练婴儿的吃奶时间,而不是按需喂养,这样就劫持了婴儿自体体验的机会,婴儿会向外寻求自体定义。
温尼特认为,这样婴儿会产生虚假自体,觉得自己无价值和无能力。
婴儿通过过度清醒来获取快乐,是多动症的前兆。
一系列追踪证明六个月内未受到共情照料的孩子,3-11岁发色多动症可能性密切相关。
这个阶段被照料的方式是很难明确的,因为只能通过其他人的描述来了解,但是同样可以通过回忆童年时期的照料方式来了解,父母们的照料方式多半是不变的,这样更有助于了解自己。
0-3的主题是关系模式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的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了依恋理论,这种模式分为四种。
第一种 回避型依恋
显得非常独立,不需要去依赖别人,也不需要其他人来依赖。
第二种 缠人型依恋
非常喜欢和对方保持亲密,如果没有这种关系就会觉得不自在,如果对方拒绝这种亲密关系,就会变得很焦虑很担心,患得患失。
有一种女生,一谈恋爱就变成无脑怪。电话短信不断,对方没有接到电话或者没有及时回复消息,就会胡思乱想,以为对方不爱她了。这就是非常典型的缠人型依恋模式。
第三种 混乱型依恋
和别人亲密会感觉不自在,但是又不想放弃这种关系。会担心太过亲密会受到伤害。最典型的要属小哪吒了,妈妈长期在外斩妖除魔,爸爸也一年见不了两次。虽然他嘴上说自己不需要妈妈陪,但是内心上还是非常向往的。
从他和妈妈一起踢毽子时高兴的样子就能看的出来。
第四种 安全型依恋
感觉和对方建立亲密关系并不难,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亲密或者不亲密都不会让自己感到不自在,从不担心独处或者不被人接纳。
我们童年经历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和成长过程种处于特定敏感期有很大的关系。
属于哪种依恋方式取决于0.5-3岁的早期抚养。假如一个孩子的妈妈是个上班族,那么他极有可能因为他回去上班,不能继续照看孩子而让孩子变得焦虑。
但这并不是说妈妈们必须要回归家庭做全职妈妈才能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毕竟和无效的陪着相比,有效的陪伴才更有价值。
在查尔斯王子家里,他的母亲并不是一个高敏感度的妈妈,可能没有办完完全的满足孩子的需求,他和查尔斯王子的相处时间也并不是太久。
但是这却并没有影响到查尔斯王子的成长,他一直由保姆照看,并且给予他很好的照料。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的精神分析学家詹姆斯·罗伯逊拍过一个小孩子突然与父母分离的纪录片。突然的分离导致小男孩经历了完全的绝望、痛苦和悲伤。这会对他的心理造成永久的创伤,也会导致不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形成。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指出,孩子以依恋模式为基础,来面对新的挑战。这些都是后期良心形成的重要因素。
3-6岁 形成内在的警察,我们的良心。
如果我们已经发现了自己性格中的缺点,不希望这些缺点也在子女身上再次呈现的话,那么由父母来帮助照顾子女,一定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旧的教育模式会造就另一个你。
良心分为三种类型,善良型 惩罚型 和脆弱型,大部分人都不会完全符合一种良心,但可能更符合某一种。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里提到,性、服从规则和自我放纵是涉及良心问题的关键问题。
在3-6岁时父母对孩子的引导方式不同,就会让孩子产生不同的良心。
过于严厉的父母会养出惩罚性良心的孩子,而过度放纵的教育则会培养出脆弱良心的孩子。
父母没法在所有教育问题上都保持统一的标准,所以孩子们会有不同类型的良心。
惩罚型良心的典型特征是几乎和父母如出一辙,完全继承了父母的优缺点,他们是勤奋和努力的代名词,从小到大一直很优秀。
他们会压抑自己的欲望,可能有洁癖。对于堕落或者邪恶的事情非常的痛恨。
北大才子弑母案的主角吴谢宇,就是一个典型的惩罚型良心,他从小成绩优异,并且考上了北大,即使是在学霸如云的北京大学,他依然是佼佼者。
在高中时期他染上手淫的习惯,后期戒不掉变成性瘾,但是他一直觉得自己很脏。在杀掉母亲之后,他和一名性工作者交往,知情人士说他彻底放开了自己。
吴谢宇的母亲一直对他要求很严格,这也正是形成惩罚型良心的核心教育理念 父母认为一定要管住孩子的任性。
精神分析学家爱丽丝•米勒把这种把严厉的管教当爱的父母教育方式称为黑色教育。
脆弱性的良心
主要表现为叛逆冲动。可能在学校里常常违反学校规定,是班主任和教导主任的头疼人物,总是不喜欢遵守社会规则。
产生这种良心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父母的不认同,另一种是孩子的父母是脆弱性良心。
有一次在公园里碰到一对母子,孩子想尝试攀岩,是有防护措施的那种。孩子的妈妈却总在一旁给孩子泄气,你不行的。那个那么高,你肯定上不去。
这种打消积极性的行为和其他例如嘲笑、反对、羞辱等行为一同造就了孩子的脆弱良心。
留守儿童极易养成这种良心,他们长期远离父母,呆在老人身边,而老人精力有限常常仅能保证孩子的基本生存需求。五六岁的孩子每三分钟就会做出淘气的行为,管教方式要么放任,要么打骂。
这类孩子更容易染上恶习,因为他们长期被忽视。在民间流传着一句老话,要想知道一个男人二十年后什么样,就去他家里看看他的爸爸,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善良的良心
这种良心的形成来自权威型的父母,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给孩子全心的爱,什么时候要对孩子严厉。
即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又能用理性的方式管教孩子,这无疑是理想型的父母。现在的父母们努力学习育儿知识,正在朝这种父母发展。
这类孩子懂得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这样的人长大后都会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他们具有很强的同理心。
很多育儿书上都提示父母要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保持一致,这样有利于他们形成善良的良心。
重新谱写我们的人生的剧本
当我们了解了童年的照料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性格形成,该如何改变和调整呢
作者奥利弗·詹姆斯告诉我们,只要你愿意就可以通过了解过去的经历现在的生活。
内省
我们可以去向亲近人的倾诉,发现一个真实的自我。
编写自己的剧本
把自己当做主角,为自己编一个人生故事。第一步找到现在生活中那些相对不那么重要,让你困扰或者令人心烦意乱的事情。
第二步思考你能够做些什么,改变这些或者能够有所调整。
接着从家庭剧本、良心、依恋、自体四个方面来依次分析。
最后再虚拟一个故事主人公依然是你,但不同的是这次你通过改变行为解决了这些困扰。
有人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这本书教会我们解读自己的童年经历,认清真实的自己,并且探索出一种更健康的家庭模式,我们研究原生家庭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