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根牙签引发的思考
起因是应一位男士的邀约吃饭,席间他一共剔了两次牙,第一次用手遮挡住了,另一次则没有。 我自然对他没啥好印象,A了饭钱后,多嘴说了句:“下次尽量别在女生面前剔牙…”结果这句话变成了“怼”的开端。 他回我:“我有个女性朋友当众剔牙也没什么啊。” 我:“…不要跟家教差的比…” 正中枪口上,他以“你说我可以,但说我朋友就不行”、“饭店提供牙签是合理的”、“你没有权利要求所有人这样做”接连轰了我好几条,最后,不欢而散。 随后,我回来跟白熊讨论这件事(对不起,我真的很八婆),剔牙无可厚非,但是太肆无忌惮的剔,会显得很没礼貌。白熊不同于我的部分朋友,他不会一味的附和我声讨这这那那,能保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去帮我开解一些事儿。 接着他开辟了另一个有意思的思路↓
我有一种完蛋了的感觉,假使前天坐在我对面剔牙的是章宇,我会那么反感吗?(啊,好像还真不会,晓章抠牙都是帅的!)
临睡前,我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浸入“杏子味鸡尾酒”海洋里“遨游”,在一片“薄荷叶” 下发现了一则故事,故事是这样说的: 七十年前,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用一个简单的问题总结了一种道德两难。伊.卡拉马佐夫让他的弟弟阿辽沙想象一下,如果他有能力创造一个世界,让人们从此之后可以享受和平与幸福,但是要实现这一点,伊凡说,你必须现在折磨死一个小生命—比如那个婴儿。这其实相当于牺牲一个人(希望)拯救很多人的那个“电车”难题在早期的极端变体。伊凡问,那么你会做吗,阿辽沙的答案是一个明确的不字。在他看来,没有什么可以成为折磨一个婴儿的正当理由,就这么简单。权衡利弊无法改变这一点,因为有些东西是无法被权量或交换的。
看完这个故事之后,我更迷惘了,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撇去一些事物的外在因素,对它作出相对客观的评价?如何坚定自己的立场,面对质疑的时候坚决说“不”? 我想,我真的无法苟同于当众剔牙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