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学的忽悠逻辑
他们常说: -你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你一直都是穷人思维…… -所有成功的人士都具备以下五个特征…… -真正会赚钱的人,从来都不用自己的钱赚钱…… -所有的富豪都是赚资本模式的钱,只有你还在赚产品的钱……

凡此种种,我们的身边总是充斥着这样或者那样,教人变成功的“导师箴言”。
文||中清北苑商业研究院 刘佳
成功学是怎么来的?
互联网推动了社会进步,也让我们被淹没信息大爆炸之中,而这些看似绝对正确的“成功学言论”,不断刺激神经,让我们在“兴奋、愤怒、无力和妄想”的情绪里反复循环——而回到现实,看看身边的一切,都显得无力,并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变化。
我们依然在辛苦的工作和迷茫,生活并没有因为听了“成功学”而变得更好,反倒是被骗走了一笔学习“成功学”的血汗钱。
像陈安之这样的成功大师,中国有很多,他们曾经填补了我国在特定时期里商业教育的空白。
在市场经济发育的过程中,国家教育层面未能及时推进“专业的商业教育”(中国于1997年才正式在全国高校开设MBA专业),而市场上却有着庞大的“商业经营规律”学习需求,因此成功学言论以“商业规律”之名成了国人商业进修的“精神食粮”。
成功学言论因其本身内在逻辑的隐秘性、证伪的复杂性和“情绪代位表达”的特征,普通大众很难去分辨其言论的客观性和逻辑谬误。
成功学忽悠大揭秘!
人生就像一场和赵本山赛跑的马拉松,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忽悠瘸了。

就如同在成功学的路上不一定什么时候就被忽悠偏了。
浪费了很多时间,花了很多钱,最后还是一无所得。
今天中清北苑商业研究院就为您总结整理“成功学常见的五大忽悠方式”,帮您防骗避坑!
成功学常见的五大忽悠方式之“代位表达”
每个人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欲望,但很多时候,我们因为种种原因,不愿表达或者无法表达清楚,而当遇到与潜意识的情感需要相吻合的言论时,就会引发我们的共鸣和认同。
成功学导师通常会充分利用受众情绪,并代替受众说出想说的话,以此唤起共鸣、达到同频和信任,并由此推动我们产生与他们相似的“是非观或价值观”。
例如:我们被男朋友伤害了,我们就会认同“天下乌鸦一般黑、相信男人的话不如相信母猪会上树”此类的言论。
而如果我们被男朋友宠爱了,我们就会认同“总有一个属于你的人是与众不同的”这样的言论。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和欲望,但我们尽量不要被别人利用我们的情绪和欲望去控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成功学导师们利用“代位表达”的情绪控制方式,把学员弄得时而高歌、时而大哭,时而大笑,但最后的结果只是——学员把钱交了,实际的问题一点都没有解决。
成功学常见的五大忽悠方式之“狐假虎威”
我们的第**期学员**(知名企业)也参加了课程的学习。
**知名企业来参加过学习的表述,是指该企业与成功学导师之间签署过相关协议,还是该企业某个员工的个人行为,我们无从考证。
成功学导师在讲述这个事件的时候,未曾仔细交待,我们不便于追问,即算追问,也无法获知可以佐证事件原委的相关细节,而且对于细节的询问,通常会被搪塞过去。
由此很多成功学导师给自己弄了很多雷人的名号,通常冠以“亚洲**、中国**第1人”等头衔。
这些所谓头衔可能是某个“三流协会或民间组织”给予其的封号,或者甚至是自己给自己的封号。
因为很难考证(有时候是嫌麻烦),因此成功学导师通常利用这些唬人的名号来对用户形成“心理施压”,通过打压用户自信,使用户被迫放弃自我的认知与辨别能力,变得顺从,最后形成盲目信任。
无论是拉大企业的虎皮,还是用打击用户自信,都是为了促成盲目信任,因为唯有如此,才能让用户做出非理智的购买决策。
成功学常见的五大忽悠方式之“幸存者偏差”
如果要说成功学在中国的典范,安利、完美这类所谓直销公司显然是代表。
且不讨论安利公司的产品到底价值几何(同样功效产品的性价比),但安利公司显然一直在用“幸存者偏差”的“表达方式”去鼓舞人们加入他的事业。
安利公司在拉人头进入时,向人们展示的从来都是“钻石”成功者的形象和财富,而从不向人们展示“从事安利的失败者的形象”。

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理论中常见的“因未完全有效统计而出现的认知误差”,但显然安利公司是故意这么做的。
成功学导师们在向用户推销他们的成功之道时,从来也是如此,只强调极个别的成功现象,而完全忽视其它不成功的现象。
这种故意而为之的“数据展示误差”,本质上已经是一种骗术。
成功学常见的五大忽悠方式之“强化唯心主义”
你想不想成功?想不想改变你现在的生活状态?你想不想自由支配你的时间?想不想多陪陪家人,带他们去看海,去全世界旅游?你想不想,你大声告诉我,你想不想?你要相信你能成功,一定能成功,你是独一无二的……
成功学不断的刺激我们的欲望,不断的催化我们对于某些事物的激情和决心,并通过“膨胀我们的自信”而使我们认为我们可以做到“他们定义的事情”。
我们被打了鸡血,兴奋异常,并感觉自己充满力量和智慧,认为所有的失败或不被人理解都只是成功道路上必然的曲折。
是不是精神力量强大到一定的地步,就可以改变现实的物质世界呢?显然不是,这个早已有定论。
成功学导师们对于复杂的商业世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客观的认知,所以他们将成功的规律归纳为“积极的力量”,并过分的单向强调“精神的力量”。
客观的物质世界不会因为个人的意志而改变——商业和市场经济自有其客观的运行规律,但成功学导师显然已经“在不断的神化自我的意识形态里走火入魔了”,所以陈安之的得意弟子“徐鹤宁”女士才会在一段演讲中,许下妄想的诺言,要在成功以后——花钱把日本买下来。
成功学常见的五大忽悠方式之“以偏概全”
如果要说成功学对于人们最大的误导,莫过于这种“以偏概全、一知半解”的言论了。
如上所述言论:真正会赚钱的,从来不用自己的钱赚钱……等等这些胡说八道的言论,源于成功学导师们只理解了“事实的部分表像”,就匆忙将“这些零碎的表象”作为“成功之道”推销给大众。
借用别人的钱来发展自己的企业,涉及到很多问题,例如:别人的具体所指是谁?银行、个人或者风险投资?
不同对象对于把钱交给你的要求是不同的,风险控制、投资回报、财务监督等,都是你在“能借用别人的钱之前必须充分证明的问题”。

又如:赚资本模式的钱,通常是指所谓的资本运作,例如:上市、收并购等。上市企业和非上市企业之间存在相应的“资本溢价”的原因在于“定价机制的不同”。
民间在评估一家企业的价值时,通常以这家企业当下的资产价值和盈利情况作为企业价值,而上市企业的价值认定中则包含了企业的增长率和未来产生的利润。
由于价值认定中加上了“未来收益部分”,因此同等收入和利润规模的上市公司会比非上市公司显得更值钱。
而企业上市后,通过“股票交易”(即出让公司的部分所有权)企业家能够获得大量现金,这些数额巨大的现金通常是企业上市前利润的几十倍,由此企业家通过上市的“资产证券化”动作,收获了天文数字的财富(实质上同时失去了部分企业的所有权)。

上市确实能帮助企业家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厂房设备、办公楼等转化成现金,但企业上市的前提是:这是一家具有稳定盈利能力并未来会持续增长的企业。
但如果一家企业的产品不好,没有竞争优势,又如何实现盈利和增长呢?这其实是一个常识。
但成功学导师们显然喜欢卖弄一些他们并不懂,但能满足人们“一夜暴富”心理的“伪成功之道”。
为啥感觉成功学的逻辑怎么都对?
举个例子,成功学教学中最常提到的——所有成功的人士都具备以下五个特征:坚强、勤奋、自律、执着和同理心。
这句话看起来绝对的正确,有什么好质疑的呢?
这句话的隐性逻辑在于:所有的成功人士是一个“结果”,而五个特征是形成结果的“原因”。
实际上是“混淆因果逻辑”的语言表达范式。
即当我们用正确的结果作为基础,然后用结果去证明“某些因素”时,无论那些因素和结果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都会因为结果的实证性而获得成立。
例如:朋友家的米饭做得很香,朋友告诉我们是因为电饭锅很好,而实际的原因可能是“米的质量很好、煮饭时间恰好、朋友放的水刚好或者我们饿了”等其中任意一个单一因素或综合因素促成“米饭香”的结果。
但如果朋友有意或无意的忽略其它因素,而用“米饭香”的“事实佐证其规律”是“电饭锅质量”很好,我们是很容易相信的。
再例如:成功的人士都经常加班,那我们是否就能以此为依据,认定只要加班就是通向成功的路径呢?
事实上,很多时候,加班与努力并不代表就能通向成功,这是世界的客观真相。
而与加班相反的有另一个说法是: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这里的“战略”,是指我们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发现经营商业的相关客观规律,例如“竞争格局演变、竞争焦点迁移、行业进入壁垒、产业机会分布、增长矩阵管理”等等。
这些因素对于商业成功具有“支配性的作用”,而如果我们对这些因素茫然不知,只是每天更辛苦的工作和加班,无论我们有多努力,都只是非常低效的产出,与我们所期望的成功相去甚远。
实质上,我们多数的成功学导师并不知道这些真正在经营商业中起着“支配作用的商业规律”。
成功学导师们总是直接拿来一个明显的正确的结果,然后将结果的成功因素归因为自己炮制的“成功学”理论。
上述的“混淆因果逻辑”的举例只是一句很简单的话,但要去分辨其背后的逻辑,显然是相对复杂的,而我们的大脑通常是懒惰的,不愿意去进行复杂的分析,只愿意接受简单的感性认知。所以我们总是一不小心就被成功学忽悠。
总结发言
成功学在中国流行了很多年,直至今日,依然“为害人间”。
若要论成功学的罪过,至少有二:
1、各种误导性理论,让人们在商业上损失严重(包括时间和金钱)。
2、各种伪理论和情绪操控及心理暗示,使人们丧失了分辨事非、客观感知自我和认知世界(商业)运行规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