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生存报告
查看话题 >当你柔软,却有力量

十八岁高考后,当你带着一脸稚气坐上离家的火车时,一定不能预料到接下来这些年将要发生的种种。因为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连设想都无从下手。大城市,大学生活,到底什么样呢?
车窗边坐着的你怀里捧着累赘的家乡零食,有必要带这些吗?妈妈硬塞给你的,爸爸也偷偷塞了,他还以为你不知道。车窗外的爸爸妈妈抹了眼泪,但你假装没看到——这是你的自我保护机制,是你的懂事。因为你怕自己哭出来,那只会让送别你的人更加心碎。
你不是一个外向的小孩,相貌也普通。成绩中等,也没有人注意。总之,在大学校园里,最不显眼就是你这种学生。成绩极好但性格内向的人可以走学术路线,受老师青睐,保送、出国还有念想;成绩不好但性格招人喜欢的人可以成为校园里的人气者,朋友一群,生活看起来多丰富多彩。可你什么都不沾,普通,中等,可有可无,就是你那时开始的代名词。
开始时你希望能交几个朋友,也希望自己能多参加校外活动。可又忍不住要荒废时间,做些无聊的事,课也没好好上,和老师没有搞好关系。
交到的朋友都是和你自己一样,要坐十几个小时以上火车才能来这个城市的孩子。你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普通话都不标准,单独发言总会被本地的孩子暗暗嘲笑(或者他们根本就没有听,是你的错觉)还有一个共同点是对这个大城市感觉无比新鲜,本地孩子头头是道的地方你们不厌其烦的携手一起坐公车去玩,学生IC卡便宜得很,而一个人出去玩总是有点不安。
大学的事情很多你都忘记了,快乐的日子似乎很多,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具体的情景。那些快乐非常单薄,缥缈,因为当你回到宿舍的小床上躺着,你总是感觉孤独和不安。
每周一次给爸爸妈妈打电话,报喜不报忧。这是跟谁学的?从没有人这样教过你。也许是本能,你一直是个懂事的小孩。家里给你交了学费住宿费,给你每个月生活费,你已经感觉非常幸运,如果再抱怨生活里的不开心,简直是给爸爸妈妈一刀那么痛——你和他们一起生活那么多年,太明白不过他们已经把最好的都给了你。
有一次你暑假刚回到家,爸爸兴冲冲地拿来了一堆糖果。
“这是巧克力糖,上个月别人找我办事拿给我的,我都留下来了,等你回来吃呢!”
你看了看,包装纸上写着代可可脂巧克力制品。在大学里和朋友叫外卖买零食的过程中,你已经吃过真正的巧克力,并且试图模仿有的女生说的“巧克力我只吃可可含量超过70%的,那样的才是真正的巧克力呢”
你接过爸爸给的巧克力,发现天气炎热已经有的巧克力融化了。而爸爸本意是认真保管的。
你吃了一颗,很甜,糖纸上沾得到处都是巧克力,不,这并不是真正的巧克力。
你却没法跟爸爸说真正的巧克力是什么味道的,是没那么甜的,是对身体有好处的。你也不知道为什么。
二十二岁,大学毕业。留在这个巨型城市工作,到手工资比电视上公布的应届生平均工资要低几千。身边的人也是这个水平,还有人自嘲“拉低了全国毕业生的平均值真不好意思”,可你笑不出来。大学毕业前匆匆忙忙交了一个男友,谈不上多喜欢,所以现在连他的样子都记不清了。但确确实实记得的是,他的工资也低于平均值。
妈妈是节省的人,半辈子都在节省。一周一次的电话里,她又提到了存钱的重要性。“如果不是我省吃俭用,就凭我和你爸爸的死工资,我们根本住不起现在的房子呢。”妈妈说的对,自己做饭、带饭一定是会省钱的,而且也很健康。但妈妈不知道的是,刚毕业的那份工作让你每天身心俱疲,你已经没有心情做饭,只能经常在深夜加班回家后在小区门口的铁栅栏前面的大排档吃点垃圾食品。你知道那里脏,也不健康,但胜在便宜、离家近,吃完能立即回家睡觉。
你和男友都很年轻,也都很普通。你看着房价一天天涨,有时候感觉那是别的世界的事。能过好眼下的一天天对你来说是最紧迫的,大家都说只要坚持做下去就会涨一点工资的,资历平平的人跳槽也跳不出一个级别来,还是同类圈子里打转,何必呢。
你耳濡目染那么多年,也变得像妈妈一样省钱。和男友出去吃饭,你都先查饭店人均多少钱,有优惠券和团购的也绝不错过。男友知道你实际,在你生日的时候都直接问你想要什么礼物,而不是准备惊喜。你也觉得这样好,印象中你要了电动牙刷和一个洗脸仪,分别在两年的两次生日时。价格和型号也是你决定的,查好的,因为你连礼物都追求性价比,太贵又怕男友买起来吃力。
你就是越考虑越多。你就是轻松不起来。
你每个月都象征性的存一点钱,以一种奇妙的自尊的形式证明着你并不是月光族,你还存了一点点钱。哪怕那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不知道能用来干嘛。
二十五岁,新男友,有车,比以前的男友们都要靠谱,因为他是本地人。你连本地人的朋友都没有,竟然交了个本地人的男友,有户口,有车。你心里暗暗给他加了很多分,当然,他这个人本身你也特别喜欢,喜欢他的口音,也喜欢他的见识。
第一次过年没有回老家。事出有因,没有买到春运火车票。你这样对爸爸妈妈说的。爸爸妈妈在电话里很失落,说没有准备年货的动力了,就简单两个人在家过过吧。对,你是独生子女,他们除了你没有别的孩子。
那是你撒的谎。因为你故意晚了好几天才买春运火车票,等你要买的时候已经没有了。而你故意晚几天买,就是因为那年你不想回家。和男友的关系很好,男友也谈到了要带你去家里见他父母,曾经暗示过春节期间可以去他家玩。但现在想来可能也不是什么暗示,只是一种寒暄客套。总之那个春节你抱着莫须有的期待(这又怎么能怪别人),和男友说你没有买到春运火车票,过年不回家。
你怎么可能忘记他的眼神?那张脸带着困惑说,“我年三十要回家,可能不能陪你了哦?”
对呀,他回家开车只要一个小时,算上堵车时间。而当时还没有高铁可选的你,要坐15个小时火车转大巴才能到家。而且你确实没有火车票,你回不了家了。
你不想被当地人的男友看低,看成一种负担,于是你说,“没事呀,本来我就和朋友约好要一起过年的,你回你的家呗。”
男友松了一口气的样子你也永远不会忘。
妈妈在电话里哭的很厉害,爸爸一直在旁边训她,“你哭什么啦!丫头能想这样吗?春运火车票紧张,电视上不都播了吗?买不到也没办法的事情嘛!……”爸爸的声音也是哽咽的。你还是像十八岁第一次独自坐火车那时一样,假装听不到他们的哭。这还是你的自我保护机制。
妈妈最后冷静下来,假装轻松地说,“也好,来回要两天在火车上也很累的,不回来就不回来吧,在那里好好休息,春节一结束就又开始上班了呢。”
你也这样安慰自己。年三十的晚上大排档也停业,你一个人吃了泡面。
二十八岁,账户有了一点存款。毕业后一直在同一个公司,所以挺受欢迎,涨了几次工资,职位也有变化。
年纪长了后,吃穿用度的费用也要长一个台阶,以前不懂的化妆和时尚,现在也要一点点试错起来。所以结果你并没有想象中每个月能存多少钱。
你把爸爸妈妈接来你的大城市旅游,他们第一次来。刚下火车时他们的眼神都是迷惘的,对于五六十岁的人来说接受新鲜事物比年轻人要难得多。体力,精力,记忆力,他们都在不可避免的衰退,最可怕的是恐惧感却不停增加,对新事物的莫名恐惧。
但见到你后他们就安心多了,因为你在这个城市整整呆了十年了,每个角落你都熟悉,好吃的好玩的你都知道。他们不用手机也不害怕,只要跟着你,就只有你。
他们曾经教你最简单的拼音和唐诗,教你怎么用筷子,教你怎么叠自己的衣服。现在你教他们怎么坐地铁,怎么用手机,怎么买东西。但他们不会乱走动,因为不想给你添麻烦。
你也曾羡慕书上看到的开明父母,他们有自己的人生,不给孩子压力和负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挺好的。显然你的爸爸妈妈不是,他们连送你坐火车的时候都不能掩饰自己的眼泪,怎么能把自己的生活和你的生活撇得那么清?他们只能用自己的人生作为参考,来试图给你最好的,而他们那一代的人生,又有多少开明可言?
他们只是害怕你过得不好,过得不开心。就像你害怕他们过的不开心一样。把他们从火车站接到你的出租屋,他们却不想出去转转,进门就帮你打扫屋子,要做饭,怎么都不肯去外面吃饭。你这才突然发现,这个城市再好,发展再快,交通再方便,新鲜东西再多,跟他们都无关,在他们眼里都没有区别。跟你也无关,你始终不属于这里。
于是你决定在第十年离开这个超级大城市,回家乡小城,回爸爸妈妈身边。
没有一种生活是正确的。
有适合在大城市奋斗的人,也有不适合的。
你的爸爸妈妈,和很多人的爸爸妈妈一样,有着极其保守的思想和教育方式。那是因为那就是他们的时代所赋予他们的,他们有他们的局限性,但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的人没有局限性呢?在你学习自由民主开明主义的时候,你没有忘记是他们给你机会让你能学到那些,能改变你自己的人生。你没有怀疑过,他们把他们所有的最好的都给了你,用一种最无私、也是最危险的方式,毫无保留。
你的爸爸妈妈比我知道的最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还要好。他们勤勤恳恳地工作,存钱,给你不同阶段所需要的养分,送你去上学,教你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这样养育一个人所倾注的时间、精力、爱意,是难以想象的。而你从来没有忘记你是谁,从来没有伤害过人。
现在我看到的你,你那么柔软,却那么有力量。
你现在单身,或者因为无聊才和不喜欢的人消耗时光吗?不要怕,将来一定有人出现在你面前告诉你,你很美,你值得最好的。
你真的很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