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驹和传统文化
马驹逐渐到了能接受传统文化的年龄,于是开始教她一些杂碎。传统文化当然不仅限于东方,以后西方的也会教,不过这里暂时谈的还是东方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是背诗,她最喜欢背的是“白日依山尽”和“鹅,鹅,鹅,”,其他七七八八也陆续背了几首,不求数量,只希望她体会意境,所以我并不急于让她背更多,而是建议她把诗中情境用绘画描述出来。
然后是古典小说,去年看《西游记》动画片,她还不懂,看到孙悟空跟龟兵虾将打起来,她立刻就说不要看了,太scary(那个时候,她除了公主片,什么都不感兴趣),今年再看,她却觉得很有意思,看到孙悟空一直打到天庭,啧啧称赞说这个monkey king很厉害。
接着是讲《水浒传》,《水浒传》是我的启蒙读物,对我影响深远。这两天讲了两段水浒,试试她的感受力。一段是《武松打虎》,另一段是《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马驹有个特点,每次都要先问我故事是不是happy ending,她是不希望听到任何悲剧的。《武松打虎》是happy ending吗?我回答说,对武松也许是happy ending,对老虎肯定不是happy ending。
国外的儿童故事,非常纯净,一切复杂的意象都会被简化,是彻底的洁本,所以现在人都说《格林童话》什么太暴力了,没法讲,小朋友们会吓坏,大概觉得小朋友都是纸糊的吧。我反正是听暴力故事长大的,能吓坏大人的,也吓不坏我。
当然对马驹,我采取的是不一样的策略,因材施教,她比我保守和女孩气,所以我会先问她要不要删节,她说不要讲scary的部分,我就不讲。所以我选择了《武松打虎》和《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是比较经典又不过分暴力的章回。
讲大人的故事,麻烦的是要解释很多名词,比如武松喝了很多酒,马驹不知道什么是酒(酒在西方是一个儿童禁忌词),酿酒可是个化学过程,我也不知道酒是怎么酿出来的,只知道粮食加了酒曲,发酵就成了酒,光解释这个就解释了半天,还好她没嫌弃。《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中,鲁智深把几个泼皮掀到了粪坑里,这个粪坑,我也解释了好半天。对于用抽水马桶长大的孩子,大概没法理解为什么要把poo都堆在一个坑里面吧。她还问我“坑”是什么,是一个“hole”吗?我觉得用hole形容不合适,但一时又想不起来该用什么词,事后才想到,应该用“pit”。
另外,鲁智深是个和尚,什么是和尚,唉,这个也需要好一番解释,然而,这些岂不都是学习新知识的机会吗?
讲到倒拔垂杨柳,为了形容这个动作,就让马驹站直,然后把她拦腰倒过来抱起来,告诉她,这就是倒拔垂杨柳。
她不知怎么迷上了我的另外一些小把戏,比如,我喜欢站在门口,不让她进门:“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钱!” 她听了雀跃不已,赶紧跑去拿来零用钱,塞给我,还要我一再重复这个把戏。
另外一个把戏,就是坐在床垫上假装划船,“小朋友,快上船吧,” 我笑眯眯地打招呼。“Are you good or bad?” 马驹询问。“当然是好人啦,” 我继续笑眯眯地回答。她就高高兴兴跑过来坐在我怀中,然后我假装把船划到水中央,“小朋友,快把钱交出来!” 她又雀跃不已,赶紧把零用钱再次交给我。然而我这个船主并不善罢甘休,“哼哼,你要吃馄饨还是板刀面?” 她每次都选择馄饨,然后我假装把她抱起来丢在床垫上,算是扔进了水中,她自称会游泳,在床垫上划拉几下,算是水遁逃跑了。
我自己极幼年的时候,喜欢带着表弟、表妹演武松被发配的情节,武松带着枷锁,来到孙二娘的店中,差点中了蒙汗药,等等,一再重复,乐此不疲。
这些,算是我讲授传统文化的方式吧。
马驹听了武松和鲁智深的故事之后,颇为满意,让我每晚给她讲一段水浒。
然而,给5岁小朋友讲水浒还真不容易,我想讲鲁达拳打镇关西吧,又担心该怎么解释镇关西小妾的情节。讲林冲身陷野猪林吧,那要不要讲林冲老婆被调戏呢,呵呵,难题不少。
我打算明天讲鲁智深不听师傅的话,吃狗肉,还把半山的亭子给打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