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良的笔记(第11期):做个普通人吧
人生三个阶段:知道父母是普通人,知道自己是普通人,知道孩子是普通人。
回想我们的小时候。
饿了,父母给我们做饭。
病了,父母带我们看病,给我们做营养餐补身体。
学习成绩不好了,父母给我们请老师补课,甚至还去好的学校求人接收。
(附图,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智力测试不合适,母亲为了阿甘能上学,跟学校领导睡了一晚上)














(阿甘是由母亲一人独自抚养)


(地点:阿甘家里)
我们父母看到的是“父母能为我们解决任何事”,我们看不到的是“父母怎么解决的这些事”。
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我们长大了,自己挣钱养家了,就知道父母的不易了。
画面一转,现在我们自己挣钱,无论是否成家,都感觉到了挣钱的不易,生活的不易。
我们开始知道父母不是无所不能的,开始学会报喜不报忧,因为我们知道现在自己一些事情,父母已经无法解决了,只能靠我们自己。
“知道父母是普通人”这个人生阶段的领悟似乎不是很难吧。
然而知道自己是一个普通人,就不那么容易了。
插叙一个朋友的故事:
他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同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工作的时候,大夏天的中午,扛着一个梯子满头大汗,给楼道里换灯泡。
其他同事办公室灯不亮了,门把手坏了,空调不凉了,柜子坏了,都找他。他如果没时间,会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给做好。
甚至同事个人车辆的保养换机油,年检,修车,他都给帮忙做。
(这些事情不在他的工作职责范围之内。)
一起玩,买来水果,他给洗好了,切好了,摆好盘。
一起吃饭,买菜,洗菜,做饭,开酒,怎么形容,就是你只要坐着等着,就有吃,碗筷都给你摆好了。
你跟他在一起,他给你的感觉就是,他会主动积极做一切可以做的事,而且他做起来自然而然。
他无论做了多少事,从不挂在嘴边,给我们的感觉永远是予取予求,任劳任怨。
前两周,我们几个人一起在外面吃火锅,喝酒,他开着自己车,给我们当司机。
酒桌上,我说起他做的一些事,我就问他,你怎么能做到这样?
他说,我不像你们学历高,我就一个普通人,能做就做。
他似乎不知道怎么说,也似乎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于是没有多说什么,就简单的一句话:“我就一个普通人,能做就做”
我敬了他一杯酒,我说我恐怕永远也做不到你这样。
另一个朋友接着敬他一杯酒。他说,我也做不到。
他笑笑不说话。
他83年,我和另外一个朋友87年。
故事说完了。
回想自己,大学时期对未来满怀憧憬和自信,天不怕,地不怕,就像李白一句诗写得那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说说我自己,步入社会,为了生活,为了更好的生活,更精致,更有品质的生活,跌跌撞撞,磕磕碰碰,一路走来,认识到生活不易,我知道了父母也是普通人,但是并没有完全把自己当成普通人。
我还是把自己的分量存在感看得很重。做了什么特别期盼得到外界反馈,认可,支持,我不希望自己的主张被否定,我不喜欢被他人强加意见,我希望努力就由收获,一旦事与愿违,我的心情就变得“激动”!
我在家里贴了星空图纸,提醒自己一个人何其渺小,纵使每个人或许都有波澜壮阔的经历,但在他人看来或许是平凡。
尽管如此,知道了这么多道理,还是没有完全做到“知道自己是个普通人”,我时而把自己看成是个普通人,我时而又自视甚高;时而能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把表现都给别人,时而自己又很需要存在感。
我算是应了那句话“道理都懂,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我想说,那就是道理没有真懂,道理学的不够好。
我将把这个关于“普通人”的思考,留在日后生活和思考中,一天、一个月、一年、十年,不放弃修心,总能成为一个“平常心的普通人”。

道理走向了极端,便不再是道理……
我叫阿良,善良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