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王爷短命之感
突然觉得,如果自己现在死了,也没什么亏的,真的。这个想法,产生于在桂林靖江王府看了一副家族谱系图表之后。 靖江王是朱元璋的侄孙子,也即朱元璋大哥的孙子。下图是靖江王府十三代谱系图,图中列出的13代16个王爷,给我最深的感觉就是两个字——短命。 16个王爷,除去5个生卒年不详外,余下11个王爷中,36岁前翘辫子的多达7人,占比66%(分别是:二世朱文正29岁,三世朱守谦31岁,四世朱攒仪26岁,六世朱相承31岁,七世朱规裕36岁,九世朱经扶32岁,十二世朱履焘18岁),活不到30岁3人,占比27%,活过60的才2人(进十二世朱履祐75岁,五世朱佐敬65岁),另外41岁1人(八世朱约麟),51岁1人(十一世朱任昌)。 想想,人家一个王爷,锦衣玉食,美女成群,自家府第就是一个巨大的公园,能容上万人,府第中央还有桂林一绝——独秀峰,风水风景都是超一流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可是又能怎么样呢?他们死的何其之快!如果我是他们其中一员的话,以我今日年近不惑之龄,有近七成的概率已经是死了。但事实上,我还活着,以一介平民的身份活着,算来也是一个奇迹。 古人寿命到底多少,这个没有研究过。只记得刘备曾说过:"人五十不称夭",大致意思是人如果活到了我五十岁,不算夭折,就是赚了。事实上古代二三十岁死的,光名人都不少,如有唐一代的知名诗人初唐四杰之王勃和诗鬼李贺,都是二十出头就没了。我怀疑,中国传统文人的那种悲秋伤春式忧郁性格,和国人的短命有关。命短,今天活蹦乱跳,明天就是一摊死肉,一想到这里,谁不忧郁?王羲之兰亭序中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的大约就是这个道理。 记得在本科时,在日记里写了一句话:生命随时都可能结束,作好准备吧!当时一个同学意外发现了,大为惊讶。二十年后想想,那时想法是有点怪,那时可是才十八少年!正意气风发时,为什么还纠结一个死字呢?我的忧郁和务虚性格,那时已经形成,这严重的阻碍了我的进取心。所以到今天,回过头时,有“此身虽在堪惊”之叹,可事业不见起色,三立皆不举,家庭只凑合,这一切,似乎就是自己过往消极性格所导致的必然后果。 不过怎么说,自己磕磕跘跘在这世间混过了快四十年,目前尚在呼吸,这是最大安慰处。比及靖江王府十几代王爷,至少在寿命长短上,超过了他们。而且还能有幸在他们几百年前的府第自由转悠,能够放松心情登临独秀峰,要知道,当年徐霞客可是办了半个多月手续,最后还是没能得到王府的批准,登独秀峰的愿望落空,留下了历史的遗憾。 伤是没有用的,只要活一天,还得要干一天的事。拿死期当借口,不知误了多少代人!有时心中也恨恨,早知道这样,当初还读什么古诗古文呢!都是被古诗古文里的忧郁给带坏的! 2019.0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