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冰箱里有什么
查看话题 >冰箱里的夏天,有点冷
最近看VICE上有个叫冰箱之旅的专区,专门展示主厨、餐饮从业者或者吃货们的冰箱,像vlog一样展示自己生活真实的样子。冰箱作为生活的一扇重要窗口,里面丰富精致的食品本身就是一个生活频道,食物的丰富、菜式的考究和烹饪的闲情逸致本身也是享受生活的重要标志。
不过,就像各种用于展示的精致生活方式一样,人们热衷于观看他人的生活是因为自己没有这样的日子,现实中又有多少人的生活是这样琳琅满目的?

就拿很多的年轻人来说,几乎所有冰箱的设计都太大了。本来买好了菜想回家为自己做几道菜,但是下班回来有心无力,又点起了外卖凑合了一顿。就这样凑合几天,买好的菜和酱料又因为过期了要被丢掉。说好的要改变生活习惯,但喝了几天的牛奶和酸奶又索然无味,又要丢弃。
刚刚想做饭的年轻人肯定会心血来潮想把冰箱填满,但实际上可能一周只有1-2天想做饭,那就肯定有很多过期的东西要扔掉,剩下来的可能就是些零零星星的蔬菜、水果、面包、火腿、饮料、零食。

年轻人用冰箱不用像中年人一样考虑每一层放什么,因为能放的东西实在少,怎么放都随意。冰箱广告里那种色泽鲜艳,饱满水润的蔬果在年轻人的世界里几乎没有,有的只是因为放置太久而干瘪的菜叶。或者许多人平时只点外卖,在冰箱里就放着些饮料、啤酒或零食,给清冷的居家生活来点简单的快乐。看着空空荡荡的冰箱、冰凉的冷气和惨淡的光,生活在手机和电脑之后又多了一道冷光——冰箱里的冷光。
相比于冷冷清清的保鲜层,冰箱的冷冻室倒是能被年轻人给填满,只不过里面都是些速冻饺子、披萨、丸子、便当、冰淇淋等等冷冻食品。空空荡荡的冷藏室+满满当当的冷冻室=肥宅快乐。这意味着你的能量来源不从新鲜食材中来,而是从即食食品和零食中来,这种情况下的冰箱并不是与餐桌搭配的,而是与沙发或者卧室的办公桌配套的。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人也没了精力和食欲,再加上独居的生活,做饭既没乐趣,也没意义。只能借着外卖或即食食品的香精刺激,快速解决吃饭这件麻烦事,边吃边被动接受显示屏后面无需动脑的消遣,没有精力和兴趣营造闲暇时光的乐趣。
因此,年轻人使用冰箱的场景发生了转化,冰箱不再被用来存放各式各样新鲜的食材,为全家的餐桌奉上美味佳肴。对于年轻人而言,冰箱最重要的功能可能是冰镇饮料、西瓜和存放冰淇淋,偶尔再屯一些超市里的即食快餐,这会让人们在电子屏幕面前感到更多简单的快乐。年轻人的居住空间里没有生活,有的只是工作之后的减压。

很多人可能不觉得冰箱有什么重要的,但冰箱就是你生活中最真实的底色。奢侈品是会骗人的,你可以省吃俭用去买包、买衣服、买首饰,但你因此而空空荡荡的冰箱不会骗人,这才是你生活真实的样子。
不光是经济水平,冰箱也能展示你的社会关系。如果你经常参加朋友聚会,约恋人吃饭,像是一个交往圈子广泛的人。但是,只要看看你家里空空荡荡的冰箱,就知道你家里少有人光顾,这些社会关系并不深入。

冰箱就像是你生活的展示柜,里面存放的食物数量、食物种类和食物状态,都反映了一个人的经济水平、身份、阶层、生活状态甚至心理状态,说你的冰箱就是你自己其实一点都不过分。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冰箱一直就是中产阶级身份的象征,在当时有更直接的展示功能。那时候的冰箱会被做成柜子的造型,表面有不同的饰面来展现家庭的身份和格调。冰箱的大小和里面食物的丰富度更是身份阶层的最好证明,从小冰箱到大冰箱的跨越就是阶层跨越。

冰箱越大就代表你需要有更多的空间放置这个冰箱,就代表了你的房子要更大。食材越多就代表了你需要更多的餐具、厨具、香料、酱料、佐餐食品,这就要求你居住空间更大,也表示你的家庭经济压力较小,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烹饪。选购大冰箱而不选购小冰箱更能说明你的家庭日常饮食十分丰富,经常制作做法复杂、成本高的菜式,并且不用为食物开销担忧,甚至表示你经常需要在家款待他人。

空荡荡的冰箱里一眼看到的就是那冷冰冰的灯光,这灯光和液晶屏幕一起照射出孤独清冷的生活。冰箱里的炸鸡披萨、冰淇淋、汽水和各种快餐娱乐一起灌输给你倦怠的生活一点强刺激。在很多电影里,落魄且无所事事的主角从空荡的冰箱中拿了一块吃剩的披萨加热,再拿来一罐啤酒,然后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这像极了年轻却迷茫的生活。

影视作品在人物设置上是很精准的,广告会告诉你外卖和即食食品是方便快捷的新型生活方式,啤酒汽水代表了夏日激爽和年轻活力。但如果你的冰箱里只有啤酒和吃剩的外卖,你的嘴在清凉劲爽的同时,心是否会感到凉意?所谓年轻,就像空空荡荡的冰箱,只能放置些简单的快乐,至于大部分情况下的冷清空虚,只能用时间去填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