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新概念英语——四听语言学习法
一点经验,少交10万智商税
大学有很多外教。新概念第一册的小朋友被培训完后,可以用简单且标准的口语与外教自如的进行交流。而过了英语四六级,甚至是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见到外教,除了一口中式发音外,还结结巴巴,经常卡壳,这是为什么?
首先我们先想象一个场景,婴儿是如何学习说话的。众所周知的是,很多小朋友在上幼儿园开始-6岁才开始学习汉字和拼音。但是6岁之前的小朋友在进行简单的交流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况且在解放前没有进行全民扫盲运动之前,中国绝大部分人是不识字的,尤其使用拼音来学习汉语发音,还是在民国时期才从欧美引入中国。难道绝大部分不识字,不会拼音的上下五千年的中国人民,就不会说话,不能进行交流了吗?

婴儿刚出生后的模仿欲望是很强的,除了哇哇大哭,模仿的第一个词,绝对是“妈妈”,母亲在教授婴儿发音时,会一直发出“ma,ma”这个声音,让婴儿模仿。婴儿刚开始模仿的发音不像,例如“mia,mia”、“mao,mao”、“mo、mo”,之类。并且在模仿发声过程中,母亲会不断的纠正,发音正确会回应他,形成正确的条件反射。
所以婴儿刚开始用哭声吸引母亲和所有人的注意力,最后发现使用,用”ma,ma”的发声能特定的接受的妈妈的回应。之后就会强化“ma,ma“和母亲的联系。随后其他的词语的模仿,短句的模仿都与”ma,ma“的模仿相似。

虽然中国不同地区方言不同,但是对于婴儿来讲会很快学会本地区方言的发音。难道还有谁会教婴儿说:
“宝宝,我们的方言是怎么发音的,跟东北话,天津话,湖南话,粤语,普通话有什么不同?“,
“宝宝,我们的语法结构是什么,妈妈是个名词,滚,是个动词?”
“宝宝,ma,有四个声调,妈妈是第二声?”
简直就是个孔乙己,茴香的茴有四种写法?
我们可以归纳一下。
婴儿-听到声音-模仿-发出声音-负面回馈-纠正声音-正面回馈-重复-强化。
1听觉(音频发声)-2听觉(自己模仿发声)-3听觉(反馈)-4听觉(强化)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学习,主要是听觉和模仿。在不能理解其含义的状态下,只要有符合自己预期的行为反馈。这个单词或短语就会和特定的行为产生连接,并且不断的到强化。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经过大量的模仿,联系,反馈后。经过自己的加工和理解,就会演变成比较复杂的交流体系。
四听语言学习法:
定义:一听音频,二听模仿,三听反馈,四听强化,进行语言学习,效率最高,效果最好。
生物学上非常有趣的现象:
1.天生的瞎子,在学习说话是没有障碍的。2.天生的哑巴,在理解别人讲话时也没有障碍。3.但是天生的聋子,往往也是哑巴,虽然他的发音系统没有任何缺陷。这是为什么?请各位同学在评论区进行讨论。第一名答案正确者,八神会在《深圳广州幽哥群友会》发一个专门红包以示奖励。
非常著名的经典条件反射案例是《巴甫洛夫的狗》,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再一次做试验的时候,发现在给狗投喂食物的同时,同时摇铃。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在投喂食物时,摇铃,狗也会分泌唾液。
难道狗听到铃声就会想到要投喂食物,想到食物,才会分泌唾液吗?
其实不是,事实比这个更简单,在强化过程中,分泌系统的神经和铃声产生了连接。在摇铃的时候,分泌系统分泌唾液。这个时候狗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也就是说潜意思里将食物和铃声连接了起来,直接作用到了分泌系统。狗的意识其实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中国人说汉语也是这样。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我们基本都是脱口而出,很难想象,“先在自己心里打个草稿,然后再检查有没有语法错误,再检查一下我应该用哪个方言?”其实在我们意识不到的潜意识里已经快速的检查一边。只不过潜意识的运算速度远远快于意识层面的思考。我们自己觉察不到而已。如果对潜意识有兴趣可以研读一下精神分析学大师佛洛依德的专著《梦的解析》

其实市面很多培训机构的营销套路都使用了巴甫洛夫的狗,经典条件反射的原理。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
从而建立起我们正确的从1听觉(音频)-2听觉(模仿)-3听觉(反馈)-4听觉(强化)的坚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