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固化,是从寻找意义开始的

满街的广告和培训信息、充斥你朋友圈的宣传案例、还有公众号里鼓吹的“水果自由”,每一个都在告诉你这个世界真实又残酷的真相。
讨论贩卖焦虑的文章从来不缺读者,你在心中愤慨无良媒体为了流量的下作行为,用力按出一个“在看”然后转发到朋友圈,配上愤怒的表情再配几个感叹号。仿佛从此和这个焦虑横行的社会划清界限,你还是那个“任他明月下西楼”的田园诗人。
但是每一个失眠的夜晚,总是会和爆款文章不期而遇,你又一次,向平庸宣战了。循环往复,不死不休。
各种各样的育儿方式让人目不暇接,好像现在的小孩需要在7岁以前学会一身本领才可以安然进入小学,不然就是在学校抬不起头的低能儿。
以前看过一个段子说,网上家长问,4岁的小孩1500左右词汇量够不够,网友回答说:在美国是够了,在海淀是不够。

诚然,父母的本意是让孩子学习更多技能,好在未来残酷又激烈的竞争中占得一丝先机,但是孩子面对学习低迷和反抗的态度也让家长暗自神伤。
“我不是不知道我娃苦,但是大家都在学,我娃不学不行啊!”。离开孩子谈教育都是耍流氓,我们不是要告诫你不要给孩子压力、让孩子自由发展之类冠冕堂皇的话,毕竟养育孩子的压力和期待是别人永远难以理解和体会的。
社会的压力无可避免,我们只是想,能让孩子在压力之下,尽可能的快乐一点。
今天我们既讲育儿,也说你自己,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你们永远本等。
一、培养习惯比锻炼技能更有用
家长让孩子学习多种技能,本质上是希望孩子在面对未来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宽的视野。但是我们需要知道,这世上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不完的,总是有更新更实用的新东西浮现在大众视野中。我们小时候觉得学乐器学美术的人已经是很了不起很有排面的事情。
但是当我在电梯广告栏上看到少儿编程班招生信息的时候,我深刻并惶恐的意识到: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候强多了。
所以,如果一味只是想让孩子在知识的储备和技能的熟练上赶超世界,只会掉进焦虑的泥淖,越发手足无措。

弹钢琴不会让你的孩子变成家喻户晓的音乐家,但是良好的乐感可以让他在KTV成为心安理得拿起话筒的那个“最靓的崽”;编程技术也不会让你的宝贝成为18岁就秃头的少年黑客,但是培养出的逻辑思维可以让他在以后的理科战场上无往不利。
所以,学习艺术不会让你的娃在16岁画出惊世名作,成为梵高,但是长期浸泡在色彩和美感中的他,会成为那个发现世界温柔并传播美好的天使。
培养好的习惯和意识,永远比学习各种知识和本事来的更有用。
技能本事是速成的生意,隐藏在后面的品质才是稳赚不赔的投资。
二、不要万事都寻找意义
没有人想坐在椅子上并不断试图把椅子抬起来,因为这件事注定不会成功,是没有意义的。学习和生活都一样,没有进步和结果的事情,大家都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做,如此以往,大家都喜欢上了收效快、时间短的投资。

那么花十几年时间学习知识,蛰伏在书本和资料间的学者、成为图书馆幽灵的研究员和为了一点改进不断演练再推翻的匠人,是愚蠢还是无知?
从小学校就教育大家,“量变引发质变”。知识的累计的表现从来都是一个厚积薄发、渐入佳境的过程,寻求短平快,马上得到的知识只会是不求甚解的皮毛。
有人说读书无用,无用就无用在没办法短时间内看到效果,背了几百首唐诗宋词没办法把语文成绩提高到130;看了十几本画集也不能立马画出国产的《向日葵》;读完二十本诗集还是当不了周杰伦的作词让他再出专辑。

但是你读过的书,都化作温柔的力量,融入了你的血肉中。
这套书按道理也是“无用”的,没有有用的知识,没有硬核的内容,只是把梦幻和想象堆砌的纸张艺术品藏在书页里,翻开,就是一场想象力和视觉的盛宴,定然不虚此行。
这套纸上艺术馆—大卫·卡特极致创意立体书分别为《一个红点》、《百变蓝2》、《黄色方块》、《600黑斑》、《白色噪音》和《藏藏找找》,共六册。

三、纸上艺术馆

《一个红点》

《百变蓝2》

《 黄色方块》

《600黑斑》

《黄色噪音》

《藏藏找找》


但是观赏艺术本就是一个受众再创作的过程,试图去理解艺术品表达标准答案的,必然囿于俗套。
这本书里没有硬核的知识告诉你立体书是怎么回事、也不会告诉你抽象艺术和存在主义之间的关系。就是复杂又简单的立体艺术和发觉好奇心的探索,仅此而已,也不止如此。
保持好奇心和培养艺术感,是孩子一生受用的上好基石。技能可以让他们成为那个成功的模板,而良好的习惯和意识,可以让他选择成为那个出色的自己。
就算是成为饭馆的拉面师傅,开心和幸福也是难得的宝藏吧?
文字:应如意
编辑:阿娇哥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