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9《孟子》
《孟子》的作者历来有好几种说法,最常见的是由孟子和他的弟子共同编定的,一共7篇,14卷。孟子,名轲,生卒年不详,生活于公元前300年左右,战国中期。孟子授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前半生的生平不详,《孟子》记录的最早时间是公元前320年,即孟子到梁国与梁惠王见面的时候。孟子母国是距离鲁国不远(距离曲阜大概15公里)的邹国,一生跟孔子一样经历了读书、游历、教书的三部曲,他的思想主张最终也未能被统治者采纳。
孟子在《史记》中未被单独列传,而记录在“孟子荀卿列传”中。司马迁这样写有其主观的用意,在这篇文章中他带出了战国当时一大堆的诸子,三驺子、吴起、田忌、墨子、公孙龙、剧子等,反应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繁荣。当我们在读孟子时,一定不能忽略两个因数,一是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二是孟子的生平。春秋无义战,战国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各国图强都非常重视人才,如战国早期秦的商鞅、战国中期的张仪、梁惠王时期的公孙衍等。大的动荡是这一时期不可改变的印象。孟子从早期的读书,到后来的“稷下学士”,建言梁惠王的政治,以及在梁惠王死后赴齐,成为齐宣王的老师,参与齐国的政治,直至与宣王有了罅隙,郁郁离开政坛。晚年回到邹国教育门人。孟子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擅长辩论,《孟子》书中有大量关于孟子对于其他学派的辩论,如主张农本思想的农家许行、主张利己的杨朱学派、以及主张实用、兼爱的墨家,这些辩论中饱含智慧。
《孟子》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哲学思想上的性善论;其次是政治上的民本、仁政、王道思想;最后是教育思想。下面以这三个方面各举一些例子。
孟子的哲学思想。性善论,其中最经典的比喻就是“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二)。同时他也指明了人当然也会有不趋善的时候,像水有时也会不往低处流一样。比如水被拍得飞溅起来的时候,可以高过人的额头;水被堵住而倒流的时候也可以流到山上。除了比喻论证,孟子认为人的性善有两个基础。一是人类有共同的本性,即仁、义、理、智等道德意识是共同的社会属性。“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六)。二是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而非后天形成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三)。性善然后尽心知性,人皆可以为尧舜。即便没有成为圣人,也可养浩然之气。“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 其 性,所以事天也”(尽心上-一),“尽心知性”的思想充分肯定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孟子的政治思想。政治观点在《孟子》书中占有相当大的篇幅,政治上的王道,基础是“民本”,施行措施是推行“仁政”。统一天下必须依靠民众的力量,“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尽心下-二十八)。提出民为贵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十四)。提倡与民同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梁惠王下)。同时在民本思想中,孟子还提出了“保民”,一方面 减轻刑罚和赋税,另一方面是反对战争。“民之憔悴于虐政”、“春秋无义战”。在保民的基础上要“养民”,最后对人民施行教化。通过“保民”、“养民”、“教民”的结合,实现仁政。而所谓王道,即是推行仁政,以德服人。最后实现在“梁惠王上”篇中的理想国(梁惠王上-三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教育思想。“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对孟子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跟孔子一样,他也主张“教育多术”(告子下),要因材施教。他把自己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融入到了政治、哲学的阐述过程中,实行必要的道德教育,顺应天性,循序渐进。
读《孟子》跟《论语》不同,更适合年轻人,《孟子》少了一份谆谆教导的絮叨,文字更豪迈,读上去更有激情。大概这跟孟子的崇尚奢侈的性格有关系吧。最后谈一段文字的收获吧!“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概括来说就是父母健在、家人平安,行为无悔恨、愧疚,拥有自己的事业。这可能是我们一般人的幸福吧!至于比这更有乐趣的“王天下”,是一种更大的追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