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01
我到达苏州的时间是清晨,晨曦微露,金辉普照,腥绿色的旷野和浅漫缓流的河水,在淡淡墨色的柔光中显现出超然的姿色。
这个城市还未苏醒,宁静,空旷。从地铁口走出来,便觉得马路格外的开阔。放眼望去,北寺塔在绿涛滚滚中顶出天际,在一片低矮的房屋中显得格外高大。沿着无人的马路边慢走,斑驳的白墙和黑色的木门会突然指向一条狭窄的小弄,曲曲折折,看得尽又看不尽,只能通过半开的门中窥见一些生活的气息。
两侧的民屋挤出一条河道,从老城区中南北通穿,每走百米便有一座小石桥连接两岸。过去,挨着河道的家家户户,都是枕水而居的。如今,那些青色的水苔,经年累月,已爬满了白墙,从入水的石阶上开始,一直爬到窗户上,爬进家门中。
在这片老城区中行走,仿佛走进了时间的缝隙中。
脚下的路仍然是碎石砖铺成的,青黑的墙角下随意丢着几个陶盆,开着旺盛翠绿的草木沿着墙壁攀爬;两边的积灰的粉墙上偶尔开一扇雕花窗,对着清晨方才恢复喧闹的街道。车辆和行人走在一条街上,电动车和自行车来来去去,很难避让。街道的天空被乱搭建的电线割得七零八碎,孩子鲜艳的红色外套挂在墙边随风摇摆。
这里的生活还是安静的样子。
年迈的老人领着上了年纪的狗,颤颤巍巍地到巷子口的桥头边乘凉,狗安静地趴在座椅上,撅着屁股,老人家便很宠爱地给它松松肉,紧紧皮,拍得它舒服地闭上了眼睛。
巷子里的花架下,一位母亲正在浇花,女儿跑出来冲她叫道“妈,不可以不可以嘚,这个花我才浇过,再浇会死嘚。”母亲一边咕哝道“死就死呗……”一边将花从水盆里捞了出来。
这是他们已经熟悉的日子,但不知过去几百年几千年时,又是什么样的日子。
02
我第一次看《红楼梦》,读到大观园建成后,贾政带着晚辈和相公们去游园的一节时,总是无法在自己脑海中展开这副园林的图景。我不能想象这到底是一处怎样的园子,究竟有何曲折,有何精妙,又有何不足不尽之处?
园林之精巧,必得亲眼所见,才能得其真意。
比如,书中所说园林的假山石形态各异,姿势万千,却未曾真的看见过。苏州的狮子林就是一篇假山石的迷宫乐园,但我没有去看。相比起来,在我所见的园林中,还是留园的山石最有古意。园中的假山石,有专门矗立成峰的,又有堆叠成山的,还有随意放在洞门或是花窗外只为凑一处小景的。但无论是一处山石,还是层层叠叠的假山,总有它的姿态和意境。
园林的花草也是随意植的,不似欧亚风格的园林,需要整饬一新,极度对称的园圃。在我所去参观的园林里,植物总是力求随意,以近自然。无论是竹是松,是枫是杨,是梅是棠,在白底的粉墙上,疏影横斜,透过各式花窗洞门望去,别具风格。
中国的风格是极其独特的,凭我的资历还描述不出这是什么风格。就如同书法,和山水笔墨一样,中国的园林同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寥寥几笔,勾勒出个大概,留下一片无尽的白色,让遐思者去遐思。
在园中看似随意散落的亭台楼阁,依水而修,或依山而建,栏外窗外总有一片别样风景。且越是小巧精美,景致越是别具一格。在我心里,网师园便是这类精巧的代表。西边的园中只有一处水池为园林的主景,而围绕着水池边,主人修建回廊、小亭、水榭、曲桥,稍远些的楼阁轩宇也能借一窗池水。这些回廊亭台曲折蜿蜒,所到之处不同,所观之景亦不同。
03
就如同其他的雅物一样,在中国的士大夫文化里,园林也是一种拿来欣赏把玩的雅物。于是当时的园林多请文人雅客主持修建设计,建成后,每处必然都要取些别致的名称,附上对联,彰显主人的志向。
名字或是出于典故,或是借景,或是鸣志。
拙政园的荷塘间一处小亭子,这亭子本身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坐在这亭中,四面皆可赏荷,故而主人命名为“荷风四面亭”,过了亭子穿过一处回廊,可以看见水池边一座扇形的小亭,能二百七十度观景,收纳东园的景色,名为“与谁同坐轩”。沧浪亭内主人的书房外遍植梅树,花开溢香,故此处名为“妙香时来”。我也很喜欢网师园内的一座小厅,窗外种了几株竹树,透过窗子看去十分淡雅,故而这里遍叫做“一枝竹外”。
这样的名称才能彰显主人的高雅。
04
苏轼曾有一句词“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是他自己创造的一种快乐,所以我一直都搞不明白,究竟什么样的快乐才能算是清欢,如今我们还能获得这样的欢乐吗?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走在天地间,可以看到同样的风景,谈论同样的故事,但每个人内心的自我,和心外的自我却总是不一样的。
有些人,生来就懂得如何像观众一样从这个纷扰的现实世界中抽离出来,欣赏自己,欣赏周围的一切;有些人,却怎么也想不明白,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会得,为什么会失。
园林是中国文人抽身之所,故而走在这里,也会感到凡尘尽忘,万事不扰。看着初夏的荷塘里微露的荷尖,鸳鸯在近水的石几上濯洗羽毛,红色金色的经历偶尔浮出水面吐泡泡,柳绵已少,石榴花落,世间的静谧与自然都在此处。虽然世界熙熙攘攘,但在这里,只是内心的自己和心外的自己,一起散步。所以也不必担心怎么去讨好和取悦同伴,因为最投合的另一半,就是内心里一拍即合的自己。
于是我把苏轼的浣溪沙拿出来一看,发现我已经拥有同他一样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