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念我自己》——其一
【美】莉萨.吉诺瓦(Lisa Gennova)/著 陈嘉宁/译
一段话总结——一个哈佛的女教授,拥有美满的家庭,热爱的事业,却在某一天查出自己得了早发性阿尔兹海默症。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令人敬佩的逻辑思维能力、高度自律的工作和生活、甚至是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在远离自己而去...
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之前,只是因为被封面的“如果生命中重要的一切都被抹去,我们该如何修补失忆的人生?我们该如何找回曾经的自己?”这段话吸引,又加之封面的那只大大的蝴蝶实在是给我太多关于“蝴蝶效应”的联想,所以就把它借走了。周日的中午,关闭手机通知,放上一瓶矿泉水,就拿起书本开始读,在读的过程中有太多太多的片段让我受到触动——爱丽丝的成功和家庭生活让人艳羡,爱丽丝和女儿莉迪亚从刚开始的争吵到最后的和好,爱丽丝生病后和丈夫约翰的诸多生活上的细节碰撞,爱丽丝最后的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演讲,爱丽丝每一次发病前后的的心理活动等,都让人无法不身陷其中,感受她的开心、喜悦、悲伤、遗憾...爱丽丝确实是一个缩影,一个这类群体的缩影,更甚至于爱丽丝是比很多同类患者更幸福的存在,她的丈夫可以为她打听最新的治疗方法和科学进展,她的家庭有足够的金钱给她不必在病中为金钱所困扰,她的家人都很爱她,每一刻都没有放弃过她。而现实社会的此类病人有更多各种各样的难题要面对,但爱丽丝也是一个具有冲击性的存在,正式因为她拥有那么多——幸福的家庭、优秀的头脑、热爱的事业,所以失去后的落差必然就更多,当她开始在同行中出丑而不自知、当她开始觉得自己是别人的拖累,当她逐渐以往最亲爱的人,女儿的称谓变成了那个女人,丈夫的称谓变成那个男人,这些爱的记忆的剥夺,无法抵抗的自己最自豪的方方面面的失去也就显得更加残忍,最让我触动的应该就是她列下了几个问题,每天订闹钟提醒自己回答,若是其中任何一个问题无法回答则去找自己准备好的文件夹中的指示自杀,可是随着病情的恶化,她确实连自杀也无法实现,不是忘记手机放在那里,就是不记得自己有写过这些文字,又或是找到了药却忘记吃,让我都不禁开始怀疑是不是对记忆的剥夺才是最残忍的,我们因为什么证明自己活着呢?自己对他人的记忆和他人对自己的记忆,当这些所有记忆都消失的时候,就毫无“活着”的证据?想到此不禁流下泪来。爱丽丝由于患病,无法记忆,每一个瞬间对她来说都是当下,她只有当下,也只能为当下而活。我甚至在后来的读下去的每一页,都希望她能记起自己的计划,成功的自杀,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不仅有完美的开始,也应该有完美的结束。直到最后一页,爱丽丝不记得所有人,但是还是活着,又觉得结局完全合乎情理,完美的结束是什么呢?她虽然没有记忆,却仍旧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家人的言语还是让她能在某些瞬间感受到爱,这何尝不是完美的结束。干脆利落体面的死去是很多人无法得到的完美的结束,可生命本就是这样,完美的开始,完美的结束根本就可遇不可求,生命无时无刻不在掷骰子,每个人都被迫享有随机的权利。
“她们总是陷入同样争吵。爱丽丝感觉她们像是用头部撞击混凝土墙,不仅毫无成效,还给两人带来了永久性的伤害。她希望莉迪亚能感受到她的期望中的深深爱意和明智之处。她想跨过餐桌,拥抱女儿,但两人之间隔了太多盘子、杯子、还有多年的隔阂”
我:让我想起青春期和父母争吵的画面,我们总是各执一词,谁也不肯低头,父母有自己的期望和担忧,我有自己的固执和热爱。也曾在很多时候争吵后却又感到一丝后悔,但也无法真正去说明白,不知是自尊心作祟还是只是找不到理由去消除彼此的隔阂,正如这里的描写一般
“你需要现在谈谈,你需要待在家,你怎么突然变得那么黏人?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
““黏人”这个词击中了她脆弱的神经。“黏人”意味着脆弱、依赖他人和病态,她的父亲就是如此。她一生中一直在尽力不让自己变成他那样”
我:是的,黏人确认很多时候意味着脆弱、依赖,但是却未尝不可。一个坚强独立的人某一天突然变得不像她自己,的确是有事发生,并且这种事情已经需要其他人的力量作为支持,仍旧记得去年母亲生病时的“黏人”
“午餐过后的某个时刻,约翰终于回来了。他压在床上的重量把她弄醒了,但也只是轻微惊动了一下。她保持安静,装作仍在熟睡的样子。他工作了一整天,又加班到深夜,一定累坏了。他们可以明天早上再谈莉迪亚的事,而她也会为自己最近敏感多疑和喜怒无常的表现道歉。他温暖的手放在她的臀上,和她紧紧相拥。她的颈部感受着他的呼吸,沉沉睡去。她确信自己安全了”
我:如果你能从某个人身上获得安全感,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