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半日游










炎炎夏日,从梅江驱车前往西阳镇白宫。第一站是墟鲤溪村的燕生岩,从网上看到的原始溪流圣地,照片拍得很美,令人心动,看到后即动身前往。
从省道S333走进乡间小道,越走路越窄,只容一辆车通过,越往里走,山越高,好像原始森林,没有几户人家。终于走进燕生岩,远远看见一座很小很小的寺庙,有一条狗在门边守着,我们不敢靠近。庙前有一条小溪流,这便是被网上拍得令人动心的小溪流,令我们大跌眼镜:小得实在不能再小,跟我家门前的小溪流差不多啊。匆匆看了一眼,打道回府。同行的细昶拿着手机在车上拍了好几张相片,无论从那个角度拍,随意地拍,每张照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真是神奇啊。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只要有山有水有蓝天白云,如果水里再来一群鸭子,天空飞过一群鸟,拍出来的照片就如人间仙境。难怪网上的照片把我们“骗”到这里。“哈哈,我们把照片发到兄弟姐妹群,也来骗骗他们吧。”细昶说。
从燕生岩出来,第二站去了联芳楼。这是昨天从客家博物馆看到的有名的建筑。查阅网络资料:“联芳楼,位于西阳镇白宫新联村,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二层客家民居建筑,于民国20年(1931年)动工兴建,民国23年(1934年)竣工。由旅印尼侨商丘麟祥、丘星祥兄弟等耗资24万光洋而建,取'五叶联芳华'而命名。”(摘自网络)车子到了联芳楼前,看见一块牌子“禁止驶入”,只好停在路边一棵树下。走进联芳楼的门前花园,非常安静,门前没有水泥围墙,种了一排矮矮的墙树,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入口,也没有门,一簇簇鲜艳的花怒放。大楼共有五扇大门,其中正大门和正大门旁的左大门是开着的,其他的大门禁闭着。正大门和左大门都有刷了红漆的铁质的矮门,关闭着,但没有上锁,我们不敢贸然闯入,有人在里面居住,电视声响着。联芳楼是私家住所,因此不对外开放。我们站在正大门,一阵阵凉风从里面吹出,真是凉快啊!为什么会这么凉啊?我猜想这可能与正门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应该是坐北朝南,而且里面有天井形成空气对流。我们往里面认真瞅了瞅,结构与客家围龙屋相似,下厅上厅,之间有个天井,不同的是建筑材料是现代的混泥土,而且有两层楼,窗户都是欧式风格。从整栋楼的外观上看,联芳楼是以西方建筑为主的,每扇大门的顶端都有不同的雕塑,正大门是两头狮子,右大门是两个天使,左大门是很奇怪的神兽,而窗户则是飞翔的鸟,到处都是精美的雕花。这栋楼的设计师是谁,又有多少建筑师们参与建造,这些都已成谜,或许也有记载,而我没有看到。太阳火辣辣的,不宜久留,假如是在晚上,坐在门前庭院,与三五好友或家人,喝喝茶,赏赏月,看看星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此吧。 走出联芳楼,来到白宫云水谣。一条宽宽的河,中间建了水坝,坝上有一块块大石板。河水上下错落有致的流淌,哗啦哗啦地流,阳光映在流水上,如金光般闪耀。我们在下流处看见一群群的鱼儿,看见水里的鹅卵石,情不自禁走进水里,感受水流滑过脚的清凉。可惜天气太热,不然一定要走水坝上的一块块大石板。
离开云水谣,向右拐进一条村道——白宫阁公岭村。这是我最想去的地方——林风眠故居。这只是一座非常普通的客家围龙屋,却出了大师级别的的艺术家——林风眠先生。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林风眠画像,这是真迹(作者李岚清)。我认真欣赏了一下,可惜不懂画,但看到林风眠画像感觉很熟悉的样子。从正厅穿过走廊,到了侧厅,横侧厅墙上悬挂着林风眠先生的画、手迹和照片(都是复制品),以及他一生的经历。最吸引我注意的是中间一块石板刻着“林风眠故居”五个大字,这是吴冠中先生的字。林风眠是吴冠中的老师。 走出林风眠故居,细昶很有感慨说了一句:“果然好的地方出名人啊!”我接着说:“那是人杰地灵。”看林风眠故居所处的地理位置,前有小小的半月形池塘,后有不高的山,坐北朝南。整个村庄看起来整洁开阔,房屋一栋接栋,却不会密集地挨在一起,房屋前大多是水田。
十二点左右,我们沿着白宫河水边的省道往回走,一路看着流水和岸边的树,树叶落进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