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么看待《寄生虫》这部神作
说实话我非常期待能够在影院的大屏幕上观看这部作品,但当晚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后台发送 关键词 得到了资源链接的时候,我意识到 我不能再等了 也不想再等了。于是很少熬夜的我在等待百度云漫长的一个多小时龟速下载之后全程清醒地刷完了整部电影。
看完电影已是半夜,我罕见地一丝困意也没有,被震撼地睡不着。
我给这部电影的定义是魔幻主义的现实奇遇记。
魔幻 是 就情节而言
用一句话概括,《寄生虫》讲述的是一个集体失业的穷人家庭运用类似诈骗的手段把整个家庭移植到韩国上流社会的一家中去的故事。 所以也很好理解这部片子在香港上演的时候片名被翻译为《寄生上流》。
穷人家的大儿子在家准备第五次大学入学考试的过程中偶然得到了曾经的高中同学的引荐,前去家住富人区的朴社长家应聘英文家教。

这样的开头自然而然地在冥冥之中把两个家庭联系在一起。
本来这样的事在现实中也不为稀奇,可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就好似如有神助。通过一系列的引荐和陷阱,穷人一家极其顺利地撬走了朴社长家的司机和管家,四人分别以各自的新身份活动在这栋曾经著名设计师的房子中。
电影的前半部分的大致情节有着极其迅速的推进,每次当我因为害怕四人的谎言被拆穿而紧张时,一切都进行得极其童话故事般地顺利。作为观众我的理智告诉我现实生活不是这样,但魔幻的魅力又让我不想再停下来。毕竟面对如此魔幻的奇遇,谁能不好奇故事的走向呢?
可自从四人进入这栋房子之后,随着房子的秘密被揭示,故事却走向了荒诞的结局。
现实 指的是对社会存在的描绘
电影中对于贫富两家人以及所在环境的描绘采用了一一对应的笔触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就外部环境而言,穷人一家居住在下雨成池子的半地下室。

而朴社长一家却实实在在地享受着带有阳光大草坪、下雨也成景的独栋别墅。

如此强烈的对比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存在,但却缺乏对比的必要。
一个正在生活在底层的人,当他在遭受苦难的时候,他大概不会想到这个世界上正有人享受着美好到无法想象的一切,因为苦难本身就足以占据他的整个大脑和心灵,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身在苦难里的人无法对美好身临其境,而享受环境带来一切的人也无法对底层感同身受。失去全知视角的普通人能知道的事永远比一半更少。 作为在电影外旁观这一切的人,我们对此熟悉又陌生。
当这样的对比再加一层,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和人祸时,人的悲剧就产生了。
许多人看完电影对于多颂生日派对上穷人爸爸的最后一举表示惊诧,认为这是导演故意激化矛盾制造冲突。
可从这一举动中我看到的是环境的力量:故事里没有模板化的恶人,对于资本的代表朴社长一家也基本没有抹黑。站在富人一边,他们所做的事再合乎常理不过,但是什么引起了穷人爸爸在那一刻的愤怒和虚无和绝望?
我想这一切是环境给他们开了一个玩笑,想考验一下人性的坚韧,但似乎 人输了
这种环境变换给穷人一家带来的强烈的反差暗含着讽刺透露着尴尬,时时刻刻冲击着着他们的身份认同 。
从电影中段开始,四人出现在主人家的状态一次比一次狼狈,儿子不止一次的问富家女儿:“我在这里合适吗?”这种自我感到的格格不入给他带来的不适难免成为心结。
富家小儿子和朴社长无意间提到的气味问题,也成了他们一家困扰不已的魔障。


许多人对两家相处之间表面的和谐表示怀疑,认为穷人一家根本无法胜任富人家中的工作。有时为了戏剧效果,导演确实需要抛弃一些逻辑问题。但如果故事按照现实生活中的标准来发展,人对异己的警觉和不自觉的越界,产生的强大力量也是不可想象的。这些只需要去看看电视新闻就足以一窥。
电影纵然戏剧,可现实更加荒诞。
它为观众制造了一场奇遇。
一场超乎日常生活经验的虚拟体验。
在我看来,电影中有两个明显的隐喻,一个是房子,一个是寄生虫。
先讨论房子,借助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栋独立的房子,平时活动在代表社会秩序的地面或是私人空间的二层。但对于地下室的部分鲜有涉及,那是被称为集体无意识的黑暗地域。我简单的把他定义为人性的复杂。没有人知道它的力量,每个人打开的方式也不同,有的人通过阅读、而有的人通过写作、还有的直接实践。 在这部电影中我却隐约感受到了通往地下室的那扇门的存在。

《寄生虫》的叙事和镜头都为观众提供了这种可能。电影没有固定而明确的主人公。这带给我的观影体验就是不断在人物之前切换视角,最后跳出来反观自我:我究竟应该站在什么位子去观看这次的荒诞?思考到后面,我索性放弃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意识到了,我在靠近那扇门。当我一次次从猜测人物的下一步动作到为人物做出决定时,我在试探内心深处的力比多。这种感觉让我无比兴奋。我与电影一起完成了一次地下的同构。
当然,这得感谢导演打破套路的叙事和在镜头里留下的制造悬念的时空。
如果说这部剧引起了我的共情,可奇怪的是我一滴眼泪都没掉。
观影的最强感受是震撼,在这部电影中我窥见了人的枷锁,思考善良的边界。
在电影中进行一场奇遇,我们只需要一张电影票。而现实生活中亲身实践如此种种付出的可能就是生命的代价,或者更多。
最后,我们回到电影名字也是最大的隐喻——寄生虫。在这部电影里寄生虫究竟指的是谁呢? 穷人一家
我一开始也这么认为,但当我认真思考了一下寄生虫这个指称之后,我发现如此定义好像不妥。
寄生是弱者寻求强者庇佑的方式,寄生虫作为一种病原体可以改变宿主的行为。而且往往是向糟糕的方向。仔细审视电影中的穷人一家,他们虽然运用的是令人不耻的方式获得工作,但在富人家中也付出了一定的心血和耕耘。
虽然有偷偷使用富人物品的行为,但把他们完全定义为可怕的寄生虫还是有些说不通。当然影片中还有那么一个人更符合寄生虫这个定义。(等待你们在电影中自行挖掘)
在我看来还有一种寄生,是这些人物心中的欲望,它通由环境在不知不觉之间潜入人的内心,在那里滋生、变大,进而改变人的行为。从而改变人的外形,如果你亲自观看,你就会发现,电影里有一场戏,明明是人四窜逃散可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虫子。
联想前面的台词铺垫,就会发现导演的精心设计具有奇妙的表达效果。





电影里穷人妈妈说了一句话:“如果我像这家人一样有钱,我也很善良”,在她的世界里不是“有钱且善良”而是“有钱所以善良”。因为生活窘迫而 为得到一份工作不择手段的时候,他们可能被简单地认为是不善良的。但当爸爸在雨夜问儿子前司机的情况时,我看到的是同理心,就像林清玄的散文里写的那样,买马路上买花的基本是出租司机或卡车司机,那些感受过辛苦的人,最能产生同情。这也是善良的一种吧。
我意识到,保持善良是需要力量的,如果做不到,请尽可能远离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