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寄生虫》
刚看完奉俊昊导演今年的新作《寄生虫》,谈一点我的想法。(可能有一点剧透)
东亚两国这几年交给戛纳委员会的得意作品,似乎都围绕着家庭展开。与去年《小偷家族》的温和、克制来看,《寄生虫》更为直白、强烈,行云流水般叙述了一个阴暗的故事。奉俊昊+宋康昊这个组合,似乎已经悄悄为电影贴上了商业片的标签,铺垫在前篇的伏笔在尾声全部都完整呼应,且不像文艺片那般加入晦涩难懂的镜头。一切就仿佛是一篇精心构思、前后对照工整的作文,每一部分似乎都很精致,甚至近乎完美,(尤其是部分远景)但拼接在一起,更像是一部优秀的平庸之作,或者说是,成功得很普通。
大多数人评价其剧情,都认为其优胜在情节的反转。这点不假。一环扣一环,最后还加上几次回溯,使得故事叙述相当流畅,完全不会拖泥带水。虽然有些情节发生得非常不可思议,不过依旧可以承认其不合理性,反对其不可发生性,在宏观角度上,并不会造成硬伤。就是在观影过程中,偶尔会有点担心:事件牵扯这么多人,影片最后半个小时能收得住场面吗?(这里稍微提一下我感觉到的部分疑点:开头的留学生为何结尾不出现指出这些人的关系?在沙发上喝酒吃东西不会留下气味?流浪男用石头砸晕男孩后为何关上密室的门?……)但在人物塑造上,导演的用力点就有所偏移了。穷人家的四名成员,每个人都性格迥异,且形象立体,而社长家的各位,形象上却有些单薄,或者说是有些单一的“傻”——在很多方面,穷人家都留下了蛛丝马迹,却完全没有被社长家中的人识破。导演或许还想补充一些家庭内的矛盾关系,奈何两小时实在是时间紧迫,只得蜻蜓点水般讲了讲丈夫的统领地位,没有后续讨论。
形象的鲜明程度或许跟人物的出场时长有关吧,但我始终觉得,既然是要体现出片名中的“寄生”关系,富人的形象的确就过于单薄和平面了,难道是真的只要应验那句“富人都是善良人”就达成目的了吗?不过反复嫌弃穷人身上的味道这一细节倒是拿捏得挺好的,为最终事件的突发做好了完备的铺陈。
前几天上口语课和老师聊到了杨德昌,她说她在不同的时间段看《一一》,都能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因为电影中并不会说透,反而是自己在不同的心境下有了不同的理解。但《寄生虫》不一样,我不知道奉俊昊有没有特意去符号化穷人与富人这两个形象,但两者的关系的确直白地被主角自己道出来了:穷人就像蟑螂一样,即便享受了黑夜,却还是会在富人出现时四处逃窜。除了表意明显的台词外,强调穷人身上的味道,时不时用上场景对比(穷人家淹水,富人家开派对,等等)似乎想要去极化这两类人。其实整部电影的立意非常明显,甚至从标题就能够看出来了(特别是港台译版“上流寄生族”)所有的所有,都在明确地阐述这样一个事实:穷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履历,改变自己的外貌,甚至谈吐,但头破血流地闯入富人的世界后,却永远无法蜕掉自己身上陈腐的气味。晚上陪老妈又看了一次,但我没能再从中提炼出其他的感受,或是改变之前的某些看法,这部电影,似乎已经不遗余力地把所有的要展示的内容,都在表面说完了。
其实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不是要批评或是吐槽,结果写着写着就写成这样了……但回忆起影片中的各种细节,的确还是有些方面没有达到我个人的期望值。我并不是否认这部电影的价值,无论是情节,主题,主角演技,还是电影画面,它依旧好于太多太多电影,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是,它可能不会是我心中的金棕榈奖。
西西李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她们的艺术创作 (3人喜欢)
- 在哪裡找尋想要的洋杯?
- 林檎博'24ー景気の回復 个人repo+纪念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