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以及旧小说中的那些虎虎生气的少年英雄们

哪吒原是印度佛教神话人物,《五灯会元》也有记载。后又记载于元代宗教神话典籍《三教搜神大全》,被收录为道教神祗。这些都不去管它,只看我们熟悉的《西游记》《封神演义》。
《西游记》成书在《封神演义》之前,书中记载哪吒:
原来天王生此子时,他左手掌上有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个“吒”字,故名哪吒。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径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佛正与众菩萨讲经,只闻得幢幡宝盖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后来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天王无奈,告求我佛如来。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唤哪吒以佛为父,解释了冤仇。

《封神演义》里的就写得比较详细,加了故事背景,换了几个人物,生动丰满多了。《封神演义》参考《西游记》颇多,作者许仲琳把孙悟空这个形象一分为二:哪吒继承了猴子叛逆、顽皮、大胆;杨戬继承了猴子的神通、战力、智慧。
《西游记》中的哪吒有三头六臂的法相,手持六件法宝,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发现了吧,没有我们所熟知的火尖枪。所以《封神》中的哪吒又参考了《西游》里的红孩儿。而且哪吒的法宝九龙神火罩也能喷出三昧真火。
至于杨戬,又是对《西游记》中二郎神的重新进行艺术加工。《西游》中说二郎神是玉帝妹子思凡下界与姓杨的凡人所生。后来曾经斧劈桃山玖母。书中说二郎神“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平时在灌江口享受香火,对玉帝是听调不听宣,可见玉帝对这个外甥最后妥协了。《封神》里杨戬未明说他就是二郎神,只是阐教三代弟子,但神通、武器、装备相貌都明显是二郎神的翻版,可以认为杨戬的故事是二郎神早期的经历。杨戬在《封神》里,“带扇云冠,穿水合服,腰束丝绦,脚登麻鞋”一幅恬淡少年道人装扮,性格也颇谦逊。书上后期得了三尖两刃刀,身披鹅黄袍,又收了哮天犬,这才一步步威猛起来。
这里插一句,读过《水浒》的都知道,当时朝廷有四大奸臣,蔡京、高俅、童贯、杨戬。怎么大宋朝的奸臣跑到商周时期了。这里倒是有个故事,话说二郎神的民间信仰源于四川地区,原型是修都江堰的李冰的二公子。又有说是叫赵昱,曾于江中斩蛟。话说徽宗时期,二郎神显灵,大修二郎庙。本来只流行于四川的民间神祗流行到了东京。东京不仅修二郎庙,还开了庙会,号召百姓捐钱。最后,这个活动变成了变相的对百姓盘剥,老百姓认为简直就是刮地皮,二郎神就和当朝奸臣杨戬一样。二郎神最后被传成叫杨戬了。
孙悟空、哪吒、二郎神(杨戬)算是我国神话世界中最有名的三个战神了。都是少年气性,傲气、叛逆、勇猛,敢于反抗强权。比起来还是哪吒最夸张,闹海就不提了,剔骨还肉,已经够狠绝的了,回过头来竟然准备弑父,这算是古代小说中的大尺度了。
在当代影视动画作品中,孙悟空和哪吒是好朋友,和二郎神则不对付,相互看不顺眼。其实书中后来二郎神和孙悟空关系还不错。只是为了衬托孙悟空,二郎神便担当了些反面形象。更惨的,杨戬劈山救母的事如今没多少人记得了,反而是他外甥沉香劈华山救母的事更流行。究其原因,无论是《西游》还是《封神》,杨戬身上还是少了些乖张戾气,反而不讨喜了。

这三位大家都熟,再讲个稍微冷门点的人物。话说明代自《西游记》流行后,跟风之作甚多。有吴元泰编《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当时出版商余象斗又编《南游记》《北游记》,与《西游记》节本一同出版,号《四游记》。这里讲的是《南游记》的主人公华光。
华光,原身为灵山弟子妙吉祥,本如来佛祖法堂前一盏油灯之灯花,乃火之精灵。因烧死独火大王,被如来赐以五通及天眼,贬出灵山。先后投胎马耳山、斗牛宫、萧家庄,以马耳娘娘、赤须炎玄天王娘娘、吉芝陀圣母为母,名灵光、灵耀、华光。鞭打玉帝太子、白称天王、题反诗、二闹天宫。数败天兵。先后收降劝善风火二判官、千里眼、顺风耳、火漂将、乌龙大王、落石大仙诸妖,为民解难。盗北极紫微大帝镇魔金枪、东海龙王聚宝珠、凤凰山玉环娘娘金宝塔、玉帝仙桃。捉玉环娘娘之女铁扇公主,结为夫妻。为救其母吉芝陀圣母,假太乙救苦天尊说法、闯东岳、闹阴司、三下酆都,救出其母后,为如来劝归灵山。

这动静闹得已经比当年大圣、哪吒、二郎还要大,可谓铮铮铁骨,桀骜不训,落拓不羁。《南游记》按现在讲,就是本同人小说,华光集众多三教神话人物特点于一身,比如闹天宫的孙悟空、地府救母的目连,当然最像的还是哪吒。像第三次投胎,生下来也是个肉球状。有意思的是,在《南游记》里华光和哪吒还交过一次手,后来又和孙悟空打了一场。
《南游记》里华光的事迹自然抄了不少其他文学人物,但论起来,华光在早期道教神话记载里的形象是“天生三眼,身穿金甲红袍,两手持一柄金枪、金砖;脚踩风火二轮,背负火瓢火鸦,身后火焰缠绕。”绕了一圈,敢情哪吒的装扮还是抄华光的。
简言之,小说参考民间传说再加以演绎,不同人物会同时参考几个神话人物,往往还有重合的,所以这形象就有点乱了。但值得一说的是,不管人物怎么变,身上那点戾气狠劲都差不多,说明以前老百姓就爱看这个。

按这个逻辑,就发现以前的小说大多都有这么一个“哪吒”式的人物。《说唐》里大隋第三条好汉裴元庆,书中称是巡天都太保、八臂勇哪吒转世。手持两柄八棱梅花亮银锤,胯下一字没角癞麒麟,看起来到有点像《封神》里的黄天化。话说黄天化的人气在《封神》里也挺高的,书中说他装扮:“束发金冠飞烈焰,大红袍上绣团龙,连环砌就金锁铠,腰下绒绦左右分。两柄银锤生八楞,稳坐走阵玉麒鳞。”裴元庆也是少年英雄,好勇斗狠,整部书里就他接了李元霸三锤。话说李元霸长得一副雷公脸的模样,你又想起了谁?
《薛刚反唐》里又有了一位银锤小将白文豹,对上了一位骨瘦如柴的雷公脸金锤将薛葵,算是把裴元庆和李元霸又拿出来抄了一遍。
按说薛家将里,老薛家历代都不是省油的灯。薛仁贵年轻时不事生产,家业败光。结交了义兄,却差点把人家吃穷。柳大小姐赠衣受累,最后和薛仁贵破窑成亲,这算是那时代打破封建传统婚姻之前声了。他儿子儿媳薛丁山和樊梨花就又不一样了。薛丁山早年被父亲误射一箭,后来在白虎关,薛仁贵元神出现,薛丁山一箭射死,所谓“一箭还一箭,父子不见面”。樊梨花则为了爱情,误弑父,又杀兄,这对夫妻算是够狠得了。孙子薛刚是五丑星杨藩转世,为报仇投胎薛家。薛仁贵、薛丁山年轻时都是白脸帅哥,到薛刚这里则面如锅底。薛刚外号“通城虎”,大闹花灯,踢死太子,创下无边大祸,累得薛家满门抄斩。后起兵反周,光复大唐。

发现了吧,古代那些通俗小说里,主人公都是有着各种各样的黑点,所谓英雄都不是什么安分人,按现在说法都有点“反英雄”。老百姓骨子里都喜欢有反叛精神的,敢打敢闹的。像《杨家将》里,主人公杨六郎没有多少人喜欢,远不如打擂台的七郎、出家的五郎、探母的四郎要生动些。后期的小将杨宗保甚是讨喜,穆桂英则是最光彩夺目的形象了。
《说岳全传》中的岳飞形象够完美了吧,事母孝,报国忠,为兄弟义,为儿女慈,为统帅则仁智勇俱全。但你说《说岳全传》里最脍炙人口的篇章,可不是“大破朱仙镇”,而是他少年时“枪挑小梁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