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儿童的“国学启蒙” 该从何下手? 不会的父母赶紧看看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国学启蒙的重要性
意识到让孩子从小体验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小孩做任何事情确实都讲究启蒙。
一岁不到就去上早教班,这个叫大动作启蒙;
两岁还讲不清楚中国话的时候去学英文,这叫语言启蒙;
三岁学画图,这是美育启蒙;还有运动启蒙、逻辑启蒙等等。
偏偏最该引以为豪的国学启蒙
大多数家庭都做得很潦草,不是不想启蒙,是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启蒙。
难道小孩囫囵吞枣背出来几首古诗,被拉出来洋洋自得表演一段,就真的能体味古诗词之美了啊?
国学是中华文化跨越时空的精神宝藏
是中华民族极致凝练的智慧结晶。
孩子也需要家长或者老师引导才可以慢慢理解国学中的文化魅力。
让孩子从小学点国学经典,许多家长对此不仅认同,而且已经付诸实践。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除了少部分有精力、有毅力、有魄力的家长之外
大部分家长发现孩子学国学经典的效果并不理想
往往虎头蛇尾、始乱终弃。
究其原因,主要是家长没有把握国学学习的特殊性,没有掌握正确的分寸和方法。
由于经典文本的特殊性,由于孩子身心所处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孩子学国学不同于学其他内容。
那么,如何有效地让孩子学点国学呢?
下面是一些国学经典故事(点击即可):
【三字经】“人之初 ,性本善”,提取精华故事,为你解读三字经!

01
过程比内容重要
许多家长刚开始让孩子学经典,最为关心的是学什么。
他们会到处咨询:应该从《弟子规》开始学,还是从《论语》开始学;
学了蒙学之后,应该学“四书”还是“五经”;等等。实际上,学什么不是第一位的,是否能一直学才是第一位的。
换言之,学习的持续性比学习内容的选择更重要。
先从《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经典开始当然是可以的,从《论语》《老子》等哲理经典开始也无可非议,甚至从《周易》《诗经》等文化原典开始也行。
关键是,一定要让孩子持续学,让孩子的学习生涯中始终有国学经典。
而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在家庭中建立一个学习国学的习惯。
02
少量而不是贪多
要培养孩子学国学的习惯,一定要注意学习安排的适切度。
换句话说,要适合孩子,要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
在这一点上,诀窍是每次少量即可,切忌贪多。
那么,少量如何来衡量呢?从时间上看,每天大体限制在30分钟以内,20分钟、15分钟皆可,即使5分钟、2分钟也是可以的。
从文字量看,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孩子自然不一样,大原则是3句话以上皆可,以孩子轻松学完为限。
总之,经典学习关键在于时时有,而不在于一次能够吸收多大的量。否则的话,孩子很容易就排斥学国学而适得其反。

03
习惯比兴趣重要
一涉及孩子的学习,许多年轻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愿去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一点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但是,关于兴趣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这些家长的认识往往过于表面。
他们看到了乐趣对学习的引入,但是没有看到学习的持续发生并不是兴趣所能维持的,更重要的是适切度、成就感。
从日常来说,几乎没有孩子(哪怕是好学生)喜欢学习,但是他们每天都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认清这一点,对于学国学很重要,因为客观来说国学与经典本身难以长期激发孩子的兴趣。
因而,比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习惯。
让孩子树立每天(周)学点国学的习惯,就像要上学,要做做运动,要弹弹琴那样,让国学进入孩子的生活与人生。
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非常适合学国学。
04
坚持而不是突击
要确立孩子学国学的习惯,除了贯彻每次少量的原则外,还要做到长期坚持。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少量的学习经过长期的坚持,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而一个行为之所以能够成为习惯,就是因为持久的坚持。
坚持对于孩子学国学来说,尤其重要。
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三个要素:
一是制定适切的学习计划,二是负责的监督机制,三是一定的考核办法。
其中,监督机制尤其必要,如果没有监督,不光孩子,就是家长也会坚持不住。
因而,监督角色最好是在家长、孩子之外的人。

05
浸润而不是灌输
学经典,应该学到什么程度?这是每个让孩子学经典的家长想要弄清楚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以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学习程度来比照国学学习。
这显然是削足适履的行为。
学经典与学语文不一样:语文的内容根据孩子年龄来建构的,因而孩子有能力学懂、学透;
经典则是一个个高度凝练的文化整体,并非简单而轻巧的学科知识。
因此,学经典不必一时学懂、学透(也做不到),而应立足于熏染和浸润。
这是一种隐性的学习方式。
所以,孩子学经典学到什么样的程度都是可以的,如熏听、随读、熟读、理解等,孩子有多少能力、多大的积极性,家长就让其学到相应的程度。
只要经过长期的点点滴滴的浸润,学习效果自然会展现出来。
07
悟读而不是硬讲
孩子学经典时,有什么简易的方法可行?当然有,就是读。
因为我们的目的是浸润,是积淀,
所以当孩子面对那些古奥难懂的文言文时,读就是最简易的方法。
通过口诵吟咏,孩子首先从语感上亲近了经典文本,也拉近了经典与生活的距离;
其次,累积了大量的语料,为了适当的理解和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说多读与理解的关系。
因而,学经典应当先读再悟,或边读边悟,而不是以讲解为重点。
不少家长认为如果只是读读,没有好好讲讲,就似乎没学一样。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其实没有好好读,没有积淀和感悟,光有硬讲,是不会在孩子脑中留根的。

08
共学而不是独学
孩子学国学的特点是浸润性、点滴式、长期性、积淀性。
这样的学习对于自觉性不高、理性薄弱的孩子来说
显然一个人单打独斗的自学是不现实的,而更适合在亲子、家庭的共学氛围中进行。
本来,国学经典作为学习内容其实更适合家长学习。
同时,这种学习每次是少量的,程度是自选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家长与孩子很容易一起操作
因而,亲子共学,塑造学国学的氛围,养成学国学的习惯
这将是保障孩子完成学国学任务的关键所在。
否则,家长只是把孩子晾在一旁,不断要求其自学
而自己则娱乐休闲,在此情况下,孩子学习的长期性是难以保证的。
综上所述,孩子学国学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教育过程,要秉持正确的理念,采用得当的方法。
上述的八个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八个词组,与大家共勉:
注重过程、养成习惯
每天少量、长期坚持
点滴浸润、逐步积淀
读中领悟、家庭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