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俗称七月半祭祖习俗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于每年农历的7月初一开始,七月十五结束。 从记事起,基本都会听家里老人说道:阎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把鬼放出来到阳间觅食,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最后一天,重关鬼门,群鬼又得返回阴间。 在此期间基本每家每户都会祭祖,俗称"接客"。"接客"是一件比较隆重,习俗较为繁琐的事。 论起七月半的习俗于我们90后而言着实是一片空白,主要体现在写纸包以及祭品等之事,老人家大多都是非常懂的,去年娭毑在的时候对我们这些小辈还能有些指点:哪些菜不能充当祭品;需要注意哪些细节点;中午是祭三鲜……她老人家今年走了,我们小辈独自做起这些事情来有点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以前我家里是不写纸包的,钱纸都是一起焚烧,娭毑祈祷着,俗话说让她们自己去分。不写纸包不是因为麻烦,而是实在是屋里没人写,娭毑双眼自幼失明。那些称呼,格式,条条款款着实不会。 娭毑今年作为新客,是需要提前一天接的,需要焚化寿衣,纸包等!对此我是颇为好奇的,问我妈,她也不能说出一二来,我又是属于不打破砂锅问到底,是不情愿的,于是百度,结果发现,百度在这方面的习俗也是不能够说出原因,囫囵吐枣的解释。恰巧,邻里年长的老人经过,聊起此事,我问之原因,他说:"因为你娭毑是今年走的,新老客一起接的话,她是不能上桌子的,会遭老客挤兑"。听完顿时觉得阴间也会有"新人"一说?不禁失笑,感觉挺有理,我还问了老人家一些写纸包事宜,虽然自己之前有在百度上搜索过,略知一二了,但真正让我下笔,依旧挺懵的,老人家跟我说了很多细节,譬如:新老客每个包里是装多少页钱纸,后人应该给新老客写多少个纸包较为合适,除开给家里新老客写,大王土地,土地婆婆,土地公公,游野阴师(俗称孤魂野鬼)也是应该给他们写点纸包的;男称"考,x公xxx老大人",女称"妣,x母x氏老孺人",祖考,祖妣,曾祖考,曾祖妣,一般而言家中人比较少的写两代人即可,这些称呼和其他旁系亲属如何称呼百度上还是很全面的。在懂这些习俗老人的普及之下,结合百度的一些,基本就能把握中元节的习俗了。 还有一个要点就是打卦,将他们接回来,后人们做了这些,如何才能确保他们是否回来了,家里客是否满意呢,此时此刻就需要通过打卦了。 它有三个卦象。两半都趴着,是阴挂;两半都仰着,是阳卦;一半趴着一半仰着,是胜卦。胜卦是最好的,其余两种都表明有不满意的地方,阴阳两卦具体分别表明什么,我着实还没get到,百度也没有。还别说,这个还是坡为灵验的,今晚祭祖之时,爸爸让大哥跪着询问她们还是否满意,想当当的就打了一个胜卦,第二次是问什么来着,具体记不清了,打了一个阳卦,大哥有点懵,当即问道是不是酒倒少了,饭添少了,等会再给你们加点酒,添点饭可好?立即打了个圣卦,我不禁细想,这两天中午祭三鲜的时候,我确实只摆了碗,没有往里面添饭,我也记不清了到底要不要。看来是要的。我想自此,每年的七月半自己也是能独挡一面了,get到了满满的中元节习俗技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接地气的我们90后着实晓得的少,有些习俗我们小辈们的确要加强从爷爷娭毑那辈们传承过来,这一块,他们的口述比百度好用很多哦。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需要祭祖。从慈悲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就其文化内涵而言:七月十四/十五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