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谈谈孝顺
上一辈大都有这样一个概念:养儿防老,或者说“你是我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我老了你就必须得孝顺我”。他们有这样的想法是情理之中的,我也不能保证等我老了的时候,不需要孩子们的陪伴和关心。但是我更希望他们出于本心地关心我,而不是以“孝顺”的名义。
导演李安说过:“我觉得‘孝顺’是一个过时的观念,当然跟中国人讲,几百年也讲不过去,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存在。可是在我的思想里面,我已经不教小孩“孝顺”这个东西,只要爱我就够了。”
我也希望我的孩子能爱我,当然我也会尽最大可能给他们我能给的最好的爱。
有句话叫“养儿方知父母恩”。这点不假。但是其实我没有养孩子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父母恩”了。也许是因为我天生敏感,在我成长过程中,父母给我的关心,我早就觉得难以承受、或者说有些受之有愧,并且下定决心今后一定要对他们好。
我高中离开家去市里上学,刚开学的时候,妈妈煮了一堆鸡蛋让我带到学校。那是夏天,我吃不完就坏掉了。看着那堆坏掉的鸡蛋,我很心疼,觉得扔掉的不只是鸡蛋,还有母亲对我的关心和期待。也许你会觉得我想太多,但这的确是我那时的想法,十分敏感。还有一次临行前,妈妈做了面条卤那种的汤,里面还是有好多个鸡蛋,她就坐一边看着我吃。我吃的时候心里就感觉到了压力,觉得母亲对我期待很高,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她的期望。哈哈,也许你会说,怎么你妈妈就会做鸡蛋?夏天煮那么多肯定会坏掉的,一个人一次也吃不了太多鸡蛋啊?是的,她就是考虑的不是太周到。不过在她成长过程中、以及当时生活条件下,鸡蛋也许是她认为最能让我加强营养、以便有劲儿好好学习的东西了吧。我理解她,所以她这些看似不太合理的做法也一点点也没有影响我感受到她对我的关心和期待。
我的爸爸是非常普通的人,没有什么大本事。他教给我的最朴素的道理就是,要多读书,要多为别人思考。要我多读书的话是他挂在口头上常唠叨给我和妹妹听的;多为别人思考这一方面,是他身体力行告诉我的。我十个月的时候,妈妈就离开家去上学,后面就是他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我,把我从小带到大,很多方面潜移默化就影响了我。一时想不到十分具体的例子,不过我确信有很多方面我是像他的。虽然交流不多,但是遇事我只需要给他简单讲几句他就能听懂并理解我。这一点我也觉得十分难能可贵,当然也可能是他在无条件包容我。很多时候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是我这一生最幸运的事情之一。
现在看网上有些评论说自己的父母如何不通情理、如何固执、如何唠叨,这样确实很让人头疼。但是我想请大家冷静下来为父母想想,他们成长的那个时代,是物质和精神都非常贫乏的时代。一个家庭可能会有七八个或者八九个兄弟姐妹,他们的父辈在养育他们的时候,都是缺吃少穿的,能把他们拉扯大都已经很不容易了,更别提精神和素质方面的培养了。他们的父辈大都也是在生存边缘挣扎的吧?甚至可能会经历战乱。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不得不让自己某方面变得异乎寻常的强悍,不通情理的严厉,只有这样他们才可能熬得过最难的日子。
所以我觉得,有些父母固执而强硬的外表下,说不定也是一个需要关心和没有完全长大的孩子。有些做不到考虑全面、客观的家长,只能拿固执和强硬来保护自己的权威,给自己找一个平衡的定位。我们没有经历过他们经历的事情,便没有资格指摘他们错误的做法。我想,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和父母的交流和相处过程中,尽量找到一个平衡的点,努力包容、理解他们,与他们达成一种和解。在不冒犯父母权威的前提下,让自己过的舒服自在,不让他们担心,让他们理解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
当然了,也希望父母能尊重孩子们的想法,有时候孩子可能只是被父母看似不可理喻、无法交流的外表给唬住了,打击了孩子和父母相互交流的意愿。很多孩子可能和我一样,早早地就理解到了父母的苦心,但是被他们冷冰冰的或者不同清理的方式给泼了一瓢又一瓢的冷水,最后关上了心门。如果双方都能多理解一下对方,选择更加平、缓和的方式,结果或许会好很多......
我觉得自己今后也会追求李安说的那种,对父母不是非得做到“孝顺”,而是发自内心地“爱他们”的状态。这样的话,两代人会更轻松、更能享受亲子关系的美妙吧!
© 本文版权归 5357590xufeei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