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吃,成都简直就是吃货心目中的爱豆


在接连为成都的书店、文创产业园和景点打call后,皮一夏这次终于可以说“吃”了!

说起吃,成都简直就是吃货心目中的爱豆,早在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授予了成都“美食之都”的称号。作为一枚成都的资深吃货,皮一夏工作日的中午都会不惜体力,“抛弃”同事小姐姐们,跑去为喜欢的店扎起。

这一期,皮一夏跟大家摆一摆成都的美食IP,从川菜、小吃到火锅、串串,各种美食在成都荟聚,导致皮一夏和小伙伴们经常陷入“今天吃什么”的哲学思考。因担心说多了当场吞口水,皮一夏就长话短说,开摆!







说到川菜,大家的第一感觉便是辣。皮一夏小时候吃凉拌菜,被辣惨了,麻麻端来一碗白开水,在碗里刷一刷才敢吃。然鹅,川菜虽然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以辣闻名要到清末。辣椒原产美洲,明朝时传到中国,经历了漫长的传播过程,到了咸丰、同治年间在四川普及。
那辣椒没普及前,重口味的四川人靠啥来解馋喃?当然是花椒啦~四川是花椒的重要产地,花椒一直以来就是四川人的心头好,《华阳国志》就说蜀人“尚滋味,好辛香”。
说到麻,麻婆豆腐便是其中的代表川菜。皮一夏曾经做过一道题,说麻婆豆腐的“麻”是指啥,当时饿得慌的皮一夏想都没想就选了“麻味”,结果却是“脸上的麻子”。

后来到陈麻婆吃饭,知道了麻婆豆腐的来历:清朝同治年间,万福桥边有家小饭店,来这吃饭的大多是干苦力的,尤其是挑油工,老板娘灵机一动,将豆腐放进滚烫的油锅里烧制,加入辛辣的酱汁,再撒上花椒面,迅速成了当时的“网红菜”,因老板娘脸上长麻子,这道菜遂得名“麻婆豆腐”。
辣椒传入四川后,经超会吃的川人改造后,在清朝时变成了如今川菜的重要调料——豆瓣酱。有了豆瓣酱的加持,回锅肉便成了川人心目中的“打痨”(解馋)的经典菜品。早在明朝时,回锅肉就是成都的特色菜,它在当时有一个很带感的名字——油爆猪!到了清朝,随着郫县豆瓣的出现,回锅肉有了homie的帮助顺利占据川菜的C位。

除了辣,川菜之所以能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的铁粉,就在于丰富的味型。川菜拥有二十多种复合味型,讲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生活大爆炸》里主角们点外卖,宫保鸡丁出镜频率hin高;不久前,肯德基推出的川香串串桶,就是钵钵鸡的翻版,足见川菜的影响力。

除了一道道正儿八经的大菜,从街头巷尾发端最终摆上宴请外国领导人席桌上的小吃也能让人垂涎欲滴。
去年10月份,市二医院旁开了28年的“小时候的糖油果子”店关门了。前一天早上,顾客便从小店门口排到了二医院门口,就为了赶来最后再尝一次小时候的味道。
据“小时候的糖油果子”的掌门人颜世平(江湖人称“二哥”)说,他接过的是舅舅的手艺,最早在青羊宫,骑着自行车卖,后来慢慢有了自己的店铺。糖油果子作为成都本地甜食的代表,在宋朝时就是网红美食了,在成都的花会非常受欢迎。

在成都的街头,还有一样美食受到吃货的热烈追捧——蛋烘糕。
清朝道光二十三年,文庙街的一位大爷受小孩子们玩过家家的启发,用平锅烘煎鸡蛋和面粉搅拌而成的汁,吃起来酥软爽口。说来很巧,皮一夏第一次吃蛋烘糕就是在文庙街,吃的是大名鼎鼎的“贺记蛋烘糕”。
二十多年前,贺大爷和爱人推车在石室中学门口卖,生意做大后有了间小铺面,子女顺道也学会了这门手艺,现在成都有好几家贺大爷子女经营的蛋烘糕店,各有各的后援团。贺记蛋烘糕量足,味道丰富,烘烤恰到好处,在脆皮上还会留下一个标志性的“小尾巴”。

小时候的糖油果子、贺记蛋烘糕是散在成都街巷里的小吃,还有许多小吃被收编在一起组成了“成都名小吃”阵营,由餐饮公司统一经营,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钟水饺和龙抄手。
钟水饺源自清朝人钟少白在道光十九年开的饺子店,上世纪三十年代在荔枝巷正式挂牌;龙抄手则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开业,由春熙路“浓花茶社”的员工创建。
上世纪九十年代,“成都名小吃”概念诞生,小吃由分散渐渐融合,如今在龙抄手、钟水饺餐厅里都能吃到成都的各种小吃,也许它们不如散落在街巷时那般惊艳,但经过几代吃货考验后的味道其实依然在线。

皮一夏要是出远门回来,第一顿会“义无反顾”冲向火锅或者串串店,把口味切换成“成都模式”。火锅和串串是成都人在外最心心念念的家乡味道,经过三十多年的进化,同熊猫、川剧、茶馆这些一起成为了成都的标签。
有记载的成都的第一家火锅店是1936年由重庆人开在总府街川剧院一带的“好莱坞”,那时候的火锅还不是红汤。虽然成都很早就出现了火锅店,但火锅店真正火爆,还是最近三十年的事。
80年代初,一家叫“热盆景”的火锅店在新南门迅速蹿红,往一盆冒着滚滚白烟的红油汤锅里加入菜品,五颜六色,就像热气腾腾的盆景。“热盆景”在当时算是靓仔们聚集的地方,听说吃一顿要花一个月的生活费,皮一夏表示不约。

进入90年代,狮子楼开业,精致的装潢和贴心的服务独树一帜,成都火锅开始变得“高大上”;之后,芙蓉园和傻儿火锅相继引领成都火锅的行业;不久,成都第一个用“牛油”的火锅——耙子火锅诞生,光闻味道就很辣;再后来,川王府、家家粗粮王这些自助火锅出现,川王府是第一家火锅超市,从97年开到现在;家家粗粮王虽早已不在,但却是那时候小孩子们过生日、儿童节常去的地方。
2000年后,重庆火锅品牌开始进入成都市场,孔亮、德庄都曾风光一时,成都的火锅店也不甘落后,老码头、蜀九香、麻辣空间这些如今的经典品牌在十几年前就开始收割像皮一夏这样的吃货啦~近几年,小龙坎、大龙燚、川西坝子、电台巷这些明星火锅席卷成都,皮一夏经常加入排队大军,尖起耳朵听服务员喊号,下午去晚上才吃到,受尽折磨,然鹅等锅一端上来,立马开始拔草。
作为“简配版”的火锅,串串(也称“麻辣烫”)一开时是在自行车上卖,所谓“手提”串串,指卖的人骑车搭一口锅,带一套小桌椅,在小区口支起摊子,串串是切小穿好的菜,放进锅里烫。串串一串很便宜,因为切得小,煮得很入味,加上蘸碟,迅速征服了万千吃货。串串作为正式的堂食是从玉林小区开始。1995年,家住玉林的肖德云嬢嬢把手提麻辣烫和火锅结合,让其登堂入室晋升为“串串香”。

串串虽然是火锅的改版,但掀起的热潮却一点不比火锅小。
当玉林串串还在盛行时,六婆串串已在成都站稳了脚跟,并向海外进发;藏在居民楼里的康二姐串串,成都美食界里的神话,味道像极了当年的麻辣烫;同样是冷锅串串的冒椒火辣,很好继承了康二姐的火爆基因,奎星楼街常因它而堵起,那阵势就像逛集市。冒椒火辣的热度还未消散,钢管厂五区小郡肝、马路边边、班花这些主题串串又带了新鲜的体验,皮一夏看到马路边边里的布置,联想到了小时候卷坐在小板凳上看人家数签签的时候。

成都值得品味,品味麻婆豆腐的椒麻辛香,品味蛋烘糕的松软爽口,品味火锅的热辣浓烈···品味美食,也品味这座城市。
说起吃成都人就来劲,美食是成都的名片。到2020年,成都的餐饮零售额将争取超过1100亿元,这耀眼的数据显示的是成都建设世界美食之都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