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如何对自己进行审美再教育?
查看话题 >我是如何掉进“书(写)法(字)”黑洞的?

可能源于从小就想玩味笔墨的情结,自此心里便埋下了一颗种子。虽然因为种种缘由并无机会触及此道,但从未放弃过这种想法,直到近年才捡起笔头,想着如何把以前浪费掉的光阴补救一下。从写毛笔字算起也已过两年多了,而真正意义上能称之为“书法学习”的阶段大抵只有近来这不到一年的光景。起初可能更多是为了消磨光阴,磨砺下性情,为了写字而写字,并不知其所以然,而随着写的时间日久,自然会伴随着更多的思考,也认知了一些书友问求学习方法,算是很乐在其中的一件快事,但凡能用心写字的人,都不会浮躁且很有趣,所以便在偷师学艺的路上慢慢上了道,可算是纯正的“旁门左道”之术了。后来我也逐渐养成了笔录自己学习过程的习惯,想着几载之后回视如今幼稚的想法,也应是件人生趣事!写字这个事在平台上的圈子本来就很小,近来也认识不少业余喜欢写字的书友和我探讨写字的门径,真是甚觉惭愧,诚惶诚恐之余将自己学习中的一些思考和经历暂且记录下来,这一年中也颇受到过几位老师和书友的熏染,予我指点过迷津,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近来和自学初期的书友们探讨交流,大家遇到的问题其实都基本大同小异,归纳一下,不外乎关于初临选帖、关于纸笔选择、关于学习方向、关于书法审美等认知问题:


一、我遇到的选帖和方向问题
在懵懂的学习认知期,大抵都是始于唐楷,不外乎江湖传说的中欧、颜、柳、赵(元代)楷书四大家,我也不例外,初学就随便拿了一本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开始划拉了起来,此时对于书法还知之甚少,便只能人云亦云的瞎折腾,也没想过要写的多专业,“一天打鱼、三天晒网”地持续了一年多,慢慢也旁涉过隶书、尝试过赵体等等,也自知学习方法不对,基本就没有什么深刻的认知见解,但是这期间至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但凡开始做一件自己毫无知识储备的事情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先踏出那一步,因为你都还不曾遇到问题,又怎么知道应该如何去解决问题呢?

除非你觉得自己是天才,不然就别给自己什么压力,所以初临不管选何种帖,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首先就是要先写,可千万别委屈了自己,要选就选自己最喜欢的风格(但是也别一上来就选狂草之类的啊,这个锅我不背,我至今都没认真的试写过狂草一路),而楷书、行书、篆隶皆可选择,等稍稍写一段时间后(自己对着原帖把握吧,主要对比着看结构和线条),自然而然地就会有了些许体会,然后会去分析和思考自己问题之所在,比如一开始发现字形结构问题很大,线条也软塌塌的质量不行,是不是需要写写篆隶强化线条质量了,慢慢的又发现笔法好想不对,看不出来原作是怎么写的,开始折腾中锋、侧缝、藏锋、露锋等用笔问题,然后就认识了各种书法风格的来龙去脉和一些历史上的高段位大佬,慢慢也能欣赏到所谓行气和章法布局的巧思妙想,能理解“书如其人、以书言志”是种什么状态,回过头来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已跨进了书法这条黑道,且黑的无穷无尽。做什么样的人便走什么样的路,写字也一样,能深刻认识到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就确立了自己的学习之匙,慢慢地思考会变的比动手更重要,然后在历史的长河里寻求这条崎岖险途之所在,明白了“上山”和“下山”都并不容易。
二、我尝试过的装备(纸、墨、笔、砚)
目前为止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我还未搜罗完备,对墨和砚并没有什么体会,一来砚比较贵,二来研磨对于我现在而言没此需求,本就写不了几分钟字还需要磨半天墨,可真是麻烦事,和追求墨色变化的阶段相去甚远,所以一直就用一般的墨汁,太浓就兑点水再写,在此只简单说一下用过的笔和纸:


首先关于笔的选择,我相信现代的制作工艺水平基本都很成熟,主要就是看料了,网上大量的店铺应有尽有,几大毛笔产地也各有特点,其中不乏有些厂商有掺杂尼龙丝作假的现象,我就碰到过此种情况。对于毛笔的选择我其实也没有什么理解,尚需看些毛笔制作工艺相关的专著来加深了解,不过古人有云,择笔无外乎“尖、圆、齐、健”四字诀,百度一下大概就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了,不过主要还是得自己尝试,毕竟买新笔一般都是封了胶的,老板也不可能让你蘸墨尝试,从几大著名品牌着手遍试,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不过也和个人的经济能力有关。我也经常买了一些笔但并不怎么用,这很正常,和书友们也交流过练习常用笔,每个人的写字习惯和执笔方式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谁的笔最好使。而且我们得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高手们真的是不太择笔的,虽然我承认好笔有加持作用,但这并不是核心,主要还是看功夫,唐代欧阳询就从不择笔,而是让自己去适应笔。虽然不能太依赖择笔,但是对笔的性能还是得多少有点了解,比如一开始学习都会选择兼毫笔,弹性适中易于控制,然后慢慢根据取法对象的特征进行调整,我主要临大王,偶尔旁及其他,所以现在用的比较多的是狼毫、紫毫、狼紫、狼羊几种,狼毫弹性强不太好控制,紫毫弹性相对适中且出锋颖利性能佳,但是兔毛纤细不够耐磨,较容易磨损。纯羊毫曾经尝试过,因为弹性问题实在是喜欢不起来,不过我记得林散之先生说过,羊毫才能写硬字,见笔力,出功夫,我想这须得是极其高超的功夫才得以使然吧,以后再说,现在只能望洋兴叹了。一言以概之,初学阶段不能太过于依赖装备,尤其是笔,打磨基本功才是最主要的,好笔要等待有朝一日用在刀刃上!


而关于纸的选择,初学阶段就更加不用讲究了,学书伊始,我大抵尝试过各种乱七八糟的纸不下十几种吧,从便宜的打印纸、彩激纸、各色毛边纸、牛皮纸,到奇怪的防锈纸、包装纸、铜板卡纸,再到好一些的各色宣纸、不同品种的蜡染鎏金纸等等,反正各色纸张尝试一遍也是件很有趣的事情,但是也有个问题就是不喜欢的纸越堆越多,扔了也不是,写又不想写,有点尴尬。总结一下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刚开始喜欢写毛边纸一类的柔软一些能吃墨的,有一些迟涩感,后来慢慢喜欢硬滑一类的纸,写的字精神有骨力一些,但是控笔较难,到现在两种风格的纸都写写,感受和认知是也是极为不同的,用不同的纸写能多方位发现不同的问题,也可算是个学习的小窍门了。
三、学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学习书法在我看来依然是一个很冷门很小众群体内的活动(成年人群体,尤其是年轻人,说自己小时候写过一年的不能算哈哈),但凡想持之以恒地学习下去的选手,在我认识的书友中,有的是为了以后能为人师表,有的是为了能够参展获奖,有的是任职培训机构,或者甚至想成为一名艺术家等等,大家学习的目标不一样自然会采用不同的学习门径,其中也不乏有拜入名师门下者。但总言之,虽然学习目标不同,但是我看到的首先是书友们于此道所付诸的努力,勤勤恳恳摹写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不管是何种科学的方法,都要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学习书法从来都不可能像“定制产品”一样程序化输出,其中的笔墨性情岂是朝夕之功即可能得的。我也见过一些业余写字的朋友,往往从事设计一类行业,在专业领域研究过基本的美学构图和形式搭配,刚学习写字一段时间便耐不住性子,将书法也嫁接于此道,还深觉自鸣得意,由此便衍生出了新派的“江湖美学体”,这种作品字里行间最缺乏的就是笔墨情趣,尤其是对线条和笔法的锤炼,此种“江湖”习气一旦淫染,就会变成很难丢改的积弊,不管学习目的为何,此种情况是必须要杜绝的,除非目的是想去天桥摆摊那种则另当别论了。

以前还曾听人言,有些美院出来的老师,往往教授学生写字要尽情写出自我面目,而并不提倡和重视临古,也不知道这种执教理念源于何处,我猜想和大部分的培训机构一样,更多是出于谋求市场利益的目的,毕竟循规蹈矩、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没个三年五载是不可能上道的,碰到没有任何此方面知识储备的人,更不可能明白个中道理,为了迎合学习者想速成出效果的目的,编制程式化的学习模式,满足学习者快速出作品的成就感和虚荣心,我猜想教小朋友的往往也如此,毕竟大部分家长更加不懂书道个种缘由,能快速看到孩子写的有模有样就以为这就是正途。如是此种目的宜当避免,况且学习书法的群体应该远不及学习吉他、钢琴等乐器类,据我所知一般教吉他的老师基本也就是摆弄那几个初级和弦,有句话说的好,“不教乐理的老师都是耍流氓”,对于书法这个需要迅速普及拓展的门类,情况肯定更不容乐观。人言“字如其人”,但初出茅庐的我们,无技法、无笔墨、无性情,又何谈有“自己”呢?

四、切忌妄自尊大,切记博学多涉
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可以很有效率,自以为是、贪多求快、囫囵吞枣的学习方法乃是大忌,说到这点我可算是个典型的反面教材,算是吃过大亏。以前在不甚了解书法背景的前提下,尝遍书各体(不包括草书),瞎写一通,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几一无所获,唯二的收获可能就是更加深刻理解了一些书法的基础知识,也借此认识了一些厉害的书友, 慢慢才开始养成了一点一滴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所以必须戒骄戒躁、持之以恒、稳扎稳打的不断积累基本功,试问如果一日三换帖,又能留下几分在心底呢?倘若线条不过关,笔法不扎实,一味摹形体,徒有众人眼中的“表面光”,永远入不了高手的法眼,长此以往下去,问题永远暴露无遗,就真成写一辈子“俗书”了,更何谈有自己的面貌。初出茅庐的我们,大概都经历过写了一年半载之后,觉得自己较之周边众人有进步神速之感,便开始沾沾自己,还以为自己天赋异禀,便开始遐思曼舞,随意更换学习对象,开始玩玩创作等等,殊不知已然闯入了误区而浑然不觉,浪费光阴且积习益深,若无人提点则危矣,切忌妄自尊大!

而所谓“博学多涉”,须知已是另一种境界下的需求了,现阶段我也只能在梦中遐思一番而已。博学的目的是为了取长补短,而当我们的基本功都全然不过关的时候,短板已经清楚的不能再清楚,也就不用想更高级的问题了,如行气、章法、取势等创作层面的内容。而当有了比较稳固的基础之后,自然而然地就需要更加丰富的营养来滋养自己了,这时候就需要“博学多涉”,可以去历史的长河里充分吸收诸家的营养,当然这个吸收也是建立在吃透各流派技法特点的基础上,就像《倚天》中的张无忌一样,有了九阳神功打底之后,学什么都是异于常人、一点就通了,而这时候才是兑现所谓天赋的时候,吃饱喝足后开始思考着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写出自己的性情,在此意淫一下都觉得过瘾。当然在此过程中也不能只学各派剑招而不修习内功,需要内外兼修,所以也要多读书来提升自己的修养,有朝一日写出自己的风格和面貌自是水到渠成的事。
五、提高书法审美比掌握技巧更要紧
古人有云:“唯俗不可医”,我们虽然还写不出像样的书法作品,就算临摹可能都还不尽如人意,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书法审美的追求,有了一定审美能力,下笔才不致流俗,才能不断开拓进取之心,才能不断发现自己的书写问题。曾经也和一书友探讨过,他曾说只有自己能像原作者一样写出来,才能体会到其真正的美妙之处,有一定道理,但是试问如若一辈子都写不到王羲之的水平,难道真就体会不到王羲之尺牍的高妙了么?如果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则未必如此说。同时我们还得承认一个事实,古人作书实用性极高,大小事件时时笔录,而毛笔字于今人而言,其实用性功能已经大大地退化,近乎为零,为电脑、手机等代替之,变成了一门纯粹的艺术。今人习字的书写量,去古人甚远矣,如此即便穷极一生,也不可能拥有像古时文人一样的手上书写功夫,既然如此,今人习字则更需取巧,取巧则须知何为精华、何为糟粕,这就要求我们更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了,至少我们要懂得欣赏这门艺术多元化的美,方知自己如何抉择,例如,知篆籀气息之高古,品汉隶笔画之厚重,览行书笔意之跌宕、察狂草书势之险绝等等,其妙无穷尽。


同时,每个时代又大抵彰显出不同的精神面貌,魏晋尚韵,谓之名士风流,唐人尚法,则出颜柳筋骨,宋人尚意,乃出苏黄之辈,明清后则尚质,遂有重碑抑帖之风气,书法的审美也都是追随着时代源流而不断衍生和发展的,皆有其高峰和低谷,有着辩证的审美哲学,试问若不粗通此中缘由,又何以解读作品之美,审美高,则格调自然高。林散之大师也说过,笔法技法的锤炼可以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积累,但是若不读书,不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识,缺乏“美”的感悟,写一辈子“俗”字又有何用,苏东坡尝言:书无意于佳乃佳尔”,可称学书的至高审美境界,其亦有诗 “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之句,充分说明了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性,既以文养字之理,知文与书相合,才谓之“书卷气”。 此等大贤巨匠尚且如此之学习态度,我等更当奈何,而能登此境界者本就寥寥,我辈则更只能仰观,尝思吾于世只沧海一粟耳,学习须当无竟时。
也欢迎各位书友们豆邮或者微信交流,一起努力、一起打卡、一起进步!
沐之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