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此存照
一不小心又打儿子了。这是第三次。
上次打儿子之后,我告诉自己:以后不能如此冲动。本不应该动手的,本可以用语言沟通解决的,但是,总是用短平快的方式粗暴结束。我的目的达到了,但是儿子的心理留下了阴影。
记得上次打儿子之后,儿子在第二天问我,爸爸,你为什么打我?突然,我无言以对。试问:儿子闹脾气,就得被打吗?谁能没有脾气呢?如果大人闹脾气,是不是也得以被打结束?那件事情之后,过了很长时间,儿子还会记起来,偶尔还会对我说,爸爸,上次你为什么打我?
今天太累了,回来很晚,很疲惫。儿子说想看汪汪队立大功(动画片)。儿子喜欢汪汪队里狗狗,平时和我聊天,总会说汪汪队里面的狗狗怎样怎样。以前和儿子说过,周末可以看动画片,于是拿出电脑给他播放了。播放之初,说只能看两集。但是,故事又在重演:没完没了了,看了几集之后还要看。这里不得不说,小孩子的自制力确实很低很低。最后我强制关上电脑,他就开始哭了,我很恼怒,先踢了他几脚,有的时候是越打越气,收不住手了……最后儿子哭了一阵子就不敢哭了,摸了几把眼泪,默默的去他妈妈床上睡觉了。
唉,汗颜呀。
突然想到以前看过的一个小故事,大意是父亲看到儿子容易对别人发火,就对儿子说,每次发火就在门前的篱笆桩上钉一颗钉子。过了一段时间,父亲让儿子看篱笆桩上有多少钉子,儿子去看后吓了一跳,满满的钉子印痕。于是父亲对儿子说,你每一次对别人发火,就等于在别人身上钉下一颗钉印,即使天长日久钉子锈掉,他人受伤的印痕还在那里。儿子听了父亲的话,决心改变容易对别人发火的毛病。
这是父亲教育儿子调解情绪的小故事,但是反观父亲呢?儿子发火不正确,父亲对儿子发火就正确吗?
道理其实是一样的。父亲对儿子发火,也是在儿子的心理钉上一个印痕,在儿子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父慈子孝是传统的五伦之一,封建思维也是父为子纲:对于父亲的指示,儿子一定要听从。但是父亲说的做的一定会正确吗?还真是不确定。电影《银河补习班》中,邓超演的父亲对儿子说,儿子,这是我第一次做爸爸。
好吧,第一次做爸爸,总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改正吧。
传统观点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事实不一定如此。棍棒打出孝子仅是极端案例,况且,社会变化了,方式方法也得与时俱进。与孩子沟通交流,虽然他不一定能听懂,但最后还是会听从安排的。这种沟通交流远胜于暴力逼迫。虽然结果一样,但是效果不同:暴力逼迫会让孩子害怕逆反,沟通交流会让孩子平静接受,还可以让他学会怎样更好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回忆小时候,我爸爸偶尔打我,我非常不舒服,感觉教育的效果几乎没有。
耐心和时间会改变一切,包括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肯定不成熟,更无以谈人生。希望这是我最后一次打孩子。
立此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