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恐怖片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2⃣️🐶🐶(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689089308/ 在世界恐怖片影坛中,日本恐怖片可谓是一枝独秀,因为其是亚洲影片类型中少有的能在欧美市场中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个重要分支。日本恐怖片在世界各地都有大量影迷分布,光提到这几个字,就足以令很多人不寒而栗,贞子等经典恐怖形象在影史中甚至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日本恐怖片为何如此“吓人”,其是在何时又为何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的。本文试图通过简要地梳理日本恐怖片发展史来回答以上几个问题。 一、背靠东亚:根植于传统文化中的日式恐怖 如同其它国家的恐怖电影一样,日本恐怖电影最早也根植于本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之中。一般认为,日本恐怖电影的来源有两种,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便是“怪谈文学”,怪谈文学多指发生在江户时代的日本灵异故事,与我国的《聊斋志异》等文学作品非常相似。雪女、河童等经典鬼怪形象都来源于怪谈文学之中。除怪谈之外,恐怖电影的另一根源是日本传统戏剧主要是歌舞伎,如日本家喻户晓的女鬼阿岩的来源作品《东海道四谷怪谈》就是这一类型。 东海道四谷怪谈 东海道四谷怪谈 (1959) 7.1 1959 / 日本 / 剧情 奇幻 恐怖 / 中川信夫 / 若杉嘉津子 天知茂 已看过 2019 06.24 整体来看,背靠东亚文化的日本传统恐怖电影与中国传统鬼怪故事有较多相似之处,多体现因果循环、善恶有报等传统价值观,对家庭这一主题又特殊偏好,鬼怪有时是破坏家庭的灾难之源,有时则直接是家庭破碎的受害者,他们诱导离开家庭的男人走向歧途,例如《雨月物语》。且“复仇女鬼”这一形象则是这一类故事中最容易出现的经典女鬼形象。在日本从二战后快速过渡到民主政府的进程中,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恐惧以及对于传统文化全面崩溃的担忧在此时通过这类恐怖片爆发出来。 雨月物语 从20世纪2、30年代起至5、60年代,这一主题便统治者日本恐怖片的主要市场。这一类恐怖片的恐惧点在于对超自然力量的描写,通过借用美国3、40年代《德古拉》等哥特式恐怖电影的恐怖买点,日本恐怖电影在这一时期塑造了自身“日式哥特恐怖”的原型。 二、核受害国:怪兽电影背后的国民心理创伤 1945年,美国向日本的长崎、广岛分别投下两颗原子弹,日本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核受害国,核灾难对日本社会文化及心理产生了广泛影响,核恐惧成为了二战之后日本社会最明显的恐惧心理。相应地,日本在50年代也开启了对于科技及其未知后果表达恐惧的电影类型。 哥斯拉 (1954) 7.4 1954 / 日本 / 剧情 科幻 恐怖 / 本多猪四郎 / 宝田明 河内桃子 已看过 2019 06.17 1955版哥斯拉 《哥斯拉》这一电影符号成为了核恐惧的最经典符号,哥斯拉是核试验辐射下所诞生出来的产物,其背后的社会讽刺可谓是不言而喻。哥斯拉为城市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力及“末日隐喻”象征着原子弹的巨大破坏力,最讽刺的是,哥斯拉诞生于人类的核试验中,却无法被人类自己所摧毁。而这一恐怖形象的经久不衰也验证了“核”在日本社会文化中所带来的长期影响。一般来讲,恐怖片中的恐怖形象多有其社会文化根源,某一影响广泛的恐怖片类型必定有其背后的社会根基,例如西方的宗教恐怖电影以及前面所提到的日本传统恐怖电影,而以哥斯拉为代表的怪兽恐怖电影却缺乏这种文化根基,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日本这一民族在战后对于本国文化的不自信与自我认同缺失。 基于哥斯拉系列的构思与谴责,日本在5、60年代还拍摄出了《美女与液体人》、《气体人第一号》、《蘑菇人玛戈》等相同或类似主题的电影,其核心诉求在于对“和”的渴望与要求。 三、情色邪典:录像带市场对日式恐怖的入侵 60年代中晚期,在宽松的审查制度放任下,日本出现了新类型的恐怖电影的爆发,这一类型电影多将性元素与恐怖电影结合起来,身披“软色情”外衣,在日本恐怖电影市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60年代,这一类恐怖电影票房号召力极强,被称为是“江户哥特式恐怖电影”的第二次飞跃,这类电影再后来被称为情色恐怖电影或“粉红怪谈”,其代表作品有《白日梦》及《处女器官》这类低成本电影,也有《黑猫》、《鬼婆》这种在日本影史中有着重要地位的电影,这类电影多将时代背景放置于江户时代,并在其之上添加了情色色彩。 鬼婆 (1964) 8.1 1964 / 日本 / 剧情 恐怖 / 新藤兼人 / 乙羽信子 宇野重吉 已看过 2019 06.17 鬼婆 到了7、80年代,日本恐怖电影可谓是在这条cult之路上完全放飞自我,绞尽脑汁去制造刺激人眼球的情色和血腥场景,例如《再闯入失落世界》、《冬季怪》等代表作。在这一时期,日本国内的邪典电影也出现了小高潮,以《鬼怪屋》为代表的邪典电影成为世界邪典电影史中的重要作品。放眼望去,同一时期,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恐怖电影也走向了低成本的血腥之路,在80年代,这一电影类型在美日等国出现了大爆发,甚至可以说成为了一种流行文化奇观。西方文化在这一时期对日本恐怖电影所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日本文化在这一时期正经历着一个大杂糅,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深刻地体现在这一时期的日本恐怖电影之中。 鬼怪屋 (1977) 7.4 1977 / 日本 / 喜剧 奇幻 恐怖 / 大林宣彦 / 池上季实子 大场久美子 想看 鬼怪屋 不过,值得诟病的是,这一时期的日本恐怖电影缺乏社会关照,艺术色彩也较之前的恐怖电影有所下降,为录像带市场而生的低成本恐怖片严重压缩了这一时期的电影市场。观众们在经历过这类电影的强烈刺激后也逐渐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审美疲劳。在日本,80年代后期,日本恐怖电影开始走向低潮。不过,低潮不久后迎来的则是全面爆发。 四、混血恐怖:日本恐怖电影走向世界 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融合与发展之后,1999年,中田秀夫制作的《午夜凶铃》开启了日本恐怖片的黄金时代,这部日本恐怖片史最成功的作品直接将日本恐怖电影推向全球。其中不仅有日本传统文化中长发女鬼的经典形象,更有对科技、家庭等日常生活场景发生异化的担忧。贞子、伽椰子等复仇女鬼形象重现了50年代女鬼形象的风潮。 午夜凶铃 (1998) 7.5 1998 / 日本 / 悬疑 恐怖 / 中田秀夫 / 松岛菜菜子 真田广之 已看过 2019 06.17 午夜凶铃 《午夜凶铃》、《咒怨》两部电影系列甚至被引入到美国,成为世界恐怖电影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为什么这一类恐怖形象会产生如此广泛影响?甚至达到了横贯中西的结果呢。笔者认为,《咒怨》、《午夜凶铃》实际上是日本恐怖文化在经历东亚及西方恐怖文化混血后所产生的成果。例如,《咒怨》看似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日式传统鬼片,有着日本电影压抑、内敛的叙事风格,但就连其导演清水崇也承认,在恐怖桥段的使用上,实际借鉴了美国80年代的电影《猛鬼街》。这种结合了日本本土恐怖片及西方文化的混血恐怖片复活了日本怪谈文化中的女鬼形象,加之以成熟的西方恐怖电影外壳进行包装,自然在市场上获得了巨大成功。日本恐怖艺术由此闻名世界。 咒怨 (2002) 7.4 2002 / 日本 / 恐怖 悬疑 / 清水崇 / 奥菜惠 伊东美咲 已看过 2019 06.17 在后午夜凶铃时代,日本恐怖电影延续着其对各种不同类型恐怖电影的尝试与创新,如《恶之邪典》、《大逃杀》等电影均收获了众多关注。不过,在同一时期,韩国、泰国等其它东亚国家恐怖片的兴起也对日本电影形成了不小的挑战。目前为止,日式恐怖仍在进行着多元化的尝试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