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西安之旅 2019.7.30
前面说完我的华山之行,接下来写点关于第二次来西安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27号上午从华山回来,想28号休息一天,早上起来,不酸不累不乏,曾经看游记都说爬完华山,一星期都会废掉,然而,我并没有感觉。于是上午我在宾馆休息,下午就去西安博物院。前一天预约陕西历史博物馆,奈何太火爆,接下来一周都满了,退而求其次,就去西安博物馆。
西安博物院是西安市的市博物馆,去了之后,看到与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热点关联。
关于“长安十二时辰”诗词
你知道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半是何时?
你又知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黄昏是何时?
你还知道“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的鸡鸣是哪个时辰?

长安城的108坊
说到这个,鲜明感受到西安市区街道马路的方正,很少见到像南京弯弯绕绕的路线,路好认,一条道到底,骑着自行车在各种坊路逛都觉得非常有直线感。

剧中人物造型与博物馆的原型同款对应
鱼肠出场的发型是我有点不能理解的审美,看到博物馆女俑的原型,我也是能理解了几分,话说古代人的发量真是一个多啊。

从下图这看出唐朝繁华盛世,用黑人昆仑做为奴仆;西域胡人往来,民族交融开化。

西安博物馆藏品并不多,主要是玉展、书法绘画和石佛像展
最让我感动的是玉展前言的有句话 “君子无故玉不离其身”及妇女“环佩叮当”,很有画面感,君子美如玉,女子佩玉,叮当作响,活泼可爱。
之前对玉的美感是无感,仅仅知道玉有灵气,至于为什么也无从思考过,看到这句话,非常好奇,为什么总有有人对美好男子感受形容为温润如玉,这也让我想到《香蜜沉沉烬如霜》里面的谦谦君子的润玉形象。所以,原来古人这么爱玉,也喜欢佩戴玉器,包含了诸多对如玉般性格温和柔顺,如美玉般莹润有光泽美好品性的向往。此外还据说玉曾经为原始森林的树,所以吸收着万物的精华,也能通灵。
这次观展,对玉多了些科学和文化方面的认知。在古代,关于玉最质朴的理解,就是石头中长得好看的即为玉,包括水晶、玛瑙、珊瑚、琥珀,绿松石,滑石,萤石等质地各异的石头。而现代对玉的理解狭义上的硬玉和软玉,硬玉如缅甸玉或翡翠,软玉如透闪石,阳起石等。
发现很多以鱼作为玉的造型,可能寓意年年有余吧,除了佩戴身上之外,还有装饰在刀剑等工具装饰上。




书法绘画艺术
西安博物馆,有一些近现代书画展,其中不乏名家,奈何看不懂,欣赏无能,愧疚得很。这里书法字体诸多,下面这副字是郑板桥的作品,看全貌真不知好在哪里。经好友介绍,郑板桥的字是自成一派,很有个性,然而功底深厚,需要分别单看每个字体就能深刻感受其功力。果不其然,去看单个字又和整体的感觉不一样了。


石佛像展
在西安,佛像展也蛮多,众多周知,佛教在唐朝是备受推崇的宗教。博物馆展中的所列佛像从五代十国,到隋唐盛世,再到宋元时期,不同朝代佛像各有特色,早期佛像多是简洁的碑像,线条简单给人写意的感觉,到后来慢慢衣着复杂,神情丰富,更加逼真写实,匠心考究。这里不方便拍佛像,就不上图了。
在西安博物馆看了不到两个小时,我的爬山综合症状终于开始上身了,酸软无力,疲乏到每一步如灌重铅一般,都恨不得立刻找家按摩店去推拿下,打车回到宾馆,不过休息一个小时后,也就元气满满了。
西安古城墙
这里不得不说下,大西北的天气可爱得很,前两天高温,29号早上一下小雨就特别冷,走到古城墙真是冷风袭人,阴雨霏霏。不过这样的好天气,配合古城墙上的宫商角徵羽古风音乐,还是别有一番滋味。让人遥想古代兵荒马乱,那个风中的我,随着思绪飘啊飘,恍惚穿越在历朝往事中......

古城墙路面很宽,可租车骑行,可信步闲步,步行走完需3-4个小时。城墙上红灯笼和战旗随风飘扬,似乎也很享受着现世的太平安稳。墙面上的砖,随便一窥,上个世纪80年代烧制的字样映入眼帘。

西安清真寺
西安清真寺,又称“东大寺”,“清修寺”,这在西安算是相对小众的景点,但是让我吃惊的是,其建筑风格相当的古典,多为木结构,而且保存得较完好,据说是国内现存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伊斯兰教和古典建筑结合伊斯兰清真寺。能鲜明看出保有明清建筑的古典样式,有很多以植物花草装饰,精丽无比,与外面翻修或仿建的完全不同,值得 一看。
进去参观的人不多,以老外和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居多,有不少男的头戴礼拜帽的,一家人游玩拍照。当时我穿着短裤和短袖进去,和那些头戴头巾的女人相比,担心有点着装暴露呢。




这里面有些植物结了果实,有的是皂荚,有的类似刀豆,还有的不知其名....但是总觉得和宗教有某种特定联系。







梦回大唐 璀璨华丽
要说西安另一绝,便是夜景,初来时,以为西安的电费是不是不要钱,很多的街道建筑晚上都灯火迷人,各种夜景灯撑起了长安永不落日的辉煌景象。
钟楼,大雁塔,大唐芙蓉园便完美展示了古长安的盛世繁华和灯火璀璨,尤其在大唐芙蓉园真正感受了梦回大唐的夜色。
西安夏季日落较迟,到晚上八点钟才天黑。非常幸运的是,早上下了小雨,傍晚,芙蓉园的天空出现了彩虹,看日落余晖洒在芙蓉园荷花池内,波光粼粼,炫目夺彩,美轮美奂。窦文涛说过他最爱看夕阳西下,不知何时起,我也喜欢日落胜过日出,也渐渐感受到日暮黄昏的美丽,看着太阳一点点下沉,而它的霞光仍在照耀着云朵不肯离去,燃透了半边天。 即使周边喧嚣,看看天边,世界在你面前就是一幅幅逼真写实的油画,妙还妙在,你也是画中人,那一刻没有我,与自然融为一体。





由于来时已经夜晚,加上部分景点维修,都没有来得及仔细观看这座仿唐建筑群(其中民俗和女性和诗歌文化区挺想看的,可惜当时没有做足功课)。不过,晚上的梦回大唐的表演节目让人惊艳。唐朝古风音乐和秀美的舞蹈让我真真觉得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们曾经有过璀璨耀眼的开明盛世,有过出使西域征途中大沙漠的驼铃声声。那时候,唐明皇与杨贵妃动人爱情故事在玉萧和笛声中悠扬着,仕女们柔情妩媚,艳影霓裳却不乏坚韧,展现着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自信乐观向上精神风貌。
夜晚的芙蓉园让你模糊了时空,夜晚的长安不就是东方一颗明珠.......


大西北的美食
终于说到美食了,如果说我不是个大吃货,起码也算个小吃货!
这里的面食可以做十几种不重样的,这就是面粉和大米的最大区别; 而且份量都是大腕大碗上,饭碗都是如同盆砵,不知其深几许,富有西北特色,粗犷,豪爽,给劲。西北本地人男孩确实壮些(注意不是胖),而西北的姑娘给我感觉倒是纤细几分。
好吃的东西琳琅满目,记得我去每家店都是犹豫好久,不过都没有踩雷。
首先打卡的是“老李家的biangbiang面‘’,我点了份。biangbiang面配一瓶冰峰(看群众都是这么点的)。这家店的老板是甘肃人,服务员伙计是河南人,可见要问哪个地方人做面好吃,这是一个问题。店员老大爷还现场表演拉裤带面,十分有趣。其味道很不错的,就是高估了自己吃辣的能力。


第二次吃的是袁家村的豆腐脑和岐山臊子面,豆腐脑是放辣油,咸的,原来这样的口感也很不错,豆腐脑香甜浓滑,真的太好吃了,岐山臊子面,有嚼劲。后来总结到,我比较适合吃带点汤水的宽度适中的面,太宽的裤带面和细如发丝的面都不合适我。吃完很满意,随后还买了他们家的特产---香辣子一包,带回南京天冷的时候下面或者做火锅吃。



最网红的便是《长安十二时辰》同款小吃——水盆羊肉和水晶柿子
在东木头市街找到了评分不错的水盆羊肉店,这家店也是客员满满 ,排队也终于吃上了,羊肉分量可以,味道鲜嫩肥美,最爱的是汤汁,就大馍吃,真是人间美味啊。吃完,满头大汗,十二分的神清气爽,感觉吃饱下肚后可以出门大干一场大事。在西羊市街,买了柿子饼,吃起来,口味一般(我选的核桃味太甜,可能选原味更好),因为季节不对,没吃上用吸管吸的新鲜水晶柿子。

等公交了买了个刚出炉的梅干菜肉饼,没想到也是超级好吃,皮薄肉丰润,意犹未尽。

返程南京的时候,在西安高铁站还买了个肉夹馍带回,晚上吃起时依旧回味无穷啊!
西安还有其他好吃的美食,可惜胃太小,不足一一品尝。听人们说,西安的美食位居亚洲第二;也有人说,西安的美食没有西安典型特色,它是汇集了整个大西北各方佳肴。当然,作为南方人的我,如果长期在西安这样吃下去,显然不适应,超过三顿吃面,就会水土不服。于是两天后,我也是十分想念南方的蔬菜瓜果水汤大米饭啊
写在最后
西安,是我第二次来,第一次来的印象不太好,可是来了第二次,认识更加深刻了些。
第一次来西安感觉有点乱,与江浙沿海相比,当然是有差距,但是它不仅仅是陕西的西安,还是甘肃,宁夏,新疆等地方区域人流流入区,也是很多少数民族,伊斯兰教信仰人群聚集地,更是整个大西北的交融中心。
若是要感受中国五千年的璀璨文化,要找找民族的自豪感,推荐来西安体验下,这里的唐朝风韵,诗词书画艺术,华夏文明的过往足以震撼到你。
此次,还感受到接地气质朴和民族融合的一面,从吃食文化,感觉到北方的粗犷和豪爽 ,没有南方的精致小巧。两次来西安,都感觉国外游客众多啊,比在南京见得多,可能在国外西安的知名度还是非常高的,这也体现出西安的国际化方面吧。只可惜跟陕西人没有深入接触,很想了解这方水土养育的人会是怎样的性格,会有着怎样的习俗。
不过对于西安某些方面,我始终觉得还是有点浮夸,也许它是想打造唐长安特色,仿造痕迹过于明显,夜夜笙箫灯火通明,连有些普通酒店也是一片霓虹闪烁,让人觉得浪费奢靡和光污染严重。对于我个人来说,偏喜欢低调和清静些的,重点打造的古城区和特色景区可以匠心独运些,据说还有在修建另一片不夜城,也被人诟病。
我的西安之旅也就此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