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传奇>:一部传奇的心脏外科历史
文 |正月
插画|腊月

以前从事医疗保险一行时,经常接触心脏病患者.还记得有一个叔叔,看起来精神头十足,和我讲述他在澡堂心脏病突发的场景,他的心脏做过八个支架了.他热血沸腾地讲完以后,满头大汗.
心脏支架,搭桥,起搏器,已经是心脏手术中常见的种类了.对于我们这样的门外汉,听着在心脏上动刀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感慨着“我的天,真厉害.”而人类千百年来的智慧早已把我们征服,医学界的神通广大已然变成了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曾经的医学界流传着这样一个魔咒: 『在心脏上做手术,是对外科艺术的亵渎.任何一个试图进行心脏手术的人,都将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正如世界上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第一个做心脏手术的人,又何其勇敢! 《心外传奇》这本书便简单直观地再现了心脏外科走过的惊心时刻:世界上第一个见到跳动心脏的时刻,第一个在心脏上动刀的时刻,第一个将导管插入心脏的时刻,第一个置换心脏的时刻...... 有网友说;“单论情节,堪比好莱坞大片.” 的确,在阅读过程中,作者的笔触犹如一把手术刀,让我们眼睁睁的看着患者的胸腔被打开,竟有一种肉疼的感觉,身体也跟着打怵.有一个场景,医生为了精准测量竟直接用手指插入了人的心脏,我激动地放下书,转述给身边的妹妹,妹妹吃惊地说:这么生猛吗? 历史就是这般生猛,原始,粗暴.有些事情错了可以总结经验,重头再来,而心脏手术上的失误,就是一条又一条人命的丧失,而总结经验,却要再打开死者的胸腔才能知道原因.这不仅需要医生的锲而不舍,更需要病人家属的忍痛成全.
打开这本《心外传奇》,一起来看这部传奇的心脏外科历史.

『一名爱写作的医生』 每一本书的阅读开始,我都比较关注它诞生的初衷.尤其这样一部十分冷门的作品,枯燥,乏味的题材,若不是内行人的学术研究,谁会这样虐待自己. 作者李清晨确实是个医生,但是他的初衷并不是学术研究的需要,是平日阅读里遇见的一颗好奇心.我更觉得那是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的初衷.如此,他才把这样的学科描绘得如同小说一般.他的简介上是这样写的:『在医院,无影灯下救死扶伤;在家中,互联网上激扬文字.长期为多家媒体撰写专栏,文风多变,以通俗诙谐者居多,部分揭批文章言辞犀利,被网友评价为“咄咄劈人”.』
一个热爱文学的人,总是十分敏感,善于发现一些别人忽略的不在意的情感和细节.就比如同样写科普类的《万物简史》作者比尔.布莱森,一个游记作家,在一次的海上游历中,便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好奇,于是寻访各路大神,写就此书.这样的例子经常出现在一个作家的写作初衷里,也像医学界的泰斗们当年的思路都是相似的. 2010年,李清晨医生被推荐到韩国研修,他带了一本哈佛大学教授所著的《先天性心脏病外科综合治疗学》.书里的一句话开启了他的研究之旅:“1954年,李海等人阐述了使用交叉循环来关闭室间隔缺损,在手术过程中,父母一方作为患儿的氧合器,当时相当轰动......” 其实很普通的一句话,李医生竟感到汗毛直竖,他想到的是:“这个手术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探索,一定有更为震撼的细节不为世人所知.” 而后,他开始搜索学术论文,去寻找答案,结果一篇接着一篇,庞杂交织的资料让他仿佛探索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和秘密,从开始的模糊到后来脑海里愈发清晰,他有了动笔的念头.
他把收集来的的信息整理成文章,发布在科学松鼠会的一个网站上,写了两万多字后,有人建议他写下去,出书.

金子总会发光,业内的猎头已经找到了这颗金子.<读库>的掌门将其作品收录在《读库1102》,新京报也相中了他的文章.而今又有了这本《心外传奇》,以其作为底稿拍成了央视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一颗好奇心,将他引领到心脏外科的丛林深处,让他见到了深奥的古老之谜,也为我们呈现了这幅不为多数人知的神秘历史画卷.

『盯上了心脏的那些人』 心脏长得什么样,想必大家都知道,然而具体是怎样的构造,我想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心脏疾病最开始是来自于先天性心脏结构问题,检查出来的都是婴儿,表现在口唇青紫,容易疲劳等. 而医学界自来就有了关于心脏手术的魔咒,因此没人敢在心脏上开刀. 早在1777年一个荷兰医生总结的法洛四联症以来,过去了167年,都没有得到解决.可见这个魔咒有多恐怖.

1.打破心脏魔咒第一人——塔西格 首先打破心脏魔咒的是一个美国的女医生--塔西格. 她发现导致患有法洛四联症的孩子,只有动脉导管闭合后才会明显发生青紫.如果能够再建一条新的管道来增加肺动脉的血
流,将会缓解症状. 然而她冥思苦想的结果,却无处可说.她找到了医学界的大神,可是被直截了当的拒绝了. 后来塔西格遇见了布莱洛克,两人一拍即合,共创了布莱洛克-塔西格分流术(B-T分流)——吻合锁骨下动脉与肺动脉.

接受这起手术的实验者,也是幸运儿,是一个不到一岁的女婴小撒克逊. 布莱洛克团队之前在动物身上做过了许多次实验,但是为了保证安全,他们还是决定再做一到两个练练手,然而前期准备并没有完成,小撒克逊就已经支撑不住了.手术只好提前进行,这是十分考验人的时刻. 手术室里,布莱克洛的助手站在他的身边,塔西格紧挨着麻醉医生,站在患儿头端观察孩子脸色的变化.....
让人永生难忘的是在结束后,婴儿的嘴唇颜色由深蓝色的发绀转为令人愉悦的粉红色.
赶鸭子上架的第一次的心脏分流手术,就这样成功了. B-T分流术,让心脏患儿挣脱了死神的魔爪,从黑暗地狱走向光明之巅.而至此,心脏外科开始被广泛认可,成为了医学史中一个重要分支. 塔西格与布莱洛克被深深记载于人类医学史册中,想必,之前塔西格拜访的那个大神,一定会追悔莫及.
2.捡个大便宜的刘易斯 B-T分流只是缓解了症状,如果治疗更复杂的,并不适用了.而好在已经开好了头儿,剩下的就要逐一攻克了. 那时候,最大的问题是还没有等手术做完,患者就已经死亡.心脏手术讲究的是快速,时间真的就是生命.由于在做手术的过程中,打开胸腔以后,患者的身体消耗能量过快,往往心脏还未缝合,能量就已经消耗殆尽. 在大家都在想如何利用泵或者管道供给能量的时候,有一个人在夜里突然醒来想到了一个方法——全身降温啊. 这个人叫比奇洛.他第一次实验用在一只狗身上,他将狗降温20℃并维持了三个小时后成功复温. 而此时另一个人刘易斯有幸在大会上听到他的分享,触发了他的灵感,他又改进了降温方法,将狗的降温提高到了26~28℃,发现死亡率更低. 这时两人之间开展了一场寻找第一个实验者的争夺战,最后还是让刘易斯等到了机会. 这个实验者是一个五岁女孩杰奎琳,她的心脏患有房间隔缺损,心脏听诊有杂音. 这一次的手术记录,李医生这样写道: 『杰奎琳躺在变温毯上,体温开始逐步下降,当其体温达到28℃时,其心率已经由原来的每分钟120次降到了每分钟60次.刘易斯开始打开杰奎琳的胸腔,阻断心脏的大血管,切开右心房,探查.谢天谢地,诊断无误,确实是个房间隔缺损.刘易斯开始缝合这个缺损......当刘易斯最后修补完房间隔缺损,开始关闭心房的闭口,打开阻断的血管,重新恢复心脏跳动时,全部用时五分半钟』
手术成功,11天后,杰奎琳出院了,心脏杂音消失了,在接下来随访的33年后,杰奎琳的状况良好,有了两个孩子,甚至还做过木匠. 虽然刘易斯显得很厚脸皮,但是他的成就确实推进了心脏外科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之人,而可怜了比奇洛,抓住了灵感的乍见之光,却没有抓到登上成就巅峰的尾巴.
3.惋惜一个漂亮女孩的陨落——李拉海 降温方法之后,为了更长久地保持器官的活性,美国的吉本研制出了人工心肺机,实现了体外循环.然而结果都不尽理想. 于是,人们的脑洞越来越大. 当一个叫李拉海的医生想出了用真人的心脏代替人工心肺机的时候,该是多么不可思议. 之前,他帮助过他的同窗好友刘易斯完成了房间隔缺损手术.当时作为助手的他,在做这个手术的时候,想到了他曾接手的一个漂亮女孩,也是患有这个疾病,然而她却没有等到这一天. 他忘不了那个姑娘.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仿佛一个瓷娃娃,深邃的眼眸几乎让人迷失.”李拉海每一次都忍不住走进她的房间,多和她说说话. 后来,她离开了人世.病理医生把她的心脏交到李拉海的手上时,他只用几针就缝合了她的伤口. 最让人难过的是,明明可以再等等就可以拯救了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从前那些不发达的时代里,又流失了多少生命. 李拉海决心要找到方法,拯救更多这样本可以活着的病患. 低温中断循环的方法虽然成功了,却依然有缺陷,比如复杂的心脏畸形,它便无法治疗.而吉本的心肺机成功了一次后均告失败. 李拉海想到人不是出生以后才有的独立循环和呼吸吗,而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胎儿通过胎盘获得氧合血,那么是不是可以模拟这样的情形呢.

他用两条狗做了实验,一条为手术狗,一条为供体,这种体外循环法被称为交叉循环法.实验很成功,并且动物术后恢复很快. 1954年3月26日,心脏外科历史上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 一位父亲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甘心将自己的身体作为供体,接受了这有史以来第一次交叉循环的手术.手术中,李拉海团队用管道和流量泵将父子的循环系统连接到一起,在父亲的持续不断的供给之下,李拉海缝合了十二针.手术成功了. ;“术后第一天,他已经可以喝水,喝奶了,第二天吃了荷包蛋”然而4月6日上午,孩子的心跳,停了. 可想而知,孩子的家长痛哭流涕,声嘶力竭,折腾了半天,仅仅多活了不到半个月.而李拉海也崩溃了,他实在不知道哪里出现了问题,他居然问眼前这对泣不成声的夫妇:“只有一个办法能让我确切地知道孩子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可是你们允许我对孩子进行尸体解剖吗.” 最终这对夫妇同意了李拉海的请求.可见,医学的进步不止来自于医生的智慧和胆识,也来自于那些肯将痛苦转化为理智的患者家属们. 李拉海打开了孩子的心脏,那颗心脏完好无损,已经完全愈合!而他的死因并不是手术,而是肺感染. 后来,李拉海的团队治愈了很多心脏畸形患者,他的这套交叉循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那些生猛、血腥、简陋的曾经』 1.原始的血压方式测血压,历史上有过这样一次经验:将玻璃钢插入一匹马的颈动脉内,此时血液立即涌入玻璃管内高达270厘米高,这就表明马颈动脉的血压可维持270厘米的柱高.
当然,这种方法注定持续不久,如果人们看到自己的血液喷涌入注般,也会吓得晕死.
2.大胆的医生们关于心脏造影,有一人叫福斯曼,他曾经先后9次将导管插入自己的心脏,他想通过将导管注入造影剂使心脏内结构清晰显像.
第一次的时候,他插入了65厘米,预计可以打到自己右心位置;第二次,不被允许的他偷偷骗了小护士,又做了一次实验,被小护士识破后,多人来阻止,却没有劝阻成功,反而成了他的帮手. 关于心脏瓣膜手术:“伦敦的亨利以右手食指直接插入左心房,凭借手指的感觉将狭窄的二尖瓣扩开.”

3.笨拙的仪器

早期的心脏起搏器,“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家伙,要移动一个携带起搏器的病人,必须得用马车.”还要四处寻找可以插电的地方,电极片接触皮肤常常被烧灼.早期电击治病,用的是海里的电鳐.即使现在,”在法国和意大利沿海,还可以看见一些患有风湿病的老年人,在退潮之后的海滩上寻找电鳐来当自己的医生呢.”
4.荒谬的输血理论血液曾经被人们盲目崇拜,以为通治百病.曾经罗马教皇陷入昏迷,有人建议他用三个处男的血液治疗,结果人们将三个十岁男孩的“好血”输给了教皇,将教皇的“坏血”输给了男孩.结果四条人命,无一生还.人们开始想象用动物的血置换到人的身上,还联想到动物的血可以改变人们的性格.比如最早的时候,就是给人输入羊血,幻想羊血可以使人变得温顺,也有人异想天开地用鸡血给人输血.就是这些我们看来的无稽之谈,推动了血型的研究历程.
5. 截肢和剃头士由此书拍成的《手术两百年》纪录片中,讲到早期截肢,和为人们做手术的剃头士. 最早的麻醉意识缘于战争中伤员的病痛难忍.战争中,截肢是很常见的场景,人们的手术方式是活生生地锯,即使两三分钟,也难以忍受,常常有人疼死过去,而止血方式更是残忍,采用烙铁,红彤彤的铁,烫在伤口,即便是血止住了,周围的皮肤也烫坏了,真是旧疾未愈又染新病. (纪录片手术两百年-烙铁止血截图) 剃头士在英国曾经是一个低微的职业,在街头随处可见,同时也给顾客修整面容,剃头士们经常给人们在修脸的过程中,剃出血来,于是他们必备绷带和止血带,于是人们常常向他们寻求医疗帮助,放血、拔牙、截肢成了中世纪理发师基本工作,但是那时候,人们轻易不会找他们做这样的“手术”,因为实在太痛苦,而且一不小心,小命就没了.


『该不该做一名医生』
李清晨医生在开篇的前言中,写到2012年哈医大年轻医生王浩的不幸遭遇。也正是李医生的这本书正准备出版的时刻。然而却发生了这样一起让医务人员感到恐慌和心寒的事件。 这本书,致敬着医学界的前辈们,传递着医学史令人激动和骄傲的璀璨时刻,然而身边的从医环境,却萧条而荒凉。 李医生的同事们开始计划着转行,梦想考医学院的考生们望而却步,正在读医的学生们收紧了自己的抱负。 整个社会被笼罩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气氛中。这本书也陷入了尴尬的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 到底该不该做一名医生,又回到了医学最初的状态里,面临着另一种关乎生命和信仰的考验。 当身边友人读到李医生的部分章节而激动地说等书出版了,一定要留给自己的侄女一本,让她加入到医学事业中.李医生开始动摇,真的希望更多青年加入吗? 我曾经也接触过与医学沾些关系的工作,通过许多患者了解到就医难题,一进医院,什么都没检查出来,就花费不少;纵使有钱,也不知道要排到什么时候才能等到一个想象中的正常床位;不交钱,医生就不看病;在医院里,钱不是钱,脸也不是脸.医生再也不是救死扶伤的天使,而病人却是争前恐后的大波僵尸. 然而,当李医生开始犹豫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却感觉到失落.当人们如同疯子失去理智般将这种社会不良情绪起哄到了人神共愤的程度,即便得到欢呼的胜利,平静下来的瞬间才会意识到底究竟失去了什么. 医生之所以是医生,并不是他天生使然,它是后天选择的职业,如果人人对之嗤之以鼻,那么没有人再愿意选择从医,而当世界上病无所医的时候,该是多么恐怖. 在李医生的微信公众号里,我看到了一个患者写的一篇文.她讲到自己曾经带着孩子辗转多家医院,最后孩子成功获救,别人以为她有多硬的背景,其实她只是一个普通人.她说她唯一的经验就是提前学点医学常识,带着虚心和信任与医生交流. 她还说了一句话“隔阂来自于误会,误会来自于无知.”

如果我们知道医生的背后付出了什么,一台手术的成功又付出了什么,我想我们也会少些戾气. 李医生最终劝服了自己,“谁都可以选择不当医生,但没有任何人能够逃脱生老病死.”他依然相信明天会更好,医疗环境会更好,因为那巨人的肩膀永远是信仰所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