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苦难并不遥远,只因我们生在这里,才不必《何以为家》

2018年,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的《何以为家》在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首映,并且获得了评审团大奖。
将近一年后,这部电影在中国上映。
其时已累积全球总票房超过了5000万美元,成为中东地区史上最成功的电影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何以为家》在中国上映的时候,漫威《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刚刚上映一周。
而在这部电影上映12天后,瑞恩·雷诺兹主演的《大侦探皮卡丘》又开始上映。
能在这两部高预算电影的前后夹击下获得超过3亿人民币的票房,可见《何以为家》的确是打动了中国观众。
优秀的电影美学
01
与其说《何以为家》是一部剧情向的艺术片,不如说他就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纪录片,所有的一切情节,都是小赞恩自身的经历与生活的写照。
影片使用一种近乎于纪录片的形式跟随着生活在黎巴嫩的叙利亚NM男孩赞恩的人生轨迹,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残酷的生活画卷。

《何以为家》不像《复联4》或《皮卡丘》那样拥有粉丝的情怀向,也没有铺垫。
但这部电影最重要的就是真实。
《何以为家》整整经历了五年的时间才制作完成。
3年的资料调研,6个月的拍摄,2年的剪辑,尤其是这部电影中并没有什么大牌明星,而是用真正经历过这个事件的孩子。

02
首先,影片的声音做得非常出色。
环境声构建了黎巴嫩NM营的厚重和多元,声场宽阔自然,声音的处理准确地体现出人物极致的情感状态,深深击中了观影人的内心。
赞恩的片尾一笑,可能是他迄今为止唯一的笑容。
为沉重的生活带来一线光芒,是影片最后展现的一点温柔、一线希望,抚慰着观众的内心,却也是这一笑,让我们再次止不住的泪流满面。

其次,虽然类似的现实题材,在多位大师的作品里都有过多次展示,儿童视角也并不独树一帜。
但相较于同类型题材的拍摄手法多选择激烈的手持镜头,以加大影片的视觉冲击从而完成对观众心理的拉伸。
拉巴基则选择了较为稳健的正统拍法,风格不再凌驾于内容之上,手法上也显得温和许多。
两条线自然汇合,同时又以主角视角带出整个混乱错杂的环境,以至于最后法庭上的诉求来得自然而然、波澜不惊却又感人至深。

同时因为采用了叙事蒙太奇的传统拍摄手法,将回忆和现在来回切换,使剧情紧凑,故事完整,提升了故事的真实性。
再加以着重采用特写镜头,频繁出现。
如赞恩的每一次流泪,特写面部表情,悲伤难过绝望让观众一览无遗,同时也使观众感同深受,对扎因产生强烈同情心。
03
除了稳健朴实的拍摄手法和大量的特写镜头的合理运用,在镜头构图方面更是能看出导演的一番苦心,同时也带来了震撼的观影效果和影片内涵寓意的传递。

比如影片从开头侧拍主人公赞恩,通过医生的话语,让观众了解到赞恩,抱着疑问的态度去看电影。
而后采用上帝视角俯拍的方式,如影片开头的建筑物房子(如上图)。
再如运用对角线构图方式,扎因与父母争吵之后,趴在地上,这些都表现了人物的渺小,无力感。
诸如此类的镜头构图美学,影片中比比皆是,非常深刻的用镜头语言完成了思想的传递。

影片对台词的运用同样是恰到好处,如扎因最后的独白:“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我听过的最温柔的一句是“滚,BZ的儿子”,“滚,你这垃圾”,生活是个BZ,我以为我们能做好人,被所有人爱,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他宁愿我们做洗碗工。”
真是字字诛心!
独特的展现视角
以儿童的视角去展现故事,以战乱的社会做为情节背景,这并不新鲜。
但把二者相结合,用近似于纪录片的方式去揭露深层次的内涵,娜丁.拉巴基做的很独特。
01
事实上,戏里戏外的赞恩都有着相似的成长轨迹。
赞恩·阿尔·拉菲亚,2004年出生于叙利亚。
他曾以难民身份与家人逃往黎巴嫩,并在那儿居住了八年。
平日混迹于街头,没上过什么学。
贫穷、暴力、比死亡还可怕的麻木……他司空见惯。
拍摄《何以为家》期间,赞恩和角色一样正好12岁。
他凭借自己能量巨大的表演,获得了土耳其“金橘奖”最年轻影帝。
或者可以说,他根本没有在演,只是,在过自己的真实生活。

片中其他演员,也是有着相似经历的群众。
导演娜丁·拉巴基坦言,演员们给了她极大帮助。
因为,所有人都有一种使命感。
“他们想证明自己存在于现实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片中进行真实的个人斗争。”
作为非职业演员,他们有可能于无形中暴露真实的痛苦。

如果这一份鲜血淋漓的痛,能化成泪砸在世人的心坎上,促发更多人去思考,如何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家”,如何让成年人救赎自己会犯的“罪”。
如导演所言,希望用电影作为“武器”,在社会的阴暗角落投下一束聚光灯,让这些光线,渗透到那些贫困且无法逃脱命运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现实中的赞恩的人生便被这一束光照亮了——
电影拍摄后,他和家人一起移民挪威生活,已经开始接受教育。
在那里,他终于可以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床。
02
《何以为家》的故事背景,便是以持续多年的xunliyaNZ。
让叙利亚民不聊生,家园破碎。
联合国表示,自xuliya2011年3月爆发NZ以来,已有超过400多万人逃离家园,到土耳其、黎巴嫩和约旦等国家。
还记得下面这张举世震惊的照片吗?

2015年9月两艘满载xuliyananmin的小船,从土耳其博德鲁姆(Bodrum)出发要前往希腊的科斯岛(Kos),未料双双翻覆,23人中至少12人死亡,包括1名妇女和5名孩童。
这个孩子正是其中的一个,照片一出舆论哗然,许多网友纷纷表示哀悼..。
无情的海浪拍打在小男孩的身体上,他却安静像是安静的睡着了一般。
许多网友为了悼念孩子,帮他在图中装饰上了星星与月亮,还有的帮他p上了一张床。

赞恩及其家人的苦难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影片中,小赞恩在狱中选择了起诉自己的父母生而不养,他不想再有象自己和妹妹一样的悲惨命运继续发生。
而在法庭上,赞恩母亲对本片导演饰演的女律师说:
“我这一生都是奴隶,你还敢批评我?你有什么权利批评我,你有我这种处境么?我经历的你经历过么?你永远不会,因为你活不下去。换成你是我,早就上吊自杀了。”
女律师没有回复。

她和丈夫做为流离失所,逃离家园,无以为生,无以为家,失去女儿又被儿子控诉的悲伤,无奈,痛苦,挣扎,还有愤怒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影片至此,与其说小赞恩控诉的是他的父母,或许更应该控诉的是发起zz的那些成人,控诉这个因ZL而动荡不堪而毫无公正的SH。
是的,我们没有经历过。
我们无法理解和感同身受,因为我们没有过那个处境,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伟大的国家。
或许我们也有生活的不易与艰辛,可我们没有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从头上掉下来的炸弹。
至少,我们还有家!
—— —— ——
2018年9月8日,美国宣布,将美J驻叙境内的停留期限无限延长。
战争依然继续。
小赞恩已经在挪威有了新家,愿更多的“赞恩”都终将会有自己的一间小屋,一张木床。
这个世界不是没有战争的苦难,只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和平的国度。
愿每一个人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