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西魏-285窟【5】环绕窟顶:36位坐禅僧结庐山林、12位伎乐飞天
【敦煌石窟】西魏-285窟【5】环绕窟顶:36位坐禅僧结庐山林、12位伎乐飞天
---------------------------------------------------------------------------------------------------------------------------------------
西魏-285窟,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经典、壮观的大型窟,
▼共分为6篇登载,目录索引如下(可链接到这6篇)▼:
---------------------------------------------------------------------------------------------------------------------------------------
【提醒:本文绝大多数图都是大图,在每一张图片上点击,可查看更清晰的大图;
(原图极大,但这里最大只能显示到1080像素,以后会在豆瓣小站里提供本文所有图的超大版)】
---------------------------------------------------------------------------------------------------------------------------------------
【敦煌石窟】西魏-285窟【5】环绕窟顶:36位坐禅僧结庐山林、12位伎乐飞天

窟顶四坡下部一周绘禅定僧人36位,均在山间岩洞、草庐中坐禅,山间点缀各种花草、野兽及捕猎场景。
窟顶四周所绘的禅修者,以僧人为主,但人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没有重复,这应是表现世间各种人均可进行禅定修行的意思。
36位坐禅僧,分布于窟顶四坡底部边沿处:




上图:窟顶画满天界诸神景象(下一篇会介绍),窟顶中心是藻井;
窟顶四坡下部,共绘坐禅僧36位,均在山间岩洞、草庐中打坐入定,这是西坡的部分——下部正中是西壁龛楣,龛楣两侧,坐禅僧一字排开,环绕窟顶一周,十分壮观。
以下分四坡依次来看:
窟顶西坡:



窟顶东坡:
窟顶四坡下部,共绘坐禅僧36位,这是东坡的部分——下部正中三佛之上,是东壁门上的山峦,山峦两侧,坐禅僧一字排开,环绕窟顶一周,十分壮观。




上图里的几处特写——山林动物:
下图(位于上图左起第一位坐禅僧的右手边):

这一硕大牦牛的画法,据说就是“没骨画法”(个人感觉很像欧洲一些史前岩画里的野牛形象)



上图里的奔鹿(位于下图左起第一位坐禅僧的左手边):


(人物面部已经掉色模糊)

四周野鹿、野猪、饿虎等上蹿下跳,与山林草庐间坐禅僧的静定,形成动静反差。



伏地而行的饿虎,与对面的四头鹿(或黄羊)对峙,似乎正准备袭击。


上图左起第2、第3位坐禅僧:

僧人在山林间结草庐,打坐修行。山顶、山腰、山下,均有鹿奔跑、行走,上图左下角有一水池,一头鹿饮水池边,水塘里似有莲荷朵朵。


窟顶北坡:

注意:位于窟顶北坡下部中间的是一位“闪电之神”,形如猛兽,口吐长练(雨雾之气),双手抱着一件尖头杵(打闪之法器),仅用一足着地,肌肉紧绷,正用全身的力量向下狠狠砸落,瞬间,电光火石划过天际……(见下图左上第二位)【下一篇文章会详细介绍窟顶的风雨雷电诸神,此处只作简述】。
下图:这位电神,其闪电杵的尖头,正对着下面山林草庐间的10位坐禅僧,也就是说,这些佛门弟子在野外打坐,会遭受风雨雷电等恶劣天气的考验;这幅壁画至少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大自然中许多习以为常的现象,都有一位神灵在掌管啊。


上图里最左边的一位,坐具与其他人均不同——是当时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坐禅椅子,又名“胡床”、“绳床”:

坐禅僧神情安恬,外穿蓝绿色相间的条纹袈裟,内穿赭红色僧祇支;坐在小龛内的胡床上坐禅静修。坐禅僧有头光与身光,说明已在长期打坐中修有所成。
(将图放大后,能看到龛内壁绘有绿红相间的珠状细碎小花,犹如天降花雨,也说明修行的点滴成果)。

这位禅僧的坐具与其他人均不同——是当时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坐禅椅子,又名“胡床”、“绳床”:


附近的几处山林动物特写:



(将上图放大后,能看到左下角的白描小兔子,以及饿虎的表情与身上的纹路)


(放大了看,每个人物的神情、服饰、小草庐的装饰、周围环境与景致,都不一样,描绘得很是生动。可惜人物面部的水墨已氤氲)


窟顶南坡:


注意上图左边数第二位——不像其他人都穿着通肩袈裟,他则是袒露上身,披巾带,游戏坐(古代一种坐姿),坐具似乎是筌蹄(一种束腰式圆凳状的古代坐具),正在望着其他坐禅僧们。

从南北朝至五代流行的一种名叫“筌蹄”的坐具。在敦煌壁画中表现较多。这种坐具多以竹藤编制而成,造型是两端大,中间细,形如细腰鼓。(下面示意图里的人物并非上图里的坐禅僧,手势等有所不同)


下图:这位坐禅僧右手边的一只野驴(蹄子被束缚住):

下图:与这只驴相对的一只野猪(两者之间隔着另一位坐禅僧的草庐):


上图左数第一位坐禅僧的右手边,有一只回首顾盼的鹿:



放大了看,能看到右数第3位禅僧的座位之下,有一只雉鸟,正在飞跑,速度之迅疾,使整个身体拉成一条直线,犹如一架正在机场准备起飞的飞机。
下图是这只飞奔雉鸟的特写:


注意:此坡右下、左下各绘有一位兽首人身、肩生蓝色双翼、正在飞奔、口吐丝丝雨雾的“雨师”形象(见上图右一、下图左二),恰好出现在下沿11位坐禅僧的头上方;这一画面说明:这些佛门弟子在山林间结草庐打坐时,会遭受风雨雷电等恶劣天气的考验;能看到有些坐禅僧戴着风帽(或以袈裟裹头),也许就是对瓢泼大雨的一种稍稍抵挡吧【注释1】。
尽管表面环境严酷,但美妙福德尽在其间——坐禅僧下面,是南壁上沿一排12位伎乐飞天,在奏乐与散花【注释2】。这也许就是坐禅僧们所感受到的另一个时空维度中的美妙。
【注释1:】(下一篇文章会详细介绍窟顶风云雷电诸神,此处只作简述。)
【注释2:】(南壁上沿一排12位伎乐飞天,在本文后半部分会详细介绍。)


有关这些动物,这里转载一篇论文:
《十二时兽更次教化──试说莫高窟第285窟等壁画山林动物》
(共8页)
【提醒:这8页,在图片上点击,可查看更清晰一些的图】








以下是南壁-窟顶边沿的伎乐飞天:

【上图原本很长,点击可查看】

这12位伎乐飞天,两端的一位散花,中间十位持乐器:齐鼓、腰鼓、竖笛、横笛、排箫、笙、直项琵琶、曲项琵琶、阮、箜篌。

此12身伎乐飞天图,是敦煌飞天壁画中具代表性的作品。
此壁画中的伎乐飞天均朝洞窟正壁方向飞翔,当中有十身飞天持不同的乐器奏乐,某程度描绘了西魏时期的乐器。
此窟是魏宗室元荣出任瓜州刺史时倡导开凿。元荣崇信佛教,当他从洛阳来敦煌时,带来了一批制作佛像的工匠,他们把当时中原最流行的绘画形象及表现技法都带到了敦煌,使中原的佛造像艺术形式在西魏时期传到了敦煌,削弱了敦煌石窟艺术中的西域风格,强化了中原元素,使西魏时期的壁画人物出现了「秀骨清像」的形象,其特征是面貌清瘦、眉目开朗、神情潇洒、褒衣博带;于是壁画中的飞天也出现了这种造型。此画的飞天即为一例。其形象清瘦,身材修长,细腰长裙,姿态舒展,衣带临风飘举,在天花流云中歌舞飞翔,富有韵律感,具女性的特征。


这12位伎乐飞天,两端的一位散花,中间十位分别持有乐器:齐鼓、腰鼓、竖笛、横笛、排箫、笙、直项琵琶、曲项琵琶、阮、箜篌。
以下来看一下她们的特写:




下图:原壁画里的伎乐飞天(吹笙特写):













▼这12位伎乐飞天所在的南壁壁面一览(复制窟临摹作):
(提醒:▼以下5幅图皆为高清图,点开图片可查看原图)

(伎乐飞天下面,是“五百强盗成佛故事画”,再上一篇文章已详细介绍,可查阅文末链接)





(未完待续,下篇将介绍窟顶四坡——天界奇景,十分壮观)
---------------------------------------------------------------------------------------------------------------------------------------
【本文图片与文字解说,部分参考资料:】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02.敦煌西魏》(段文杰,樊锦诗主编;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
数字敦煌官网 https://www.e-dunhuang.com/index.htm(里面可以全景虚拟漫游)
另:本文大多数“285窟-复制窟”的图片,来自网友“蓝翼”的拍摄,图片下方皆已一一注明。感谢这位网友的无私分享。
------------------------------------------------------------------------------------------------------------------------------------
285窟的其他5篇,可在本文开头处的那个链接——分篇目录里查阅,
也可点击如下链接:
【敦煌石窟】西魏-285窟【1】西壁:精彩丰富大型窟,诸天密集
【敦煌石窟】西魏-285窟【2】南壁:连环画《五百强盗成佛图》
【敦煌石窟】西魏-285窟【4】北壁与东壁:七佛组图、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菩萨
本文是第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