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偷男婴27年后归还:家庭,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在大型寻亲平台“宝贝回家”中,有数不胜数的父母寻找被拐孩子的信息,为人父母,最痛恨的莫过于“人贩子”,将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毫无征兆的夺走。但是今天要说的这个新闻事件中,恶毒的保姆偷走雇主家的婴儿,抚养了整整26年。
更可恨的是,她偷走了孩子,却不曾好好的抚养照顾,让孩子的童年过得颠沛流离,受尽欺辱虐待。直到去年,她才通过媒体,说是后悔当年的行为,想寻找这个孩子的亲妈。
而20多年的不幸生活,让被她偷走的那个,本该在优越家庭下幸福长大的这个孩子,已经变得酗酒、抑郁,朝气全无。
孩子的亲生母亲是找到了,母子也团聚了,但亲生母亲却根本不觉得保姆有任何悔意,只是无奈的表示:“把他(养)废成那个样子了,我真的心痛啊”

这个恶毒的保姆,名字叫做何小平。她的老家在南充的农村。在偷走雇主孩子之前,她生育过两个男孩。遗憾的是两个男孩,都早早夭折。第一个男孩是半夜啼哭时不幸离世。第二个男孩也意外病故。农村有一种迷信的说法,说她的孩子之所以没有成活,是因为她和丈夫两个人都“八字大”,孩子“压不住”。如果想要养活好孩子,只能从外面捡一个孩子回来,把八字压住。
没什么文化的何小平,一方面担心自己连失两子,以后不能继续生育,一方面又听信了这种迷信的说法,所以决心出去“捡”一个孩子。至于去哪儿“捡”,她从邻居的话里得到启发,心中形成了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
去弄一个别人的身份证,然后应征到有孩子的人家做保姆,把别人家的孩子偷偷抱走。这个计划至今写出来,都让人感到不寒而栗。而何小平,就真的因为荒唐迷信的原因,决意去做了。
可想而知她是何其的自私、何其的愚昧、何其的阴损、何其的恶毒。
与此同时,重庆的一个小康之家,一位叫做朱晓娟的母亲,正沉浸在初为人母的喜悦里。
。

她和丈夫都是大学毕业,丈夫在军队任职,她本人是一名护士。两人恩爱有加,日子过得红红火火。1991年,她生下了7斤6两的大胖儿子。孩子的眉眼随了母亲,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还有一对在传统观念中,非常有福气的大耳朵。任谁见了这样白胖可爱的婴儿,都要忍不住夸赞一番。
这个孩子,不仅是夫妻俩第一个孩子,也是两边家族中第一个孩子。所以也格外的珍惜呵护。孩子一岁多的时候,母亲朱晓娟要回去上班了。为了更好的照顾孩子,她跟丈夫商量给孩子找个保姆。
丈夫到了劳务市场,就遇到了四川南充乡村进城,怀着满满的恶意出来“捡”孩子的何小平。何小平捡到了一张别人的身份证,身份证上的名字叫“罗宣菊”。
1991年的时候,身份证还是旧版,上面的照片是黑白的而且很模糊。丈夫匆匆看了一下身份证,觉得没什么问题,就把何小平带回了家做保姆。
仅仅过了一周时间,这个恶毒的保姆,就趁夫妻二人都上班,偷偷把孩子抱走了。临走前,甚至还偷穿走了朱晓娟的一双新皮鞋。

丢失孩子之后的朱晓娟夫妻俩,自然是发疯一样的寻找。从1991年孩子丢失到1995年,两个人报警、登报、苦苦找遍了全国20多个省。当年薪资水平很低,朱晓娟的工资才只有100元一个月。但为了找孩子,两人花掉了自己和双方父母的全部积蓄20多万元。各种心酸,不忍想象。

直到1995年,河南解救回一批被拐的孩子。有一个男孩说是跟他们丢失的孩子很像。夫妻俩赶过去,母亲朱晓娟看到孩子,就觉得不像。但丈夫觉得眼睛挺像的。
于是他们跟孩子验了血,做了亲子鉴定。根据亲子鉴定,说是可以确认是亲子关系。这一确认,朱晓娟和丈夫高兴得语无伦次,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最幸运的人。
面对这个失而复得的孩子,她跟丈夫更是倾尽了全力在照顾。想把最好的一切,都补偿给这个受过苦的孩子。她不敢再请保姆,自己一边工作一边陪伴孩子。

她倾尽所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带着孩子学跆拳道、学画画,学书法
后来还在那个年代,就花几千块给孩子买了萨克斯
甚至当年朱晓娟考到了难得的出国深造的机会
也为了想好好陪伴孩子而主动放弃了
这个孩子,在呵护与关爱下自然也成长得非常好
如今大学早已毕业,成为了一名职业摄影师
。
而这么多年,朱晓娟一定想不到,那份亲子鉴定报告的结果是错误的,自己被恶毒保姆拐骗走的亲生骨肉,正在南充农村过着悲苦的生活。恶毒保姆何小平把孩子带回农村之后,给孩子取名刘金心,那是何小平已经死去的儿子的名字。
她也并没有悉心照顾这个孩子,而是把孩子一丢,就打工了。孩子过着“无父无母”的生活。十岁前,刘金心都被四处寄养,有时候在“吉安镇的爷爷家”,“李渡的嬢嬢家”,“广安的外婆家”辗转漂泊,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
更可恨的是,恶毒保姆何小平还有个好吃,懒做,滥赌,坐过牢的前夫。刘金心回忆起这个“父亲”,形容他“连渣都不如”。这个“父亲”会经常殴打他,他听到“父亲”的摩托车声,都会吓得身体僵直,满心恐惧。

到了10岁,刘金心来到南充,跟何小平生活。但何小平也没让他读几年书。初二的时候,年仅15岁的刘金心就辍学了。16岁,他来到顺德打工。
18岁,又去贵阳学做足疗按摩师。中间,他还在东莞的工厂里当过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
也就是在贵阳做足疗按摩师的时候,他“白天在服务性场所,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客人发出的诱惑”。晚上就“厮混在当地的慢摇吧,喝个酩酊大醉,倒在响彻耳膜的音乐声中,再被人送走..."同样是在18岁那年,刘金心开始了酗酒。
再后来,因为出不起彩礼钱,相恋2年的女友跟他分手了。失恋的打击,让刘金心变得更加迷茫,也更加爱酗酒,还患上了抑郁症。到今天的刘金心,虽然遗传了亲生母亲的外貌,俊朗帅气,可一个20多岁正当壮年的小伙子,已经长了不少白发,显得苍老异常。

身体也因为长期酗酒,出现了很多问题,有胃穿孔,还喝出过胃出血。另外,也没有稳定的工作。如今在一个装潢公司打工,一个月1800,还不知道能不能做长久
孩子的欲求满足还是不满足,取决于你的能力和意愿。有能力也愿意满足,就轻松愉快的尽情满足,多多益善。没能力或者不愿意满足,就直言相告:我暂时没有能力满足你,或者我就是舍不得钱。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诚实。
有一个孩子要一样东西,妈妈讲各种不给买的理由拒绝孩子,孩子直接问:”妈妈你为什么见不得我开心?”孩子经常能简单通透的看到本质。父母若对自己内心的匮乏感没有觉察,会无意识地传递给孩子。自己小时候没得到过的快乐顺畅,所以也要跟孩子较劲,让孩子处处拧巴。
教育家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年人在让孩子愉快这点上,都显得出奇的吝啬。就在他们或是粗暴,或是和蔼地夺走那些让我们愉快的事物时,他们总会不忘附加这样一句:这样做是为了你好。”富养穷养取决于父母的心态,而跟经济能力的关系。d

父母在童年满足了孩子哪些方面,孩子未来在哪些方面就会流动而不执著,有自由去体验更高级的需求层次。安全感被充分满足的孩子,将来不会在婚恋中只敢要安全无害的人;物质需要被父母及时肯定回应的孩子,人生追求不会只停留在赚钱层面;一个各方面被充分满足和自由的孩子,自然绽放不可思议绚烂的一生。
父母无论贫富,都可以给孩子传递: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一切最好的东西。那么孩子未来自然会物质丰盛而且不执著奢靡!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而所谓的“原生家庭”,其实就是孩子从小长大的那个家庭。
父母的思想观念、人品性格、行为方式 、他们之间相处的模式等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以后一辈子的路。被朱晓娟夫妇错养的那个孩子,从小得到了夫妻俩最真诚的疼爱,这份爱与栽培,让孩子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着。
他得知真相,会痛苦会难过,但却也始终对夫妻俩充满感恩。而被保姆何小平拐骗的孩子刘金心则完全不同,他在颠沛流离和恐惧不安中度过的了自己的童年。
《原生家庭》中说:“如果总是得不到父母的鼓励去做、去尝试、去探索、去掌握以及去承担失败的风险,孩子就总会觉得无助和不满足。”何小平偷走他却又不懂如何教育他,甚至连抚养的责任都没有好好得去尽到。大好的一个孩子,前途无量的一个孩子,硬生生被养成了酗酒又无正经工作的“啃老族”
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于你的家庭,主要是来自于你与父母的关系。“原生家庭”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个概念,心理学家或医生在分析人的性格特征、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时,常常会将分析对象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联系在一起,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生活条件、特殊经历,而尤为重要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和行为方式。
许多人的性格缺陷,如果追溯童年经历,都可以从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童年的伤害往往会留下深远影响,许多人成年后会将来自至亲的伤害合理化,并且进行自责,进而造成性格上的某种缺陷,作者将这种行为称之为“中毒”。很不幸的是,中国大多数的父母都是有毒的,而孩子们却不断在成长过程中自寻解药。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之后,对孔子做了点评,高山仰止。《朱子语类》有一句话也可以概括: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然而,孔子这一生并不顺利。家庭上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承受了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分离。这也并不影响他被称为“圣人”,上到统治者、官员,下到读书人、农民都对他万分景仰。

我们之所以要回溯原生家庭,并非为了做责任划分,而是为了两个目的:第一、让命运的轮回在我们身上画上句号,不让悲剧和痛苦延续到下一代身上。第二、看到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承认它,摆脱它,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在网上搜索“原生家庭”这一话题,有很多问答:如何在生活中克服因为原生家庭带来的自卑感?要脱离原生 家庭有多难?心理学家曾说:你靠自己的感觉,无论是对还是错,把它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过程中你被看见了,经历过这么多的斗争痛苦,最后走到这里来,这是英雄。在与原生家庭的抗争中,大家都是英雄。
不是所有过去都能轻易释怀,但未来每一天的快乐实在太珍贵。每个人生来都有三个自我:第一个,是父母基因决定的自我;第二个,是环境文化影响下的自我;第三个,是由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和自我价值定位的自我。你其实很清楚,除开原生家庭,我们真的有得选。东野圭吾的《时生》里,有这样一句话: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留下的每条疤痕都会成为独一无二的记忆。
如果你是个父亲或母亲,你就要抱着“原生家庭真的很重要,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的想法,认真把孩子的教育做到最好。如果你是个已经成年的子女,认为原生家庭对你造成了一些伤害,而且想要改变,那你就要抱着“原生家庭并不重要,只要自己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那就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样子”的想法,不要再想着过去的事情,而是当做自己的生命刚刚开始一般努力地去改变自己。屠龙的勇士最后不要也变成恶龙,就像遭受过家庭伤害的孩子们,长大后不要反过来企图掌控自己的孩子。除了你自己,没人可以救你。
荣格说,人是观念的产物,要祛除过去和现在的妖魔鬼怪,正视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我们往往在盛怒之下审视。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最初认知世界的观念,模仿他们的举止言谈,成年后的你,极有可能活得像你的父母,你曾最讨厌的模样。然而,亲子关系最痛苦的纠结在于,这场关系里存有你一生最大的爱和最大的痛,爱是不可能不存在的,而痛苦确确实实在蔓延着。
---END---
扫描下方二维码
把你的情感故事分享给木木
木木会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