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戏剧《612星球》

剧本水平尚可,通俗易懂,老生常谈。
关于作品感想想展开写一下,明线是两代人之间年龄差异、工作学习之间的取舍矛盾。伴随男主角小野长大的不是父母的爱,而是没人倾听的孤单,以至于他必须自己制造出一个乌托邦来承载自己的精神世界,让情感有一个出口。
如果有一线希望他都愿意和身边的人诉说脑子里那颗“星球”,但总被无情打断,讽刺的是听他讲这个故事最久的是一只流浪狗,尽管听完它也消失在大街小巷之中。
看到我不禁思考,世上真的有愿意听你讲述心声和遭遇的人吗?想了一会儿,答案是没有。
我们的情感能力有限,人人都想讲自己的故事,你在黑暗时期所感受到的失落和无助,在别人听来不过是冗长乏味的碎碎念。很悲观是吧,我们转换下视角,当你听到朋友一直说他的不幸遭遇,我们是否能做到感同身受,不,我们不能。
当你想和他诉说,得到哪怕一丝安慰也好让心灵能稍稍喘口气,得到的却是敷衍的回答的时候,对自我的伤害更大。因为人没有必要再听你的不幸来增加自己的压力。
这段话没有在控诉谁的不是,而是很平静地描述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情绪只能自己消化。鲁迅说过,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我们要认清这一现实问题,知道人的局限性,对这一人性给予宽容和慈悲,私以为这才是真正的道德所在。
其次是关于人生的意义,这一大命题。
我喜欢把活在当下挂在嘴上,想想可能也是对这一问题的回避吧。
戏中说到了它,我想了想,可算想出了比较符合自己的一套答案。
生命的多样性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化。按理说身为党员应该秉承无神论的态度,但我还是比较相信命运这一说法,每个人生来都有不同的使命和追求。
环游世界是热衷探索,发现未知的自己,宅在家里看书写字看电影也不是浪费人生;在潮流鞋款风靡的时代,买正版是一种态度,买莆田是一种选择;在很喜欢的乐队林肯公园主唱查尔斯自杀的时候我写了一段话:当他在台上声嘶力竭呼倡导着人们向上,对抗这无聊操蛋的生活,自己却以最沉默的方式离去,我能想到最好的解释是,他完成了自己在世界上的使命,是到了可以告别的时候。
每个人的出身、成就不一样,我想真的不必要为此感到不快,韩寒翻译过一段话:有人住深渊,有人住高楼,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你只要活着,总得干点什么事,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每天进步一点点,学到一点新东西,如果这些爱好转化为你的收入那最好不过,如果没有,那你还可以和自己说:把精力对于喜欢的事物上都不算浪费。
鸡汤有点浓,回到我们的小野身上,最后的结局是留下了一个烂摊子,他被保送到市重点,然而家庭支离破碎不再完整,他的星球坍塌了,能否复原不得而知,而这触发我了的悲观情绪,从小得不到爱的他,长大成人遇到这一摊子事,会不会就此沉沦